藉著神的普遍啟示,不少人都相信冥冥之中有超然的力量存在,左右著世人的生命歷程。如果我們相信神的存在,那麼一個邏輯的問題是:誰是真神呢?各宗教所敬拜的神都是真神還是有真有假?到底有多少位真神?有人認為,各教敬拜的神都是真的,眾神是兄弟姊妹,所以,條條道路通羅馬,任何宗教都能殊途同歸,達到人天合一。
但基督教的信仰是,真神只有一位,即耶和華這位獨一真神。在〈出埃及記〉,神向以色列人訂立的十條誡命中的第一條就闡明這一點。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偉大先知摩西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十天,諄諄勸誡即將進入迦南美地的以色列人時說,“今日你們要知道,也要記在心上,天上地下唯有耶和華他是神,除他以外,再無別神”(申四39)。主耶穌在傳道時也反復強調這一點。有一個法利賽人問耶穌,十條誡命中哪一條是第一要緊的。耶穌回答:“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們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們的神'”(可十二29~30)。
很多人對基督教這一“唯我獨真”、否定別的宗教的神的教義相當反感,認為基督教太偏狹,不夠包容。我本人在信主以前也有類似看法。然而,耶和華乃獨一真神、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是千真萬確的。在某種意義上說,作基督徒比信其他宗教更加困難。只有不但承認有神、而且進而相信耶和華是唯一的真神的人,才能成為基督徒。
如何知道只有耶和華是真神呢?方法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比較宗教學的研究。比較才有鑑別。為要明白基督教的這一教義,需要將《聖經》中的三一真神與其他宗教所敬拜的神作一番比較、研究。有人將孔教、道教、佛教、基督教和回教(伊斯蘭教)稱為世界五大宗教。孔子雖是敬畏神的人,但他認為自己無力明白天道,故退而求其人道。孔孟之道主要是關於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貫大道,少有關於神的論述。道教雖有太上老君(即李耳,號老子或老聃)為共同教主,有三綱四輔道經,但道教以煉丹和求長生不老為主要目的,而且明朝以後式微。本章將首先簡要地介紹佛教和回教,並與基督教相比較。
一、佛教
教主釋迦牟尼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於公元前560年左右生於北印度的迦昆羅城(今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西南約二百公里處),其父是該城的城主,相當於中國古代的一個小諸侯。釋迦(Sakya)為族名,意為“能仁”;牟尼(Mani)意為“賢人”或“寂默”。釋迦牟尼即意為“釋迦族賢人”。釋迦自幼接受婆羅門教(改革前的印度教)教育,十五歲被立為繼承人,十七歲結婚,一妻二妾。據說釋迦出生時,有人預言,他將成為一個傑出的統治者;但若他見到疾病、老年、死亡和出家人這四件人、事,他就會放棄對塵世的統治而去追求拯救人類之途。釋迦的父親希望他繼承王位,讓釋迦在一座與外界隔絕的宮殿中長大。
有一天,當釋迦騎馬經過王宮邊緣的園地時,他看到了一個被疾病折磨的人、一個步履蹣跚的老人和一位行乞的出家人。那天晚上,那位出家人平安快樂的面容一直浮現在他腦海裡。他開始思索人生中是否還有比宮中的奢華生活更有意義的事情。那天深夜,他對沉睡的嬌妻和孩子投下最後一瞥,便永遠離開了他的王宮,時年二十九歲。
他剃光頭、披黃袍,雲遊四方,成為一個行乞的修行者。此後六年中,他用遁世、刻苦的方法尋求拯救。他極其刻苦、幾乎餓死,但並沒有獲得屬靈的光照和內心的平安。追隨他的五個子弟也相繼離開了他。最後他在一棵菩提樹下打坐,發誓要坐在那裡不動,直到找到他所尋求的東西。在40晝夜中,他終於獲得了一種稱之為“開悟”的經驗。這種臨到他的內覺使他認定人類苦難的真正根源是“慾念”。人如果能擺脫一切慾念,即可獲取屬靈的平安,去涅槃之路於此開通。此後,釋迦即被稱為“佛陀”(Buddha),即“悟者”、“覺者”。
那次經驗之後,釋迦吸取婆羅門教一些教義,創立了佛教,設立了僧侶制度。此後45年中他主要在印度恒河流域一帶傳道,在最初四、五年中,便有信徒一、兩千人。佛陀80歲高齡去世時,已有成千上萬人接受了他的宗教理論。釋迦病逝於公元前486年。遺體火化後被分成八份,由八個地區、國家分別建塔紀念。火化後骨頭的剩餘物,梵文叫saria(意即“死人的骨頭”),中譯為“舍利子” 1。
佛教的教義十分複雜,但大體可分為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三大類。
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乃係指釋迦牟尼本人所講的根本教訓,一直持續到他去世後的一百年為止。按龔天民牧師所著《佛教綱要》2,原始佛教主要包含下列幾方面。
第一,四聖締。聖締即“真理”之意。四聖締為苦締、集締、道締和滅締。苦締說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然煩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和所慾不得苦等八苦。人從生到死,一直在苦海中沉浮。
集締是因緣論,認為一切事物並無實體,只不過是因緣的組合而已。釋迦的“十二因緣”是說明人為什麼會有痛苦。他認為一切皆起源於“無明”(Avija),“無明”是一切惡事的根源。如果通過修行,把“無明”除掉,就除掉一切痛苦,不會再生、再死,得以從生死輪迴中超脫、釋放。但“無明”從何而生?並無清楚答案。在佛教論著《大乘起信論》中較含糊地論道,“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
道締主要講人如何才能脫離因緣的束縛而超脫輪迴之苦。釋迦講了修行的三十七道品,其中主要是八正道:正見(對佛教有正確的認識)、正思惟(化正見為求道的理想)、正話(不妄言)、正業(不殺、不偷、不姦淫)、正命(過有規律的佛教生活)、正精進(斷惡念)、正念(立志修道)和正定(虔修禪定)。通過修行,可產生“六神通”:天眼通(能見生、死輪迴)、天耳通(聽遠近一切聲音)、他心通(知他人的心思意念)、宿命通(知過去、未來事) 、神足通(自由分身往來於梵天界和世俗之間)和漏盡通(漏盡一切,使心靈解脫)。
四聖締的最後一締是滅締。滅締說人道修成功後,死了便可進入“涅槃”境界。涅槃(梵文為Nirvana,意為“被吹去”)是佛教徒最後的理想去處,是一個沒有再生再死的地方。佛祖的死被尊稱為“大般涅槃”,一般佛教僧尼、信徒去世則稱為“圓寂”、“涅槃”等。
第二,六道輪迴說。釋迦把婆羅門教的三道輪迴擴充,成為六道輪迴,人要按其前世的作為,分別在天道、阿修羅道、人間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中輪迴。
第三,業力說。業力(Karma,意為“行為”)分身業、口業和意業三種。人及牲畜都要根據其生前的業力的善惡好壞,死後輪迴,重新投胎。業力說也源於婆羅門教。
第四,五蘊說。“蘊”(Shandhas)是“集合”之意,認為人由物質(色蘊)和精神部分(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組成。
第五,須彌山說。釋迦繼承婆羅門教的信仰,認為宇宙間有一座須彌山(Semura),由七山和七海圍繞,由風輪、火輪和金輪托住。須彌山住有四大天主,越過須彌山到空中,經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最後到達無色界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二十八天,又稱“三界”,即“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一千個須彌山世界成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構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則成為一個“大千世界”。
第六,三法印。這是釋迦牟尼制定的鑑定佛教教理的法則。一為“諸行無常”,一切現像都在變遷轉化,無常不定。其二是“諸法無我”,“我”指“常一主宰”,萬事皆由因緣所生,本無實體,是空的。第三是“涅槃靜寂”,不再生、不再死的涅槃境界極其靜寂。佛教主張若與其三法印相違,即為假冒之說;相反,不論是誰講的教義與此三法印相符,即為真佛說。所以,佛教有“依法不依人”之說。
總的說來,釋迦的根本教訓的本質是無神論的心理學的自律。正像魏司道(Johannes G. Vos)在《基督教與世界宗教》一書中指出的那樣,“佛陀並不像許多印度的思想家,對於思辨哲學的問題發生興趣。他所注重的是今日所謂心理學,他所追求的是以心理學來解救人的困難。他相信人的根本困難不在思想,乃在感情,特別當他的慾念未受嚴格控制的時候。他並不相信任何真神,並主張祈禱是完全無用的。他聲稱印度的吠陀經(印度最古老的宗教經典,為讚美書,含詩歌一千多首,寫於主前800年-筆者註)以及祭司製度是毫無價值的” 3。
小乘佛教
佛祖去世以後,印度佛教教團即發生分裂,後逐漸形成兩大主流:小乘佛教(Hinayana)和大乘佛教(Mahayana)。“乘”指交通工具。大乘佛教興起後,自詡該派能很快到達涅槃彼岸,故稱“大乘”,同時把別的派別貶為“小乘”。
小乘佛教形成於公元前四世紀,衰於公元後一世紀。其教義與原始佛教相近。該派認為只有絕對遵循佛陀之道者的少數幸運者才能夠達到涅槃之境,強調借嚴格自律與修養得救。同時該派認為,佛祖只是一位教師(正如釋迦自己宣稱的一樣),而且已進入涅槃,不再為人。現在,小乘佛教在東南亞的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國仍居支配地位。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公元一世紀在印度興起,公元八、九世紀衰退,到十四世紀末葉,隨著回教軍再次入侵印度,佛教大受迫害而歸於滅亡。一八五七年英國消滅了回教莫爾帝國,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後於一九五○年獨立,此後佛教稍有發展4。大乘佛教除在若干教義上與小乘佛教不同外,它與小乘佛教的一個重要區別是,把釋迦牟尼奉為神,奉為全人類的拯救之神。至此,佛祖被神化為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三十二相(如“雙手過膝相”、“手足網縵猶如鵝王相”、“廣長舌左右舐耳相”、 “馬陰藏相”等)、八十隨形好(如鼻高不現孔、脈深不現、舌色赤、毛右旋等),並被冠以十號(如“羅漢”、“如來”、“正偏知” 、“明行足”、“天人師”、“佛世尊”等)。由於宣揚釋迦為拯救之神,大乘佛教遠比小乘佛教更獲人心,在中國、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都頗有影響力。
大乘佛教有六大宗派,即“禪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又稱“唯識宗”)、“淨土宗”和“密宗”(又稱“真言宗”)。禪、天、華、唯四大宗派的教義和修行方法雖各不相同,但都講“心”和“空”,故被劃歸為同一系統。該系統的空觀可以從大乘佛教的集大成者龍樹的名偈中揭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不生也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萬物皆由因緣所生,並無本體,都是空的。萬物的名字也只是一個代號而已,因它們本無實體。大乘的名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道出同樣的信念。“色”(Rupa)指“物體”或“能看見之物”,“空”即“物本無體”。這句話就是說,一切能見之物,均無實體;凡無實體之物,即是能見之物。這種空觀不僅常人難以明了,許多僧侶也無法說清楚。據說,一次清順治皇帝問禪宗和尚通秀(玉林):“山河大地妄念而生,妄念而息,山河大地還有也無?”通秀只能含糊答道:“如人睡夢中之事,是有是無” 5。
如果一切都是空、無,如何解釋世界的一切現象和活動呢?大乘把這一切歸之於人心,即所謂“唯心觀”,萬物皆出於人心。《佛經》有不少這方面的論述。“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緣分皆依心”(《華嚴經》);“今此三界,唯是心有,……我心作佛,我心是佛,……心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槃”(《大集經》);“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獄皆心所為”(《般泥洹經》) 。人們常說的“四大皆空”一說,原是出於大乘的空觀,認為地、水、火、風這構成宇宙的四大元素,也都空無實體。大乘的普世得救的思想也基於此,“芸芸眾生,旨能成佛。”人心原本清淨無穢,只因為“無明”所染,方生出各種妄念;只要潛心修行,去掉“無明” ,即可複清心的本來面目(“佛心”或“ 佛性”)而成佛。
大乘這四大宗派的空觀和唯心觀,可以從龔天民牧師在《佛教綱要》中引用的一個故事反映出來。禪宗五祖弘忍向眾弟子索偈以便選定六祖接班。弟子神秀出一偈:“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五祖認為神秀尚未修行到家。打雜工慧能也出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遂立慧能為禪宗六祖。因怕神秀加害,慧能逃回廣東隱名埋姓。15年後他去廣州法性寺,時值幡被風吹動,有僧說是風動,有僧則說是幡動,但慧能糾正道,“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六祖壇經》)6。這個典故深刻地刻劃出萬物皆空無、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義。
淨土宗可稱為大乘的第二系統。此宗主要是說,如果人相信阿彌陀佛,並不斷口念“南無阿彌陀佛”,死後便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梵文Amitabha或Amitayus),意為“無限光明”或“無限生命”,“南無”(梵文Namo)意為“皈依”。“南無阿彌陀佛” 即“皈依阿彌陀佛”之意。大乘前幾個宗派雖已把釋迦牟尼奉為神明,但同時又強調個人必須經過苦苦修行才能得救。因此對淨土宗的信仰大不以為然,視之為異端。禪宗六祖慧能曾辛辣地諷刺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心中淨土,願東顧西”(六祖壇經)。然而淨土宗易信易行,不須刻苦修行,只要開口念誦“南無阿彌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樂土,老少咸宜,何樂不為。此宗雖未能在印度獨樹一幟,但傳到中國後卻有了極大發展,“異端”漸成為“正統”。
大乘佛教第三系統是“密宗”(又稱“真言宗”),公元七世紀在印度興起。此宗乃吸收婆羅門教的咒術而成,注意念誦“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此六字意為“祈求在蓮花藏中的佛”)。人持此六字大明咒,不僅能逢凶化吉,死後還能往生極樂世界。西藏和蒙古的喇嘛教即是印度密宗於八世紀初傳入中國後形成的密教。後來,其他宗派也常在經文中附加咒語。如《般若心經》末尾的幾句話,“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vaha!” (意為“度呀,度呀,度一切眾生都到彼岸,使一切眾生疾速成就無上悟道佛果!”),但中國佛教則譯為,“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成了玄妙的咒語7。
龔天民在《佛教綱要》中指出,大乘佛教的第一系統中,“'天台'、'華嚴'和'法相'三宗被稱為正統佛教,禪宗因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而被認為是一種異數和反動。但目前,除禪宗尚名存實亡(因禪僧也念“阿彌陀佛”了),其他'天華法'三宗已幾近絕傳了。再者,由於中國佛教各宗派融會混合的結果,已經很難找到純宗派了。大家都也變成熱心念佛向阿彌陀佛投降,沾上了淨土宗的味道。”“世界各地華人佛教徒間,念佛勢力最強大。如稱中國佛教現在主要只剩淨土宗一宗,也不為過。連一向反對淨土宗最烈的禪宗,也都在禪淨兼修了” 8。據統計,現在全世界的佛教徒為三億五千三百萬人9。佛教從最初的無神的心理學的自律、修行逐步發展、演化為對多神多靈的崇拜。
註釋
1.吳恩溥等著,《世界五大宗教》,香港:聖文社,1989,頁141-142。
2.同1,頁140-179。
3. Johannes G. Vos著,《基督教與世界宗教》,趙中輝譯(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1981),頁32。
4.同1,頁157-158。
5.同1,頁163。
6.同1,頁165。
7.同1,頁171。
8.同1,頁169-170。
9. Robert Famighetti; (Editorial Director), The World Almanac and Book of Facts(New Jersey, 1999), P. 687.
2.同1,頁140-179。
3. Johannes G. Vos著,《基督教與世界宗教》,趙中輝譯(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1981),頁32。
4.同1,頁157-158。
5.同1,頁163。
6.同1,頁165。
7.同1,頁171。
8.同1,頁169-170。
9. Robert Famighetti; (Editorial Director), The World Almanac and Book of Facts(New Jersey, 1999), P. 687.
二、回教
回教原名伊斯蘭教(Islam)。相傳伊斯蘭教從陸路傳入中國時,是經過回紇地區(即今維吾爾地區)。元朝時,信奉伊斯蘭教的回紇人隨蒙古人到了中國,因此中國人逐漸以回紇的“回”字為名,稱伊斯蘭教為回教了。
回教創始人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於公元五七○年出生於阿拉伯的麥加城。他的家族雖然顯赫並極受尊敬,但他是個遺腹子,幼小十分清苦,六歲成為孤兒,由親戚哺養。回教的背景是古代阿拉伯的多神宗教,崇拜月、星、男神、女神和眾神靈。隨著年齡增長,他深受阿拉伯宗教中的爭吵、拜偶像、不道德和放蕩等惡行所困擾。
十二歲時他曾隨叔父及駱駝商隊到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一帶,聽到許多《聖經》故事,使他眼界大開,智識急增,對宗教與人生有了初步理解,加深了對阿拉伯宗教的信仰和習慣的懷疑。二十五歲時他與麥加城的比他年長十五歲的富孀卡迪雅(Khadija)結婚。卡迪雅為他生下二男四女。穆氏先後娶十妻二妾,其中七人為寡婦,是在戰爭中擄來的俘虜。
相傳在公元六一○年某夜,當穆罕默德在洞中靜修時,天使加百列突然向他顯現,要他去傳揚造物的真主之名。後來加百列又向他顯現多次。穆氏隨即將天使的話向信徒複誦。阿拉伯字Al Qar-an,英文作Koran,意即復誦、誦讀、傳揚之意,中譯為「可蘭」或「古蘭」。所以回教聖書《可蘭經》被認為是穆罕默德所領受的啟示的記錄。這些啟示使穆氏非常振奮。在妻子的鼓勵下,他開始在麥加城中傳揚他的宗教思想。
十年之中,麥加城中反對他的勢力日增。當他的妻子卡迪雅和大恩人叔父阿布塔里布(Abu Talib)先後於公元六二○年去世後,麥加人即圖謀殺害他。因此穆氏不得不逃往麥地那城(Medina)。此次出奔在回教中被稱為“赫吉拉”(Hijira)或“聖遷”,時為公元六二二年,被定為回教元年。麥地那城成為穆氏立教、制體和發動軍事進攻的根據地。穆罕默德不單是伊斯蘭教的教祖,也是卓越的軍事領袖。公元六二四年,穆氏與麥加人發生第一次戰爭,大獲全勝。六三○年穆氏親率萬人雄師進軍麥加。麥加自知無力抵抗,遂開城投降,麥加人也改信了伊斯蘭教。穆氏進入麥加城後,摧毀了該城的主要神廟喀巴(Kaaba)廟中的一切偶像,只留下了廟中的一塊黑色隕石。穆氏宣布喀巴為回教的至聖所。此後兩年中,穆罕默德強化了自己作為主要先知和阿拉伯統治者的地位,他把阿拉伯各部落聯合成一支龐大的軍隊,以征服全世界。他將感化、規勸與武力征服相結合,在政治與宗教上佔優勢,縱橫阿拉伯。
公元六三二年,穆罕默德率領信徒十二萬之眾,再次赴麥加朝覲喀巴。在回麥地那途中生病,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三歲。穆罕默德去世後,伊斯蘭教依軍事實力繼續擴展。魏思道(Johannes G. Vos)在《基督教與世界宗教》中簡練地描述道:伊斯蘭教軍於“主後六三八年攻陷了耶路撒冷;三年後侵入埃及;六三七年進入伊拉克;六四九年進入波斯;於六五二年進入大部分中亞細亞。後來回教完全用武力推行,達至印度。在穆罕默德死後不到一百年,全部北非及西班牙之一部已變為伊斯蘭教。回教在歐洲的擴展止於主後七三二年,為馬爾泰(Charles Martel)在法國土爾斯之役所阻。西班牙後回歸基督教,但從摩洛哥至巴基斯坦以及荷蘭,迄今仍歸回教。伊斯蘭教在今日北非及其他處甚為擴展。在蘇聯及中國亦佔優勢” 1。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共有回教徒十一億四千七百萬人2。
回教的基本信仰
回教的基本信仰十分簡要,包括信阿拉、信天使、信經典、信先知、信前定、信末日與死後復活等六大類。
(1) 信阿拉(Allah)。回教是一神主義信仰,相信只有一位造物的真主,他的名字是“阿拉”。阿拉之外,別無他神。阿拉共有九十九個德性。據說回教徒所用的念珠是九十九粒即源於此。龔天民在《回教綱要》中指出,在阿拉伯的多神崇拜中,除了三位女神外,還有一位叫阿拉(Allah)的男神,較別的神更偉大,有人認為三女神便是此男神的妻子。回教興起後,阿拉被尊為獨一無二真主3。所以阿拉神不是穆罕默德的發現,而是來於阿拉伯人原來所敬拜的神中的一位。
(2) 信天使。回教相信天使由光所造,或在天、或在地。據說曾向穆罕默德顯現的加百列即是主要天使之一。回教相信每位信徒都有四天使監護,白天、晚上各二人,住在人的牙齒間,以人舌為筆、唾液為墨,記下其一切善惡所為。同時,也相信幽鬼,於亞當前數千年,由火焰而生,有男女生殖、生老病死和正邪善惡。其惡魔的首領是Shaitan(與《聖經》中的撒旦Satan相似)。
(3) 信經典。回教相信阿拉藉天使賜下一零四卷經典:亞當十卷,塞特五十卷,以諾三十卷,亞伯拉罕十卷,摩西一卷(Taurat,《摩西五經》),大衛一卷( Zahur,《詩篇》),耶穌一卷(Injil,《福音書》),穆罕默德一卷(《可蘭經》)。經卷之中,《可蘭經》地位最高,最為重要。如前所述,《可蘭經》是穆氏複誦天使加百列向他的啟示而成的。全部用麥加方言,全用第一人稱。《可蘭經》共一一四章。編撰方法不是按啟示的先後或事件發生的早晚,而是把最長的章放在最前面,短的章放在後面。《可蘭經》問世後,在細節的解釋方面面臨不少難題,於是初期回教教團開始把穆罕默德的生前言行編輯成書,叫做“聖諭”(阿拉伯文Hadith,中譯“哈底斯”),藉以作為解釋《可蘭經》的補充材料。
(4) 信先知。《可蘭經》中列舉了二十九位先知,其中六位先知最重要,他們是亞當、挪亞、亞伯拉罕、摩西、耶穌、和穆罕默德。除穆氏之外,其餘五位都是《聖經》中的人物。回教也尊敬耶穌,相信他是童女所生。但回教不承認耶穌是神,只是一位傳遞神的話語的人-先知。而且《可蘭經》上說,耶穌並沒有死在十字架上;在耶穌被釘十字架前阿拉已把他帶上天堂;真正死在十字架上的是化裝成耶穌的猶大,等等。在這六位先知中,穆罕默德是接受最後啟示的、最大的一位先知,其地位遠遠高於前五位先知。
(5) 信前定。相信一切都由阿拉所控制、安排;但也承認人有自由意志,可以隨己意行善惡,選擇信與不信。
(6) 信末日與死後復活。相信在末日死人要復活,阿拉要對人進行審判,然後分別被送上天堂或進入地獄。
伊斯蘭教的《可蘭經》引用了許多基督教的《聖經》經文。據統計,《可蘭經》中,七十二次提及亞伯拉罕,九十七次提到摩西,十四次提到馬利亞,五十一次提到耶穌,新舊約中的人物一共提到二十七位。《可蘭經》第十二章中關於青年約瑟被賣到埃及的記述幾乎與舊約〈創世記〉中的記載一模一樣。有些經文是全然來自《聖經》的。如〈詩篇〉第三十七篇第二十九節“義人必承受地土,永居其上。”直接變成《可蘭經》第二十一章第一百○五節。但很多時候引用《聖經》時都有改動。如,說西乃山下的金牛犢能叫;所羅門懂鳥語;干犯安息日的人要變成猴子,等等。但這仍能看出《可蘭經》受《聖經》的影響之深4。陳潤堂牧師說:“我們讀古蘭經時,會發現裡面所有有關舊約的人物,如摩西、大衛、所羅門、約瑟、約伯、約拿等等的事蹟,都是突如其來無頭無尾,忽然間沒頭沒腦的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來,令人大惑不解;不但上文不接下文,簡直東拉西湊,令人難以捉摸。故此一個沒有研讀過舊約,或說沒有舊約聖經常識的人,簡直看不懂,古蘭經的註釋家也解不來,也無從著手作注的” 5。
然而,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根本區別在於:基督教相信耶穌是神,而伊斯蘭教卻認為耶穌只是一個人。否認耶穌是神,就否認了基督教所信仰的三一真神。“凡不認子的就沒有父;認子的連父也有了”(約壹二23)。因為,聖父、聖子和聖靈三個位格是不可分割的。這清楚表明,伊斯蘭教所信的獨一真神阿拉絕非基督教所信仰的真神耶和華。信仰的神不一樣,使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只是形式上有相仿之處,而本質上則是毫不相通的。
除了相信上述教義外,回教徒還要履行五項義務。
一是要不斷念誦阿拉和穆罕默德之名:“除了阿拉以外別無他神,穆罕默德是阿拉的先知”;
二是回教徒必鬚麵對麥加跪拜、祈禱;
第三,捐錢、物給教會,周濟孤、寡、不幸之人;
第四,回曆第九月為聖月,在此一月中,除病人、旅行者、孕婦、哺乳婦女、衰老者、戰爭中的士兵等外,所有的人每天必須禁水、禁食及禁止男女同房,但僅限於白日。日落之後,飲食方可開始。
最後,是到麥加朝聖。一個回教徒一生中,至少要去麥加朝聖一次。若確無能力去,也可由他人代去。此外,回教對飲食也有不少禁忌和條例,其中一條就是不吃豬肉,不准飲酒。
一是要不斷念誦阿拉和穆罕默德之名:“除了阿拉以外別無他神,穆罕默德是阿拉的先知”;
二是回教徒必鬚麵對麥加跪拜、祈禱;
第三,捐錢、物給教會,周濟孤、寡、不幸之人;
第四,回曆第九月為聖月,在此一月中,除病人、旅行者、孕婦、哺乳婦女、衰老者、戰爭中的士兵等外,所有的人每天必須禁水、禁食及禁止男女同房,但僅限於白日。日落之後,飲食方可開始。
最後,是到麥加朝聖。一個回教徒一生中,至少要去麥加朝聖一次。若確無能力去,也可由他人代去。此外,回教對飲食也有不少禁忌和條例,其中一條就是不吃豬肉,不准飲酒。
註釋
1. Johannes G. Vos著,《基督教與世界宗教》,趙中輝譯(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1981),頁54。
2. Robert Famighetti; (Editorial Director), The World Almanac and Book of Facts (New Jersey, 1999),頁687。
3.吳恩溥等著,《世界五大宗教》,香港:聖文社,1989,頁229。
4.陳潤堂著,《回教與基督教的研究》,香港:天道書樓,1992,頁46。
5.同13,頁47。
2. Robert Famighetti; (Editorial Director), The World Almanac and Book of Facts (New Jersey, 1999),頁687。
3.吳恩溥等著,《世界五大宗教》,香港:聖文社,1989,頁229。
4.陳潤堂著,《回教與基督教的研究》,香港:天道書樓,1992,頁46。
5.同13,頁47。
三、基督教
基督教於公元一世紀三十年代耶穌受難、復活、升天之後由耶穌的門徒建立。基督教會雖不是由耶穌親手所設,但由接受耶穌作個人救主和生命主宰的人群所組成,耶穌是教會的主。教會起初以耶路撒冷為中心,後向猶太全地、撒瑪利亞傳開。經過三十年左右,已傳進亞、歐、非三洲。基督教會先後受到猶太教和當時統治歐、亞、非各洲的羅馬政府的迫害。君士坦丁於公元三二三年統一羅馬帝國,自尊為皇帝,並歸依了基督教。基督教由受逼迫一躍成為國教。君士坦丁下旨勸勉國民做基督徒,並給教會很多特權,如教產可以免稅,信徒可以免服兵役,主日成為假日,信徒可充任各種官職等。這一方面大大促進了教會的發展,同時也使投機分子、信仰不純者大量湧入教會,使教會在各方面發生混亂。
君士坦丁於公元三三○年把羅馬首都遷至君士坦丁堡。而後君士坦丁堡的主教起來與羅馬主教爭奪領導權,最後決裂。君士坦丁堡主教自稱“主教長”,他所領導的教會即東正教會;羅馬主教自稱“教皇”,其所領導的教會稱為天主教會。政教合一使教會組織政治化、行事世俗化,用人意代替《聖經》,將教皇神化,提倡教皇無誤論,並不准一般信徒讀《聖經》。到中世紀,教會已墮落在黑暗之中。十六世紀,在馬丁路得、加爾文和慈運理等人的領導下,歐洲各國掀起改教運動,要使基督教回復初期教會的信仰,並從天主教中分裂出來。當今,基督教在全世界,尤其歐美各國,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近年在中國大陸正迅速傳開。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有天主教徒十億四千萬人,東正教徒兩億二千三百萬人1,更正教(基督教)徒六億三千八百萬人2,等等,敬拜耶穌基督的共計十九億三千萬人3。
基督教的基本信仰
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可以用第二世紀教會所製訂的《使徒信經》體現出來:“我信神,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耶穌基督,神獨生之子,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上,死了、葬了、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裡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神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基督教相信,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獨一真神是宇宙的創造者和維護者,是萬物的主宰。人是神按自己的形象造的。由於人類始祖亞當、夏娃對神的悖逆,被逐出伊甸園,使人與神的交往中斷,從此人活在罪中不能自拔。公義的、絕不以有罪為無罪的神,為拯救人類,差他的獨生子道成肉身來到世上,用人所能理解的話語向人們宣講天國的道理。耶穌無罪受難,將世人的罪集中在自己身上,接受神的審判,替萬人作了贖罪祭。完成了神的救贖計劃後,耶穌從死裡復活,升天了。一切相信他的人,其罪就被耶穌在十字架上流的血洗淨,成為神國的兒女,進入永生。了解耶穌的救恩而不信者,將仍活在罪中,只能與公義、聖潔的神永遠隔絕,進入永遠的黑暗和死亡之中。現正處於世界的末日,耶穌很快將再次降臨世間,審判活人、死人。信耶穌者將升入天堂,不信的人將下到地獄。基督教還相信,六十六卷舊約和新約《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是信徒生活和信仰的唯一準則。
奇妙的耶穌
英國著名的佈道家司布真精闢地指出:“基督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中心事實。在他之前的一切都前瞻著他,在他之後的一切則都回顧著他。歷史的所有發展都匯集於他一身” 4。英國大百科全書用了兩萬多個字來寫耶穌,其篇幅遠遠超過對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凱撒、亞力山大、釋迦牟尼和穆罕默德的記述。現今全世界都以耶穌的降生年作為公元元年,都把他復活的周日作為公休日。這是古今中外任何人無法企及的。
拿破崙曾經說過:“基督存在的本質是奧秘的,我並不明白。但我明白一件事,他能滿足人心。拒絕他,世界就成了一個費解的謎;相信他,人類的歷史就可以找到圓滿的答案” 5。“我知道人,但耶穌不單是人,世人與他是無法相比的。亞歷山大、凱撒、查理曼大帝與我都建立過大帝國,但我們建國靠的是什麼呢?靠武力。但耶穌以愛建立他的國度,光是在這一時刻,世間就有成千成萬的人願為他拋頭顱、灑熱血” 6。
有人問著名的歷史學家威爾士(HG Wells),誰是影響人類歷史最甚之人時,他回答說,“若按歷史的標準來決定,此人非耶穌莫屬” 7。連哥德這樣一位對基督教持有偏見的天才,當他晚年回顧遼闊的歷史領域時,也不得不承認:“如果神真要來到世間,他必然是出現在耶穌這人身上” 8。
那麼,耶穌究竟是怎樣的一位神人呢?麥道衛在《鐵證待判》一書中曾引用過一張題為〈無可比擬的耶穌〉的福音單張中對耶穌的描述:“在一千九百年以前,一個違反出生律的嬰孩誕生了。他生於貧窮,長於卑微,他從未有機會旅行,一生中唯一一次出國的機會,乃是童年時代的一次逃亡。他既缺錢財,又乏影響力。他沒有顯赫的親戚,也沒有受過正式的教育。但在他尚無知的時候,就有君王因他驚惶。及至孩童的時代,他的話使學問高深的人希奇。到他成年的時代,他操縱自然界,能在巨浪中行走,又能使海平靜。他不用藥治好無數的病人,而且分文不取。他沒有寫過一本書,但世界的圖書館中卻容納不下一切有關他的書籍。他從未寫過一首歌,但歌頌他的詩歌卻多得不可勝數。他從未創立過大學,但世間一切大學生的總和尚不及追隨他的人數為多。他從未帶領過一支軍隊,也從未徵過一名士兵;他未動過一槍一箭,然而世間沒有一位領袖能像他這樣擁有無數的志願軍,接受他的命令,不發一槍一炮,就使敵人無條件的投降。他不是心理醫生,但他卻醫治無數心靈痛苦的人。每週的第一天,市面上商業停頓,人們到教堂去崇拜他。希臘、羅馬的偉大政治家們的盛名早已消逝,聞名的科學家、哲學家與神學家的名字也從歷史上消失,但這個人,知道他名字的人卻愈來愈多。雖然經過十九個世紀,他仍然活著。希律王用十字架摧毀不了他,墳墓的門也不能封住他。如今他站在天堂的榮耀當中,被稱為神。天使敬拜他,信徒仰慕他,魔鬼懼怕他。這個人是誰呢?他是活著的耶穌基督,我們個人的主與救主” 9。
耶穌既無釋迦牟尼那種顯赫身世,又沒有穆罕默德創教時所擁有的財力和武力。耶穌也不像這兩位教主在世時已有成千上萬的追隨者,他在世時只有十二個門徒,其中一個還出賣了他。當他無辜被釘十字架時,他的門徒大都逃散了。基督教創立近兩千年來,教會並非無辜,教會領袖的失敗和犯罪,曾使教會深蒙恥辱。但是,基督教卻依舊保有創教者的特性和榜樣,基督教仍在不斷發展、壯大。因為耶穌基督是教會的元首和源頭。一個出身如此卑微、身世如此平凡的人,能這樣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歷史的進程,是因為耶穌是神的兒子,是由神降世、道成肉身的人。
耶穌的歷史性
耶穌在人類歷史上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任何人無法否認的。但耶穌是真有其人呢,還是基督教的理想主義者為拯救人類道德而虛構出的一個人物呢?回答是肯定的,耶穌曾經生活在地球上。正如戴馬雷斯在《耶穌是誰》一書中指出的那樣,“基督教若沒有真實、歷史性的耶穌,就像維多利亞時代沒有維多利亞女王一樣荒謬無稽” 10。
耶穌降生於耶路撒冷附近的一座小城伯利恆,在猶太的北部省分加利利的拿撒勒城長大。他的肉身母親瑪利亞的丈夫約瑟是一個木匠。耶穌作為木匠的兒子,在貧困、勞苦之中默默無聞地度過了三十個春秋。年滿三十歲後,他開始傳道。傳道生活相當清苦,耶穌自己就如此形容過:“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太八20)。這裡所說的“人子”,是耶穌對自己的稱呼。在這樣艱苦、動蕩的傳道生活中,他的門徒恐怕沒有為耶穌慶祝生日的能力。因此,門徒們不清楚耶穌的出生日期是很自然的。耶穌只傳了三年道,足跡僅限於巴勒斯坦境內二百哩方圓的範圍之內。耶穌被釘死,被人看著是羅馬帝國的邊陲省分巴勒斯坦的一個平凡的木匠之死,與耶穌同時代的、巴勒斯坦之外的歷史學家根本不會注意到他。直到數百年之後,當基督教的勢力擴張,信徒風起雲湧之時,歷史學家們才猛然驚醒,要去研究、了解耶穌,卻已為時過晚。
耶穌的出生日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現在全世界是以耶穌的降生劃分公元前和公元後。目前世界通用的公元元年是按公元五二五年羅馬修道院長丟尼修所計算的耶穌出生年日確定的。但到十七世紀以後,經過學者更詳細地考證和計算,發現丟尼修的計算是不准確的。雖然現在的看法仍不一致,但比較普遍的意見認為耶穌的降生是在公元前二到六年。出生的年代不很確定,耶穌誕生的日、月更難於考察。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被定為聖誕節,隆重慶祝耶穌的誕生。其實,十二月二十五日本是由別的宗教節日逐漸演化為聖誕節的,並非真是耶穌的誕辰。
基於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條件,新約《聖經》中的四卷福音書成為耶穌的生平和教訓的主要資料來源,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因為這四卷福音書是由在三年傳道生涯中與耶穌朝夕相處的門徒或與門徒關係十分親密的人寫成的。以四福音書作為耶穌生平的主要來源是否會落入自己證明自己的危險中去呢?不會的。福音書的作者都是耶穌的信徒,他們沒有編造瞎話,而是將自己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的耶穌的事蹟忠實地記錄下來,其真實性、準確性已經受了嚴格考驗而倍受史學家們的讚揚和推崇(參見第二章和第四章)。
除福音書外,耶穌的史料也經早期教會領袖的著作而流傳下來。其中著名的有如下幾位。坡旅甲(Polycarp),其生時不可考,早年生活亦不詳,是使徒約翰的學生,後為示每拿主教。約於公元一五五年在示每拿殉道,時年八十六歲。當地方總督以讓他咒罵基督作為釋放他的條件時,他回答說:“我事奉他已八十六年了,他對我的作為毫無錯誤,我怎能褻瀆拯救我的主呢? ”結果被羅馬官府用火燒死。他的著名遺作為《致腓立比人書》。愛任紐(Irenaeus),教父和里昂主教,是坡旅甲的學生,後為主殉道。他是使徒後期第一位神學家,著有《反異教》及《使徒教義的證實》,頗負盛名。俄利根(Origen)生於埃及,十八歲任神學校校長,為亞歷山大城著名基督教師。主後二三○年被逐出並殉道於巴勒斯坦。著作甚豐,與奧古士丁在哲學上享有同等地位。優西比烏(Eusebius),主後三一四年受封為該撒利亞主教,被人稱為“教會歷史之父”,對君士坦丁歸依基督教有很大影響。著作很多,極見稱於基督教頭三百年的教會領袖之中。
另一著名人物是哲人、護教者猶斯丁(Justin Martyr),撒瑪利亞人,受過良好教育,熱心追求真理,曾先後深入研究過亞里斯多德哲學、畢達馬拉斯學派及柏拉圖主義。他對猶太宗教毫無興趣,獨鍾柏拉圖主義,自以為已快尋見哲學的最高目標、認清神的異象了。一次在海邊偶與一年老基督徒相遇,老翁開啟了他的心,使他成為基督的信徒。
主後一五○年左右,猶斯丁上書羅馬皇帝安東尼庇額士(Antoninus Pius),為基督教辯護。他在上書中引用了來自羅馬皇家檔案的彼拉多的報告。他說:“'他們刺穿了我的手、我的腳'這句話是描寫釘子如何把耶穌的手、腳釘在十字架上;在他被釘十字架後,釘他的人擲骰子分了他的衣服。這些都是事實,可以從彼拉多下命所記的《行傳》中找到。”猶斯丁還說:“凡是基督所行的神蹟,都可在彼拉多的《行傳》中找到” 11。猶斯丁於主後一六五年殉道於羅馬。
除此之外,耶穌的史蹟也被記錄在相關的一些非基督徒史學家的著作中。
新約《聖經》所記載的事蹟,涵蓋了整個第一世紀(從公元前四年希律王逝世前起,到公元九十五年左右〈啟示錄〉寫成為止)。約瑟夫(Flavius Josephus)是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史學家。約瑟夫於公元三十七年或三十八年生於耶路撒冷一個非常富有的祭司家庭,受過極高深的教育。他十四歲時就常有學者登門向他請教有關詮釋猶太律法的問題。約瑟夫十九歲加入猶太教的法利賽派。公元六十六年他被推為加利利的猶太軍的領袖之一,率軍反抗羅馬人。不幸戰敗被擄,並歸順羅馬政府,在羅馬度過晚年。這期間他寫了大量作品,詳細地記載了許多史實。其中,最著名的兩部歷史巨著是《猶太戰史》(Wars of the Jews)和《猶太古史》(The Antiquities of Jews)。
《猶太古史》記述了猶太人的歷史,從遠古開始,到公元66年猶太與羅馬爆發戰爭為止。在這部史書中,約瑟夫對耶穌有這樣的記述:“這時猶大地出現一名叫耶穌的智者(如果我們能這樣稱呼他的話),他能行奇蹟與奇事,又是許多喜歡追求真理之人的導師。跟隨他的人除了猶太人外,也有不少是希臘人。這人就是基督,但羅馬巡撫在我們民間領袖的慫恿下,判釘他十字架。起初就愛他的那群人一直沒有離棄他,因為他在死後第三天又復活了。眾先知曾預言他的複活及許許多多有關他的神蹟奇事。基督徒就是從基督得名的,直到今天仍未完全絕跡”(Antiquities, XVIII《猶太古史》18卷33章)12。
《猶太法典》(The Jewish Talmuds,又音譯為《猶太他勒目》)是關於古代律法及其遺傳的猶太法典,始於公元一百年,成書於公元四世紀。在該法典的〈智者之書〉中寫道: “逾越節的前夕,他們把拿撒勒的耶穌(Jeshua)掛在木頭上。在此之前四十天,傳令官就布令,傳出拿撒勒人耶穌將被亂石擊死的消息,因他廣傳巫術,以欺騙手腕引誘以色列人誤入歧途。凡知任何有關此人之事的學者均可前來為他辯護,但是他們當時找不到任何人能為他辯護;於是在逾越節的前夕就把他釘在十字架上了” 13。在猶太人以外最早記載耶穌的是撒瑪利亞的史學家他勒(Thallus),其作品大都成於公元五十年左右,可惜已經失傳。但在略知的一些片斷中,他勒實地記錄了耶穌受難時遍地變黑的情景(見第四章〈耶穌復活的證據〉)。
此外,一世紀的羅馬史學家們在記錄羅馬的歷史時,也提到了耶穌和基督徒。其中一位叫綏托紐阿(Suetonius),是羅馬皇帝哈德理安(Hadrian)的宮中大臣,專門負責編寫皇家史料。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基督徒,並稱他們為“一批迷信而可惡的群眾” 14。
另一位叫塔西圖(Cornelius Tacitus),生於一世紀中葉,是羅馬大將阿古可拉(Julius Agricola)的女婿,他本人先後出任過英國省長和亞洲省省長。塔氏對羅馬帝國不懷好感,在著作中對羅馬人的錯誤有誇大之處。但他具有歷史眼光,記載了不少有歷史價值的資料。他在記述由提庇留至尼祿的該撒諸王朝的歷史的《編年史》(Annals)中,提到了耶穌的死和基督徒在羅馬的情形:“所有來自人的安慰、太子的禮物、供給眾鬼神的香燭都無法贖清尼祿王焚燒羅馬城的罪名。當時基督徒人數愈來愈多,招致羅馬人的厭惡,為了壓制自己焚燒羅馬城的謠言,尼祿王假加焚城之罪於基督徒身上,並對他們嚴施酷刑。基督教的創始人基督,在羅馬皇帝提庇留(Tiberius)在位期間(公元14~37年),被統管猶大地的羅馬巡撫本丟彼拉多(Pontius Pilate)處死。這種迷信雖曾一度被壓制下來,但後來又死灰復燃,不但在猶大地,而且一直蔓延到羅馬城”(Annals XV.44)15。
綜上所述,耶穌的生平、事蹟是有充分史料依據的,耶穌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然而,如果耶穌僅僅是一個人,他已死了近二千年,和我們就沒有多大關係了。問題的核心在於,耶穌不僅是人,同時也是神,是取了人形的神。耶穌是三一真神中的聖子的化身,為完成對人類的救贖計劃,曾降世為人。從血肉之軀看,他是以色列人的後裔;但從神性看,他早在創世、降世之先,從亙古就存在,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神。“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來十三8)。所以,耶穌基督和現代的每一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
註釋
1. Robert Famighetti; (Editorial Director), The World Almanac and Book of Facts (New Jersey, 1999),頁687。
2. 《大使命》季刊,第二十二期(美國:大使命中心,一九九九年二月),頁42。
3.同1。
4. Bruce A. Demarest著,《耶穌是誰?》嚴彩秀譯(香港:活泉出版社,1990),頁2。
5. Josh McDowell著,《鐵證待判》,韓偉等譯(美國:更新傳道會,1993),頁185。
6.同5,頁177,引自Klausner, Joseph. Jesus of Nazareth,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 1946, P. 56。
7.同5,頁178,引自Montgomery, John Warwick. History and Christianity, Illinois: Inter-Varsity, 1971, P. 163。
8.同5,頁178,引自Sanders, C. Introduction in Research in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 New York: Macmillan Co., 1952, P. 110。
9.同5,引自Skilton, John H.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Scripture. The Infallible Word (a symposium). Philadelphia: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 1946.
10.同4,頁4。
11.同5,頁115。
12.同5,頁112。
13.同5,頁116。
14.同5,頁113。
15.同5,頁111。
2. 《大使命》季刊,第二十二期(美國:大使命中心,一九九九年二月),頁42。
3.同1。
4. Bruce A. Demarest著,《耶穌是誰?》嚴彩秀譯(香港:活泉出版社,1990),頁2。
5. Josh McDowell著,《鐵證待判》,韓偉等譯(美國:更新傳道會,1993),頁185。
6.同5,頁177,引自Klausner, Joseph. Jesus of Nazareth,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 1946, P. 56。
7.同5,頁178,引自Montgomery, John Warwick. History and Christianity, Illinois: Inter-Varsity, 1971, P. 163。
8.同5,頁178,引自Sanders, C. Introduction in Research in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 New York: Macmillan Co., 1952, P. 110。
9.同5,引自Skilton, John H.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Scripture. The Infallible Word (a symposium). Philadelphia: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 1946.
10.同4,頁4。
11.同5,頁115。
12.同5,頁112。
13.同5,頁116。
14.同5,頁113。
15.同5,頁111。
四、耶穌是神
前文已談到,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在本質上是無神論,因而釋迦本人從未說自己是神,他是數百年後被人神化的。伊斯蘭教教主穆罕默德也堅稱自己是一位先知。先知者,乃傳遞神的話語的人也。只有耶穌基督公開多次宣告自己是神,是神的兒子。耶穌果真是神嗎?讓我們從幾方面探討一下。
耶穌自己的宣告
耶穌多次從多方面宣告自己是神,是神的兒子。現舉幾個例子。一次耶穌對猶太人說: “你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歡歡喜喜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見了,就快樂。”猶太人聽了大惑不解。亞伯拉罕是猶太人的祖先,是公元前二千多年前的人物,他怎麼會仰望耶穌呢?於是他們問道:“你還沒有五十歲,豈見過亞伯拉罕呢?”不想這一問,使耶穌發出了驚天動地的宣告:“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這句話若看英文版的時態,就更清楚了:“I tell you the truth,”Jesus answered, “before Abraham was born, I am!”(約八56~59)耶穌說到亞伯拉罕出生時用的是過去式“was”,而他說他在亞伯拉罕出生前就有了他時,卻用的是現在式“am”。了解猶太傳統的人,都知道這個現在式的極端重要性。
在舊約〈出埃及記〉第三章,當神在焚燒的荊棘中向摩西顯現,並差遣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摩西請問神的尊名,神回答說:“I am who I am .”中譯為“我是自有永有的”,是永在的神。神的名字耶和華(Jehovah的譯音)即源於“自有永有”的希伯來文的“YHWH”。因此,對猶太人來說,誰宣告“I am”,就等於誰宣告自己是神。當耶穌說這句話時,無異稱自己是神。猶太人聽了大為驚駭,於是拿石頭要打耶穌。他們認為耶穌說了僭妄的話,按猶太律法,犯僭妄罪的人是要用亂石打死的。
耶穌也多次宣布自己與父神同等(約八30~33),有赦罪的權柄,要人們相信、尊敬父神那樣相信、尊敬他(約五23~24;十四1)。當耶穌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時,耶穌絲毫沒有謙讓,而且表揚彼得說,“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太十六13~19)!
當猶太人審訊耶穌時,耶穌保持高度沉默。但有關他的身分時,他毫不含糊地宣稱他是神。“大祭司起來,站在中間,問耶穌說:'你什麼都不回答麼?這些人作見證告你的是什麼呢?'耶穌卻不言語,一句也不回答。大祭司又問他說: '你是那當稱頌者的兒子基督不是?'耶穌說:'我是;你們必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大祭司就撕開衣服,說:'我們何必再用見證人呢?你們已聽見他這僭妄的話了;你們的意見如何?'他們都定他該死的罪”(可十四60~64)。猶太人處死耶穌的唯一理由是因為他自稱為神,犯了僭妄罪。
自稱為神並不難,人人都可以自稱為神。但你、我如自稱為神,不是欺騙就是癲狂。因為我們是人而不是神。而耶穌是舉世公認的人類歷史上最聖潔尊貴、最表裡如一、最睿智善良,超越一切人類之美德的完全人。他稱自己是神不可能是欺騙或僭妄,而是真的。自稱為神並不難,難的是別人能相信他是神。人類歷史上,曾掀起過多少次造神運動,曾伴隨著多少血腥!曾幾何時,十年八年,三十年五十年,這些假神便被歷史無情地滌蕩了。唯有耶穌,一個既無財力又無武力的木匠之子,卻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接受他為人類的救主和宇宙的主宰。因為不僅耶穌自己宣稱是神,更有充分的事實顯明他是神。
耶穌的超然能力
耶穌在短短的三年傳道過程中,除了向人們宣講天國的道理,呼召人們悔改以外,還行了很多神蹟奇事。他醫治了無數人的疾病,使瞎眼的重見光明,使癱瘓了三十八年的癱子站起來行走。他潔淨了長大痲瘋的,讓拿因城寡婦的兒子和伯大尼馬大的弟弟拉撒路等死而復活。他趕出附在人身上的污鬼,用五張餅、二條魚使五千人吃飽,還有剩餘。他能在海上行走,能平息風和海。耶穌行這些神蹟奇事,並不主要是向人們顯示他的神性,乃是出自對人的愛和憐憫。但通過他所作的事,確實令不少人認識到他是神的兒子而真心地跟隨了他。
有人說,今天的氣功師也有發功、治病、意念移物等奇異功能,耶穌是不是僅為一個高級氣功師而已?現在大陸正興起氣功熱,氣功有假的,也確有真的。從表面上看,耶穌所行的神蹟和今天的氣功師所為有某些相似之處。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重要區別。在治病方面,耶穌不僅醫治各種疑難病症,而且可以使人死而復活。伯大尼的拉撒路已死了四天,耶穌一句話,他就從墳墓裡走出來了!有的氣功師雖可發功治病,但沒有起死回生之力。一些著名的氣功師本人也死於各種疾病而回春無術。耶穌不僅醫治人肉體的疾病,還能拯救人的靈魂;耶穌不僅能醫治人,而且有駕馭大自然的能力。這些都是氣功師望塵莫及的。與耶穌相比,氣功師的作為不過是雕蟲小技而已。
我們說耶穌是神,不只是看他所行的神蹟奇事,而且從預言的驗證、耶穌的複活、親人的認同等多個方面可以顯明。只有把各方面的證據綜合在一起,從一個大圖畫中才能比較準確地認識耶穌的神性。只論一點,不及其餘,容易出現偏差或鑽進死胡同。
親友的認同
我們在與他人相處、待人接物時,或多或少、自覺不自覺地都會戴著面具,只有回到家裡,真實的自我才會暴露無遺。真正知道一個人本像的往往是與之朝夕相處的家人或親密無間的朋友。耶穌是不是神,他的家人和門徒最清楚。
耶穌由童女所生,他的肉身母親是馬利亞。當天使告訴馬利亞,她將從聖靈懷孕生下耶穌時,馬利亞開始非常驚慌,她說,她雖然已與約瑟訂婚,但還沒有過門,怎麼能生孩子呢?她知道,童女不會生子。天使告訴她這是神的意思時,她就順服了。當約瑟發現馬利亞有身孕後,以為她犯了淫亂。按猶太人律法,犯淫亂的婦人是要用石頭打死的。但約瑟只想暗暗把她休了。當天使告訴約瑟,馬利亞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要他把馬利亞娶過來時,約瑟照辦了,他娶了馬利亞,但沒有和她同房,直到馬利亞生下耶穌以後。
即使在耶穌時代,人們也不相信童女可以生子。所以,當時有很多流言,說耶穌是馬利亞與一個羅馬士兵行淫所生的私生子。馬利亞被視為淫婦,而約瑟則戴著“綠帽子”。因為馬利亞和約瑟知道身孕是從神而來的,才能忍受這些流言蜚語所帶來的奇恥大辱。
耶穌行的第一個神蹟是以水變酒。從這個神蹟中,可以充分看出馬利亞對耶穌的認知。當時,他們都被邀請參加加利利的迦拿的一個娶親筵席。在筵席上,酒是絕對不能少的。不巧在那次婚筵上,酒卻用盡了。怎麼辦呢?馬利亞迳直走到耶穌跟前,簡潔地說:“他們沒有酒了。”短短的六個字,充分錶達了馬利亞的心態:他們沒有酒了,但你有能力幫助他們。雖然耶穌回答說:“我的時間還沒有到”,馬利亞仍深信耶穌不僅有能力幫助,而且一定會幫助,她對傭人的吩咐仍是那樣簡單、明確:“他告訴你們什麼,你們就作什麼。”結果,耶穌將六口石缸的水變成了上等好酒(參見約二1~12)。
前文提到,猶太人找不出耶穌有任何過錯,他們決定處死耶穌的唯一理由是耶穌自稱為神,犯了僭妄罪。哪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兒子?有的甚至為兒捨命。如果耶穌不是從聖靈所生,不是神的兒子,馬利亞完全可以站出來說明真像,求猶太人赦免,也許可以保全耶穌不死。然而,馬利亞知道耶穌確實是從聖靈而生的神的兒子,所以她默默地站在十字架的旁邊,看著心愛的兒子遭受酷刑而死。對神的旨意的絕對順服、對耶穌的神子身分的完全認同和即將失去親生骨肉的深切痛楚完全包含在馬利亞的沉默之中。真可謂,於無聲處聽驚雷,此時無聲勝有聲。馬利亞的沉默為耶穌是神的兒子作了血淚的見證。
在耶穌時代,神興起了一位先知叫施洗約翰。按肉身說,他是耶穌生母馬利亞的親戚以利沙伯的兒子。他的任務是傳講“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的道,為耶穌的傳道鋪墊道路。那時,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並約旦河一帶的人都到施洗約翰那裡,承認他們的罪,在約旦河裡受他的洗。以致猶太人都以為他是舊約裡預言要來的那位救世主。然而這位偉大的先知卻說,他就是給耶穌解鞋帶也不配。甚至當他的門徒去跟隨了耶穌,他不但不氣惱,反而發出了“他(指耶穌)必興旺,我必衰微”的鏗鏘的呼喊。因為他知道耶穌是誰,施洗約翰曾為耶穌作見證說:“我曾看見聖靈,彷彿鴿子從天降下,住在他身上。我先前不認識他;只是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你看見聖靈降下來,住在誰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我看見了,就證明這是神的兒子”(約一32~34)。
耶穌是馬利亞的長子,他還有幾個弟弟。耶穌傳道時,他的弟弟們是不信的。但耶穌復活後,他們成了教會的核心,耶穌的弟弟雅各還成為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新約〈雅各書〉的作者一般都認為是耶穌的弟弟雅各。雅各在這卷書中稱自己為“作神和主耶穌基督僕人的雅各”。他將耶穌與神同等並列,稱耶穌為主。只有他確認了耶穌的神子身分,才會這樣說。
朝夕追隨耶穌的門徒們也紛紛為耶穌作見證。使徒保羅說:“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於父神”(腓二9~11)!彼得在〈使徒行傳〉中重申自己的信仰說:“故此,以色列人全家當確實地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神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徒二36) 。第一個為教會殉道的基督徒司提反在被猶太人用石頭打死前呼籲主說:“求主耶穌接受我的靈魂”(徒七59)。使徒約翰是耶穌生前最喜愛的門徒,他寫了〈約翰福音〉,以生動的事實證明耶穌是神的兒子。在這卷書的末尾,約翰點明了他寫書的目的:“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在這書上。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約廿30~31)。
耶穌的複活和《聖經》預言的應驗
舊約中幾百個關於彌賽亞的預言,全然準確地應驗在耶穌身上。比如說,耶穌將出於猶大支派,是大衛的子孫,必由童女懷孕生子,必生在猶大地的小城伯利恆。舊約預言了耶穌的傳道生涯和將行的神蹟奇事,更詳盡地預言了耶穌的受難及第三天復活。這些我們將在下一章〈耶穌基督復活的證據〉中進一步討論。預言的無誤驗證表明耶穌就是人們盼望已久的救主彌賽亞。耶穌的複活、升天,以大能顯示他是神的兒子。
所有這些證據綜合一起,繪製了一幅恢弘的畫面,使我們得以窺視耶穌作為神的獨生子的榮光。若只著眼於一小部分證據,極容易陷入瞎子摸象的迷宮。這是我在認識主耶穌基督的神性的掙扎過程中的一個痛切體驗。
五、基督教和其他宗教
說到底,基督教和別的宗教的根本區別在於:別的宗教是人尋找神,人想像神,而基督教則是神尋找人,神啟示人。
別的宗教創始人為要解脫世人的苦難,用自己的理智去尋找神、去尋找通向神的路,其動機是好的。但因神太高大,人憑自己有限的智慧所找到的神,絕不能是真神的本體,只能是人自身的理念的投射。有人考察過,佛教剛傳入中國所建的寺廟裡,菩薩的長相是印度人模樣;隨著寺廟內遷中原,菩薩相也逐漸變成中國人的面目。而且,菩薩所穿戴的,多為唐代的衣衫,因唐代是佛教鼎盛時期。很明顯,這些菩薩是人的文化、理念的化身。
基督教所信的這位神,不是人主觀的想像,而是神親自向人啟示出來的,是真神的本體。神的啟示的集中體現是《聖經》和取了人形的神- 耶穌。《聖經》的權威和耶穌的複活是基督教與別的宗教的分水嶺。基督教信仰是植根於耶穌復活和《聖經》是神的話語這兩個歷史事實的客觀真理,而非來自創教人的主觀的心思意念。基督徒所信奉的《聖經》,有眾多的特點和考古學的證據說明它的記載完全符合歷史的真實,而且是出自神的默示,是神要對人類說的話。
其他宗教的經典,如《佛經》、《可蘭經》、道教的“三綱四輔”等,都無法證明其歷史性,更無法證明是神的話語。一次,一個佛教徒問我:“你認為釋迦牟尼是人還是神?” 我答到:“根據釋迦牟尼自己的宣稱,他只是'佛'是人。”他說:“不對!釋迦牟尼是神。因為當他出世時,遍地的蓮花都開了,頌揚這位神明的誕生。”我問:“這故事是從哪裡來的呢?”他說是XX書上記載的。我再問:“你怎麼知道這本書上寫的事情是真的呢?”他無言以對。佛教沒有稱《佛經》是神的啟示。《佛經》博大精深,但皆是人的智慧,不具有《聖經》的權威。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稱《可蘭經》是他在山洞修練時真神阿拉賜給他的啟示。只是,除他本人外,沒有任何人可作旁證;《可蘭經》自身也未顯示任何特點能使他人相信它是神的啟示。相反,借於別的經典(尤其是《聖經》)的他山之石在《可蘭經》中俯拾即是。
別的宗教的經典閃爍著人的智慧;《聖經》卻充滿了屬天的啟示。《聖經》中啟示的神的“三位一體”的特徵,人無法完全明白。《聖經》不迎合人們想靠自己的善行而得救的心理,嚴厲譴責人的罪性,指明人無法自救;只有接受神的救恩才是永生之道。耶穌說話,從不修改、補充,除非門徒要求,也從不解釋。而且,他常常“答非所問”,叫人摸不著頭腦。法利賽人也說,他說話帶著權柄。別的宗教領袖說他們能幫助信徒找到一條通向真理、生命的道路,而耶穌則宣稱,他本身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別的宗教教導人行善以修來生,但信徒能否真正行出善來卻是另外一回事。基督教不僅教導基督徒行善,而且藉著住在基督徒心中的神的靈(聖靈)的引導,賦予基督徒行善的能力。基督徒的一切行動不是自己“做”出來的,而是“活”出來的,是在自己身體中神所賜予的生命的自然流露。這一切都表明《聖經》是神的話語,表明其權威性、超越性和真實性。耶穌的複活將在第四章詳細討論。
六、辨別諸靈
關於鬼魂附身、亡靈顯現等,古今中外都時有發生。《聖經》中也有此類記載,別的宗教裡也常有超然的現象,如顯靈等出現。常有人問道:“這是否意味著,除了基督教以外,還存在著其他的神?如果是這樣,怎麼能說《聖經》中啟示的神- 耶和華是獨一無二的真神呢?”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在我接觸到的一些慕道朋友中,有一部分人品好,對基督教信仰頗有好感,也常參加各種聚會。但就是不決志相信耶穌。我開始時不明緣由。後來發現,這一類朋友自己或家人往往有其他宗教的背景,曾經歷過或聽過一些超然的事,認為別的神也靈,就難於接受耶和華是獨一真神的信仰。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靈性世界有神和靈界的受造物,即天使。按《聖經》記載,一部分天使因犯罪而墮落,成為邪靈和鬼魔。天使和邪靈都是受造的,神對他們有絕對主權,他們只能在神允許的範圍內活動。他們有一些超然的能力。現在,東西方都有人交鬼,把邪靈請上身,為別人算命、治病,以為生計。邪靈在廟宇中藉神像顯現,則可幫助賺取香火。對此,耶穌早就警告說,當他再來的時候,“那時,若有人對你們說:'基督在這裡',或說'基督在那裡',你們不要信。因為假基督、假先知,將要起來,顯大神蹟、大奇事;倘若能行,連選民也就迷惑了”(太二十四23 ~ 24)。
雖然邪靈的能量比人大,但畢竟是受造之物,要伏在神的大能下。耶穌多次親自把各種邪靈從人身上趕出去,他的門徒也能趕鬼。直到今日,基督徒奉耶穌的名趕鬼的事仍不絕於耳。邪靈的作為並非立即表現邪惡。“也裝作光明的天使”(林後十一14)。否則人們很容易辨認它們、免上其當。如何分辨神的靈和邪靈呢?使徒約翰一針見血地指出:“親愛的弟兄啊,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因為世上有許多假先知已經出來了。凡靈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就是出於神的,從此你們可以認出神的靈來;凡靈不認耶穌,就不是出於神,這是那敵基督者的靈。你們從前聽見他要來,現在已經在世上了。”(約壹四1 ~ 3)。不論表面上它讓人們作什麼,甚至作善事,只要是使人們不認耶穌的,就是邪靈的工作。
一位牧師曾對我講述了一件事。一次他上街,見一處一大群人在圍觀什麼。他擠進去一看,原來有人在跳大神。幾個人赤腳在鋪滿的紅火炭上走,如履平地。沒想到,當他剛擠到前面,那幾個人被燙得哇哇亂叫,從火炭上跑開。此時,一個人就大聲問:“在場的有基督徒嗎?請離開。”牧師聞言,恍然大悟,隨即離開了那地方。後來,很多人先後向我講述了他們自己的與之類似的經歷:只要有基督徒在場,交鬼活動就無法進行。為什麼?因為每一位重生得救的基督徒都有聖靈的進住。在神的靈面前,邪靈就無計可施。真可謂“邪不壓正”。我目睹一些其他宗教的信徒轉信耶穌時,遭到邪靈的攪擾或恐嚇。但只要他(她)們堅定依靠耶穌,並徹底清除一切與過去拜偶像有關的物品,邪靈就毫無辦法,只能乖乖地離開了。正如使徒約翰對信徒說的那樣“小子們哪!你們是屬神的,並且勝了他們;因為那在你們裡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約壹四4)。
所以,邪靈的工作,其根本目的是阻止人跟隨耶穌;人離開神,邪靈才有辦法殘害他們。總之,各種靈界現象與獨一真神的信仰並不衝突;只有相信耶和華真神,專一的依靠他,才能免受邪靈攻擊。
七、真神挑戰假神
比較宗教學的研究對人們識別真神、假神是極有幫助的。但比較宗教學對一般人也有困難之處。一是,了解不同的宗教是要花很多工夫的;二是,新的宗教層出不窮。因此,我們還可以採用其他方法識別真神、假神。為了打擊製造假鈔的犯罪活動,政府有關部門著力提高輯私人員識別假鈔的能力。大家發現一個人識別假鈔的能力極強,任何假鈔經他一看、一摸,都逃脫不過。人們問他:“你看過、摸過多少種假鈔?”他回答說:“我平常從來不看、不摸假鈔;我每天看真鈔、摸真鈔。我熟悉了真鈔;只要和真鈔不一樣的,統統是假鈔!”
同理,只要我們認識了真神,和真神不一樣的,就是假神。前面已談到,神是藉著《聖經》向人啟示他自己的,《聖經》是神的無誤的啟示。據此,神在《以賽亞書》中,對假神提出了挑戰:“耶和華對假神說:'你們要呈上你們的案件,雅各的君說:你們要聲明你們確實的理由。可以聲明、指示我們將來必遇的事,說明先前是什麼事,好叫我們思索、得知事的結局,或者把將來的事指示我們。要說明後來的事,好叫我們知道你們是神。你們或降福、或降禍,使我們驚奇,一同觀看。”“誰從起初指明這事,使我們知道呢?誰從先前說明,使我們說他不錯呢?誰也沒有指明,誰也沒有說明。誰也沒有聽見你們的話”(賽四十一21~23,26)。是神,就能指明先前已發生和將來必發生的事。但除了耶和華以外,沒有任何宗教的神能做到這一點。
先前發生的事中,最重要的是:宇宙是怎樣產生的?人從何而來?在所有的宗教經典中,只有《聖經》清楚、正確地闡明了這些事。“起初神創造天地”(創一1)。宇宙及萬物皆由神創造。這一偉大的宣告曾受到無神論者的辛辣嘲笑,他們認為宇宙是永恆的,無需被造。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尤其是“大爆炸理論”的確立,人們相信宇宙不是永恆的;宇宙不僅有開始,而且有一個超然的開始。越來越多的天文物理學家轉而相信《聖經》中關於創世的啟示。《聖經》也明確記載,人是神所造的。“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創一26,27)。“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創二7)。所以,人是有神的形像、樣式和有神的靈的受造物,與別的動物完全不同。進化論者竭力反對《聖經》的這一啟示,聲稱人是由猿猴進化來的。然而,從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至今,不過一百多年,進化論已陷入深深的困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懂得《聖經》啟示的真確。這些,在第六章中我們將進一步討論。
《聖經》啟示的將來必發生的事中,不少事,如耶穌的降世、受難、復活、升天,以色列人的歷史等,早已應驗。神所應許的信耶穌的人會有聖靈進入心裡的真理,也為越來越多的人所信服。一個人信耶穌後生命發生的變化是任何人都能看到的最普遍的神蹟。耶穌再來審判世界、新天新地的建立等《聖經》的啟示必將實現。這充分顯明,只有《聖經》中啟示的、耶穌所顯明的三一真神是唯一的真神。
《聖經》宣稱耶和華是唯一的真神,並非武斷,因為事實乃是如此;也不是基督教太狹隘,因為真理具有排他性。有人不願意下功夫去分辨真偽,見神就拜,逢廟燒香。他們想,什麼神都求,總會碰上一個真的吧。這種實用主義的態度,是無法找到真神的。拜假神固然無濟於事,倘若有一天真的拜到了真神,真神也不會理睬他們的。
神與以色列人在西乃山立約所頒布的十條誡命中的第一、二條誡命就斷然寫著:“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麼形象,彷彿天上、地下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出廿2~5)“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四24)沒有虔誠、執著的態度,是不可能尋見真神的。
總之,識別真神有一條根本原則:神親自啟示的他自己,就是真神。神的啟示不僅是主觀宣稱,神同時賜下各種客觀的憑據,使人們能夠相信它是神的啟示。所以,集中精力去認識為什麼《聖經》是神的啟示,了解耶穌復活的偉大史實,就能確認耶和華是真神;就能以信心相信《聖經》的啟示。許多問題便能舉一反三,迎刃而解,恰如鄭玄所云:"舉一綱而萬目張。"
八、基督徒和其他宗教信徒
追尋真理時,過分地強調包容,不利於明辨是非、去偽存真、踏入真理的殿堂。堅持真理時,唯我獨尊則是大忌,難以引導他人進入真理。我們認為,只有基督教所敬拜的才是真神,別的宗教所拜的都不是真神,這是有充分證據的客觀事實。但這並不是說基督徒不應該尊重別的宗教。當然,尊重並不是要贊同,而是要認真地去了解別的宗教的信仰,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別的宗教的信徒。
由基督徒所寫的有關比較宗教學的著作本來就不多,不幸的是,態度持平的更少。有些書的內容不錯,但著者在論及別的宗教時,常出現輕漫言詞,使其可讀性驟然大跌。開始我想,如果作者把這些話刪掉多好!可仔細讀後,發現作者對其他宗教的輕蔑、揶揄和嘲諷流於字裡行間,不是刪幾個字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堅持真理需要立場堅定、旗幟鮮明,但無須謾罵。“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鬥。”
《聖經》清楚地告誡我們:“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三15)。溫柔不是軟弱、曖昧,溫柔是謙和、講理。這種態度是來自神的愛,也是真理在手的自信的表現。我們基督徒知道自己所信的是誰,也知道為何要信,當然可以使我們的信仰猶若清澈的溪水頻頻流出去滋潤他人。我信主前讀那些傲視其他宗教的基督教書籍感到相當彆扭,信主後再讀則更感不安。我是如此,廣大尋道者會如何?眾多的其他宗教的信徒怎麼可能認真讀這類的書?書的作者又如何可把真理傳揚開去呢!
一次經歷使我受益匪淺。一九九五年五月我去聖地亞哥參加全美小兒學科年會。歸途中,我的鄰座是一位伊斯蘭教徒。我一反在飛機上閉目養神、遐想的習慣,熱情地和他聊起來。我以為這正是了解伊斯蘭教信仰的好機會。伊斯蘭教徒每年都有一個禁食月,但不少人認為這是假虔誠。因為雖然白天不能進食,但一到太陽落山,他們就可以大吃大喝了。在我們談論了一些一般性話題後,我便單刀直入地問道:“聽說你們每年都要禁食一個月,是真的嗎?”他回答說:“是真的。到了那一個月,白天不能吃東西,可仍照常去上班,非常難熬。”我馬上問:“你們晚上不就可以吃飯了嗎?”他說:“按規定,太陽下山後就可以吃東西了。但餓了一天之後,想吃也吃不進去了,只能稍稍墊補一點。”我完全相信他說的是真話。因為我就有餓過頭的經驗。長時間飢餓後,胃的蠕動減慢,吃一點就覺得“飽”了。他打破我的沉思繼續說:“每年剛開始禁食的幾天,真是苦不堪言,後來會習慣一點。每年禁食後,我的體重都會減少十磅左右,這使我很高興。”果然,他身材修長、勻稱,毫無“中厚”的跡象。我恍然大悟:“難怪在回教徒中很少見到胖人呢!”他聽後開懷大笑。
人們批評伊斯蘭教徒的另一點是說他們淫亂,因為按其教規,一個伊斯蘭教男信徒可以同時娶四個太太。我很想問個究竟。但這是一個相當敏感的話題,不易啟齒。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為我們交談的坦誠、熱烈氣氛所鼓動,迂迴前進:“您家有幾口人?”他說:“四口。我太太、兩個孩子和我。”我聽後有些意外。我以有點誇大的驚訝順水推舟:“我聽說你們一個人同時可以有幾個太太呢!”我擔心火山爆發。但他卻出奇地平靜:“是的,按教義,我可以同時有四個太太。”我放心地追問一句:“那你為何不多娶一個太太呢?” 他回答說:“一般人對此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只知道伊斯蘭教徒可有幾個太太,但不知其前題條件。”“此話怎講?”我認真地問道。他說:“按我們的信仰,一個男人可以同時有幾個太太;但同時規定,男人對這幾個太太的愛要絕對地相同。這個'相同'不只是說我若給其中一人買一件衣服,也同時給其餘的買同樣花色、款式的衣服,這還容易做到。這裡說的愛要相同,更是指我對每個人的感情、喜好程度都要完全相同!每個人的性情、特長各不相同,天長日久,我對她們的感情必然有差別。如果不能同時地愛她們,就不能同時娶她們。由於同等的愛是無法做到的,所以我所認識的伊斯蘭教徒仍是一夫一妻。”他一席話使我明白了很難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
知道我是基督徒後,他強調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同一性,都信一位獨一真神,都相信耶穌是童女所生的偉大先知。但我則明確地告訴他,只相信耶穌是先知是不夠的,耶穌是神;只相信獨一真神是不夠的,若不借著耶穌,沒有人可以到神那裡去。我緩緩地說著,他聽得認真,若有所思地點著頭。四個小時的航程轉眼就結束了。我們緊緊握手,互道珍重。他使我對伊斯蘭教徒的生活、信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的話也許會促使他的信仰反思呢。
很多別的宗教的信徒都是生活廉潔、熱心公益、心地善良、追求真理的人。雖然他們的信仰不能企及真神,但他們的作為對社會、對家庭和個人也有不少有益的作用。他們中不少人是真心尋求神的,只可惜沒有找到真神。我們不僅要向無神論者、無信仰者傳福音,也要向其他宗教的信徒傳福音。為此,我們應該更多地去了解別的宗教、真心地尊重他們的教友,以誠懇、溫柔的態度,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與他們分享我們的信仰。基督教信仰既然是客觀真理,真理只能越思越明。幾年來,我親眼見到、親耳聽到不斷有佛教、伊斯蘭教等其他宗教的信徒歸向耶穌,真打心里高興。這也一定可以討神的喜悅。因為神愛世上的每一個人,“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三9)。
quote
http://31team.org/book/export/html/44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