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va888仙女粉絲團
2017年5月29日 星期一
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轉載】細說阿賴耶識(八識) 與人類基因DNA優化 【轉識成智】(淨化心靈/ 意識)🔴(道化陰陽)獨一真神+神獨生女+神獨生子=三一真神名稱🔴
內容來自於『東方佛易道』新浪博客 網站
標籤:佛教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致菩薩阿賴耶識 DNA 救世
佛之初機——人生觀
佛教是肯定人的存在的,也肯定人性有善惡之分。
而且佛法認為眾生平等,人生觀即是生命觀。
佛性+無明=阿賴耶識
第一次聽說“阿賴耶識”應該是在90年代看《聖鬥士星矢》的時候。
我在《佛之初機——世界觀》中已經提過,五蘊中的“識”可以理解為哲學上的“心”、“我”,而識具體可分為八識,如下圖: “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的佛”,每個人都有佛性。佛性又名真如、本性、自性,深深地藏在你的意識之中。 當自性起了妄想執著的分別心,就產生了無明。 佛性和無明和合起來,相熏相習,就形成了阿賴耶識,相當於一般理解的“靈魂”。 阿賴耶識產生了“我”和“我所”等概念,也就是末那識。末那識執著於分別心而產生了意識。 意識可以接受外界信息並思維審度,於是完全把阿賴耶識和末那識拋在腦後,成為了生命的主宰。 意識再延伸出其他爪牙——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眼、耳、鼻、舌、身、意、末那,此七識對外界的一切反應都會在阿賴耶識上留下“痕跡”,這個就是——業。 換言之,眼睛能作業,言語能作業,身體行為能作業,連思維動念也能作業,從此也可預見一個真正佛教徒的修行是十分嚴格,因為惡念一閃就已經是破戒的了。 到後來一個生靈死了,眼、耳、鼻、舌、身、意,乃至末那識都會消失,只有阿賴耶識繼續受業力牽引而流轉生死,這個就是佛教所說的輪迴。有情世間中一切眾生就是如此循環流轉,正是“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上圖為“十二因緣”,正是表達了這種生死流轉的過程。
一個阿賴耶識(靈魂)因為“無明”和“行”而產生了“識”、“名色”,繼而就有了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而成為一個有“觸”覺有感“受”的生靈。這是過去的因,導致現在的果。 一個生命無可避免的就有“愛”和慾,喜歡的就會去爭“取”,因為爭取才能擁“有”。這個過程就是“生”命的過程,這樣的生命到頭結果也無可避免的只有“老死”。這是現在因,導致未來的果。 佛教認為生命就是以這樣的循環,周而復始地在三界六道中上演這一幕幕的生離死別。 佛陀並不是一味教人解脫生死,佛教也有“世間法”,就是教人在輪迴中怎麼做好本份,怎麼做好一個人,例如:五戒、十善業。 回頭看看我們現在身邊的世界,如果有人能按不殺生、不偷盜、不惡口等等這些佛教最基本的戒律來做人,我們的世界將會是一個何等的人間淨土呀。 DNA與阿賴耶識 人體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的平衡是由體內一團日夜不停地“燃燒”著的先天真火(稱“拙火”)在驅動和控制著,該火又稱“明火”或“大明點”;中醫將該火稱為“命火”或“命門真火”;傣醫稱該火為“基納革”。拙火在人體內位於肚臍下四指,為人體左脈、中脈、右脈、任脈和督脈五大重要氣脈的交匯點。拙火具有四相:色如茜草汁;明如麻油燈;暖如燒紅鐵,所觸皆焚;細而尖銳,如紅銅針,復有如刺上的多曲狐毛。它成於精子和卵子形成受精卵的生命之初,熄滅於人體死亡之時。人體發胖臃腫是因體內拙火衰弱導致生理功能紊亂所致。
《黃庭內景經》曰:“夫萬法以人為主,人則以心為宗。無主則法不生,無心則身不立。心法多門,取用非一,有無二體,隨事應機。故有凡聖、淺深、愚智、真假,莫非心神辯識運用之所由也。”佛家把“心”稱為神識,並進一步將神識分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和阿賴耶識等八識;前六識稱“六根”,為人體感受外界事物及對外界感受作出反應的窗口和反射系統;末那識有傳輸信息的作用;阿賴耶識則將末那識傳來的信息進行匯總、比較和決策後,再由末那識傳輸到六根,最後由六根去控制人體 能量物質的交換系統使人體對外界感受作出反應;此外,阿賴耶識還具有強大的記憶和貯藏功能,它是人體的記憶中樞,也是人體緣起的種子。人體內拙火緣起於先天父精母卵交媾時阿賴耶識(種子)的相感和進入,其旺弱由阿賴耶識中貯藏的內容所定,這些貯藏的內容決定了人的先天廩賦,也是人各不同的根本原因。在阿賴耶識的驅動和控制下,父母提供的一套最基本的裝配合成車間(細胞)便開始了最初的發育。
人體是一個包羅宇宙萬象的小宇宙,它是宏觀宇宙的縮影。人體除每日攝入一定量的飲食之精微外,還與宏觀宇宙之間保持著巨大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正是這兩方面的協調和統一維持著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人體與宏觀宇宙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是由體內的氣脈、明點等構成的一套完整的交換系統來完成的。人體共有七萬二千條“靈熱”流通之脈,“靈熱”為保持生命的精微物質和能量,由土、水、火、風等四大物質基礎構成,稱“四元”或“四大”(中醫稱“五行”之氣,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人體內最重要的氣脈是中脈,它位於會陰穴與頭頂百匯穴之間。在中脈上有七個輪,它們分別是海底輪、生殖輪、臍輪、心輪、喉輪、眉間輪和頂輪,在頂輪處有一亮點稱明點(道家稱“泥丸”) ;
此外,在頭頂上方四指處有梵穴。氣脈具有聚集、分流、傳送物質和能量之功能;七個輪具有將聚於中脈的能量物質進行分類的功能。梵穴是體內外能量物質交換的樞紐。人體需要能量物質時,梵穴首先將宇宙中的能量物質聚於中脈,經中脈上的七個輪將能量物質進行分類,由中脈七個輪上的氣脈將能量物質逐次分流並傳 送到人體的各系統、器官和組織之中,再由一個個的能量物質構成的圓環逐次分流到各個細胞,之後能量物質通過脈衝的方式到達細胞核的遺傳物質DNA分子上並以右旋的方式通過DNA分子,在通過時則以DNA分子為模板合成細胞所需要的蛋白質;人體不需要的能量物質由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進行蒐集,以脈衝的方式發送到細胞外,再以一個個的能量物質構成的圓環逐級匯聚到達氣脈,最後經中脈聚於梵穴並通過梵穴發散到宇宙中。必須強調:
(1)在人體內任何一處的能量物質的交換都具有雙向性,既有通過氣脈、圓環和脈衝的運動方式向外聚集發散的,也有通過氣脈、圓環和脈衝的運動方式往內分流吸收的;
(2)人體的細胞是人體蛋白質合成的最基本單元和裝配車間,其合成蛋白質的能量物質的供給和合成指令的下達均由阿賴耶識控制,可以斷言,人類對生命的認識只要還停留在細胞的DNA分子上,生命科學就不會有新的突破;
(3)人體內物質和能量的代謝是靠拙火推動來完成的,拙火的原動力是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人身體裡的硬盤 “阿賴耶識”是佛教詞彙。說是人們的行為記錄在這個地方,並產生一種力量左右你的運,也影響你的身體健康,而且可以隨著靈魂帶到下一世,當然也可以遺傳到下一代(我在“射精射出了什麼”文章裡有描述)。 “阿賴耶識”就是一個硬盤,記錄著人們500萬年來的所有生存行為信息。 它還有一個程序,根據人們的行為來選擇被控制的經絡,通過穴位開關或控制信息量,來影響人們經絡的運行狀態,從而影響你的思維、健康和運。佛家稱“業力”。
松果體提供人身體所需要的正確生長信號,通過經絡傳達到身體各個部位。如果某條經絡的某個穴位被關閉或控制了流量,相應的髒器的工作就不正常,從而影響人的思維和臟器的健康。影響健康人就會得病,影響思維人就會產生錯誤判斷而影響運。它還可 以根據這些記錄信息影響到人的生殖,不適合有遺傳的人將不會得到兒子或兒女,以防止這種“不適合”能力的遺傳。
我們肉身生存的這個空間,信息是最重要的介體。“信息體”也是我們生存當中從始至終接觸的無形物體,科學家叫他們“暗物質”。我們在晴天時分,抬頭衝著藍天看眼前,有無數很小的圓形物體,長著三根小尾巴,不斷地轉動,多的不可計數。一般人們以為是眼花了,其實不然。還有一些很亮的信息體劃過,佛家叫“明點”,那是“功能信息體”,當然也有“高級功能信息體”。信息體包括另一個空間的物質、和人類、動物、植物生存和死亡後的信息。亮的是有功能的信息和佛、仙等,佛家叫“舍利子”。 另一空鍵的信息體可以看到或感覺到人們“阿賴耶識”中的信息,根據這些信息提供對人有利或不利的信息外 助。 “業力”和“因果關係”就是這樣產生的。
人體科學研究的根本找到了,當然是理論上的。但離我們看到這些“暗物質”的信息流還是要有些年頭的。美國有科學家說:人的記憶在DNA裡。但那隻是左腦的一部分,右腦的巨大信息庫在那個可以跟著靈魂和精子遷移的硬盤裡。
我們有些疾病,不是單純身體原因才有的。比如:
濫酒暴食死於羅喉疾(酗酒暴食得咽喉疾病),
賭博無度因此胃疾亡(賭博無度得胃病或臍輪周邊疾病),
粗言惡語誹謗喉疾畢(粗言惡語誹謗他人得喉病),
行獵故於肝腸疾患類(經常打獵得肝腸一類疾病)等等。
還有:
長期欺壓愛人患大腦疾病,
虐待老人(搶奪家產)患腸胃疾病,
為人小氣圖小便宜患下肢疾病,極端的患癌症,
心術不正患心髒病,
極端自私易患糖尿病,
當然也包括拋妻棄子窮困潦倒,
只索取不回報反而掙不到錢等等。
而且這些疾病都治不好的,只能約束行為才能減輕,想好病就要重塑自我。
我們知道,經絡是傳導人體正確生長信號的,哪段不通了就患相應的疾病。我們自己造成的或外來的不良信息可以使某些經絡處於休眠狀態,那我們就得了那個經絡不通所引起的疾病(外來信息侵入還可以帶來某段經絡的興奮,興奮過度就是精神病了)。針灸、練功、中藥可以疏通那段經絡,病就好了。如果我們不檢點自己,那個病還會反复。如果有人指點我們,改正了自己錯誤的行為,那個病也會好的。但是,如果是身體原因的疾病(比如,吃肉喝酒無度,血壓高、血脂高等)我們要去醫院治療,同時減少或者不再吃肉喝酒。所以,有些人說得病不吃藥是不對的,一邊吃著藥一邊再修正我們的德行,什麼疾病也會好的。但是,“負面信息”過於強大,也就是“業障”強,可能我們必須有眾佛的力量才能消除。沒有消除強大“業障”的可能時,我們自己的疾病也不會好。
有些神醫不懂消除“業障”的辦法,給別人治病的同時自己代人“受業”,結果是自己不得好死。
有人說,現在的醫生是“死人”醫學的代表(做人體解剖就是研究死人,可是人死後“暗物質”就不存在了,我們看病是治療活人),根本不懂得人身體裡面還有暗物質的存在,現代中醫也不懂得“只有練功的中醫、才有能力治療那些暗物質記錄程序中所得的疾病”。因為他們只看見化驗結果和顯微鏡下的東西,根本不相信那些看不見的東西才是人身體的根本。早些時期的中醫,40歲才有處方權,因為他們無法達到那種“感應”水平。中醫看病,除瞭望、聞、問、切以外,還要感應患者身體中“暗物質”方面的信息,才能使得看病如“神”。40歲我們才懂事(不惑),50歲才知有上天(知天)。年輕人總是相信眼見為實,不相信老人們的經驗,耽誤了人生。我們現代醫學界要研究5000年來中醫文化,研究佛道兩家對“暗物質”的理解,從而找出“暗”“顯”物質之間的聯繫與關係。所以,現代醫學研究要與物理學相結合,與健身氣功相結合,與佛道兩家的哲學相結合,拓展人體科學的多領域研究(這一點,錢學森早有論斷。可參考錢老文集) ,為新醫學的誕生作出貢獻。
有些人說,不吃肉那怎麼行呢,會營養不良的。不對!我們需要的營養,可以從很多物質裡面得到,直接從肉裡面吸取就要將肉裡面不良的負面信息一起吸收過來,也就是將動物身體疾病和“業力”等信息一起吸收到我們身體中。再說,我們人類牙齒的排列證明我們是雜食動物,32顆牙,按比例吃東西肯定身體好。
門牙8顆是吃水果的,虎牙4顆是吃肉的,嚼牙20顆是吃穀物的,我們按比例吃東西就不會得那麼多病。
牛奶就是牛吃的,不是人吃的,在沒有食物的時候,可以暫時作為食物,但是不能長久吃那些動物才能吃的東西。人們在飼料裡面添加動物蛋白,吃草的牛長期吃了動物蛋白,產生了瘋牛病。人長期大量吃肉或長期喝牛奶就會高血壓、高血脂、高脂肪、高膽固醇。但是,人們不去約束自己,甚至放縱自己,使得我們疾病纏身,老了才後悔。廣東人壽短,與他們在吃上面不檢點有直接關係。(今後,世界上人們得肝病的機率不斷增加,與“業”有關聯)。這些問題與當代不懂科學的醫生和“專家”也有關,他們只看見牛奶中的營養,看不見牛奶中的生密碼,更不懂得牛奶中的生密碼與牛身體中的生密碼是相對應的,我們人的生密碼與牛奶中含有的生密碼是有差別的。所以,他們就說牛奶營養好,每天都要喝。而不知道喝牛奶還喝進來很多錯誤生密碼,影響了人身體的正確生長。對人體影響最大的動物就是五大牲畜,離的遠的、象飛禽和魚類影響就小一些。但比起植物來,動物的肉類所含的負面信息對人身體的影響還是很大的。植物中存在的負面信息對人幾乎沒有影響。
有些商人不好好經商,想盡辦法玩兒錢,玩集資人的錢,玩股的錢,還取個好聽的名字“資本運做”。玩不轉了就去拜“師傅”。
現在企業家花錢請佛家做法,消除業障。但你要不改,再產生的業,其力量要增強多少倍,找誰也不好消了。他們說,誰誰誰盡做壞事,怎麼掙多少多少億,子孫滿堂,也沒看見有什麼業障。他們是“魔”或是魔的弟子,來到這個世上引誘眾生,就是讓你看到他們的所作所為,讓你跟著學。可你是“佛”嗎?你是“魔”嗎?可能是,也可能不是。80%的不是。所以你學了就會產生巨大業障,身體壞了,影響壞了,破產了,進了兩院了(醫院、法院)。
佛說:魔發誓在末法時期令他的弟子進入佛教,敗壞佛教聲譽,毀壞其基業。
現有一個號稱大禪寺的,有人穿著僧衣算看卦,詢卦人員張口閉口是“佛”,欺騙良家婦女跟他到內蒙同修,吃人家喝人家還睡人家,人家回來他還信息長信息短的,擾的人家精神恍惚,其家人問明情況要打上門來,但一問,該詢卦人員不在寺冊……。你說影響有多壞。還有,廟里和尚不念經不修煉,經商,連寺廟裡千年鎮寺至寶也外洩於世,罪過,罪過……
我們看問題都是片面的,因為我們了解的再多也沒有看到幾世以前的因果關係。現在有些極少數的高脩大師,也沒有把握說清楚一件事情的原委。所以佛家有“不可說”的結論。我們只能盡量做的好一點。所以我們在事業和人生中出現問題的時候,願意找大師級的高人問問,唉——多少管點用就好。也所以有人說,用唯物加唯心的認識論可以認識世界,但那也是片面的。道家說出了解決辦法:順其自然! 認識阿賴耶識 很多師兄會有這樣的觀念:就是覺得色情的畫面看一下也沒關係,只要不手淫就行了,有些人確實當時是能忍住,但他不知道,他已經深深的種下了邪淫的種子在阿賴耶識裡了,遇緣就會產生作用,這就是為什麼過幾天會破戒的原因,所以認識阿賴耶識是戒邪淫最關鍵的地方。那什麼是阿賴耶識? 簡單說人有八識,前六識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看字面也能理解。第七識是末那識,它就是一個傳遞作用,把我們所有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一切訊息全部傳送給第八識——阿賴耶識。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是專門記錄我們所有善惡事的倉庫。我們所做一切善惡,或非善非惡的種子全都儲存在阿賴耶識裡,縱使百千劫也不會遺失和消亡。因果就是從這裡面來的。為什麼看過色情電影,當時控制住沒有手淫,但過幾天就會破戒呢?那就是阿賴耶識已經記錄下眼睛看到的色情畫面和第六識——意識所產生的淫念,只要機緣成熟了,它就會現前起作用,導致戒淫道路上屢戒屢犯,這就是因果規律。八識一直以來都在主導我們的行為和心理。 這個聚集我們多生累劫善惡種子的阿賴耶識,如同大倉庫,收藏今生已不復記憶的愛恨恩怨種種,不時左右我們現世一切行為的抉擇,佛教稱之為“無明煩惱” 。由於無明煩惱的業力因緣,我們投胎轉世;當過去所種的惡因種子現行時,我們心煩意亂,六神無主,更造惡業,又成惡因種子;當過去所種的善因種子現行時,我們心明智朗,良心不昧,多做善業,善因種子回熏阿賴耶識。這是佛教唯識學理論的“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藉以闡釋人類一切行為的心理動機。 所以今天你以為看一點點色情的東西不要緊,只要不手淫就行了,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只要眼睛看見了染污的東西,第七識末那識就會毫無遺漏的把這些訊息傳送到第八識阿賴耶識儲藏起來,一旦遇緣,就是內心有貪,嗔,癡等顛倒妄想,而外在又有五欲六塵的誘惑。
這顆含藏在阿賴耶識裡的種子就會馬上現行起作用,讓你在戒邪淫道路上屢戒屢犯。這才是戒不掉邪淫的根本。為什麼淨空法師再三強調如果想不受外界染污,保持清淨心,就要“不看電視,不看報紙,不聽廣播。”現在要加上一個“不上網”。就是因為我們六根(眼,耳,鼻,舌,聲,意)接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會起心動念,落下善惡的種子在阿賴耶識,將來遇緣都會開花結果的,這是很可怕,很危險的事。電視看新聞就行了,報紙看個標題,下面的內容不要看,是染污。上網只是為了查閱一些學習工作方面的資料,或者佛教論壇是可以的,但別的網站就千萬不可以上,現在什麼網站上沒有點色情的內容,通通把染污種到阿賴耶識去了,將來的果報全是從這裡來的。 所以色情的東西一眼也不能看,無意彈到你眼前那叫沒辦法,還故意去下載點色情片子不是地獄無門,你偏要入嗎?“禍福無門,唯人自招”,不是老天讓你倒霉的,不是別人欺負了你,更不是佛菩薩不保佑你,而是你問問你自己阿賴耶識裡種下了多少染污的種子。我們平時所遇到的一切境遇皆是阿賴耶識現行起作用而招感到的。 真正能明白八識的作用,尤其是阿賴耶識的功能,你就知道平時要避開哪些事,該熏修哪些善法了。
為什麼不能殺生吃肉,你殺他的時候不但在你的阿賴耶識裡種下了殺生的種子,在對方阿賴耶識裡也種下了仇恨的種子,畜生也有阿賴耶識的啊。將來它投胎做了人,即使還是做畜生,機緣成熟了他是一定會來報復你的,到時候你這筆債會不得不去還,比如你本來是一個聰明人,但你就會被他騙,這就是由業力牽引的。你不要說不親自殺牠就不認識你了,但在你的阿賴耶識裡種下了殺生的種子,將來你自己就會送上門去還債的,這個其實也很容易理解。我們想想自己曾經有沒有自己去招來禍害。而放生能使彼此阿賴耶識裡種下慈悲良善感恩的種子,對方將來遇緣就會來報答你。我們一生當中遇到的貴人有些就是這樣來的。 佛教細說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阿賴耶為梵語alaya之音譯),又作阿羅耶識、阿黎耶識、阿剌耶識等。舊譯作無沒識,新譯作藏識,或作第八識、本識、宅識。為佛法唯識學中的“八識心王”中所說的第八識。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一切善惡種子寄託的所在。關於阿賴耶識不同的宗派又有不同的說法。 簡介 以下引《佛光大辭典》阿賴耶識條 阿賴耶,梵語alaya之音譯。為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識)之一,九識(八識及阿摩羅識)之一。又作阿羅耶識、阿黎耶識、阿剌耶識、阿梨耶識。略稱賴耶、梨耶。舊譯作無沒識,新譯作藏識。或作第八識、本識、宅識。無沒識意謂執持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為諸法之根本,故亦稱本識;以其為諸識作用之最強者,故亦稱識主。此識為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稱藏識。又因其能含藏生長萬有之種子,故亦稱種子識。此外,阿賴耶識亦稱初剎那識、初能變、第一識。因宇宙萬物生成之最初一剎那,唯有此第八識而已,故稱初剎那識。而此識亦為能變現諸境之心識,故亦稱初能變。由本向末數為第一,故稱第一識。由於有阿賴耶識才能變現萬有,故唯識學主張一切萬有皆緣起於阿賴耶識,此亦為唯心論之一種。至於阿賴耶識為清淨之真識,或染污之妄識,乃佛學界所爭論之一大問題。據攝大乘論本卷上所引增一阿含經之說,及俱舍論卷十六所引契經(或即指雜阿含經)之說,可知阿賴耶思想之萌芽,源於原始佛教時代。
據轉識論、攝大乘論本卷上、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三、俱舍論卷十六、大毘婆沙論卷一四五等所舉,部派佛教時代之諸師皆依愛欲緣起說,將阿賴耶解釋為愛著、貪愛,或為愛、樂、欣、喜等。然至大乘佛教時代,則先後有馬鳴造大乘起信論以論釋阿賴耶識之義,彌勒、無著、世親等亦分別造論闡述唯識緣起說,以一切萬有皆緣起於阿賴耶識,遂成立唯識哲學之思想系統。其中,無著依阿毘達磨大乘經、解深密經等,解說第八根本識(阿賴耶識)為有情總報之果體,並於所著顯揚聖教論卷十七中,舉出八種理由以論證阿賴耶識之存在。無著於其另一著作攝大乘論本卷上,將阿賴耶識分為自相、因相、果相三種,並提出迷、悟二種境界,皆由熏習於阿賴耶識中之種子所生起,此即'種子熏習說',亦即主張阿賴耶識為真妄和合之說。又世親著之唯識三十頌,至唯識分流時代,有二十八家之註釋,而較聞名者則為護法、安慧等十大論師之註釋;玄奘即以護法之註釋為主,糅合其餘諸師之說,編譯出成唯識論十卷,對我國、日本、韓國之唯識思想影響甚深。據成唯識論卷二所舉,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即
能藏
謂第八識善於自體中含藏一切萬法之種子。
所藏
指現行熏種子義而說,亦即此識為七轉識熏習諸法種子之場所。
執藏
謂第八識恆被第七末那識妄執為實我、實法,故又稱我愛執藏。
此外,窺基根據成唯識論所述,於所著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末,就自相、因相、果相三相,舉出阿賴耶識體之三位,即︰
(一)我愛執藏現行位,指第八識之自相而言。因第八識自無始以來,恆被第七識愛執為我,故稱我愛執藏現行位。下自凡夫,上至七地以前之菩薩,或二乘中之有學聖者皆屬此位。(二)善惡業果位,指第八識之果相而言。因第八識係由無始以來之善惡業所招感之異熟果,故稱善惡業果位。此位通至十地菩薩之金剛心,或二乘之無學聖者。(三)相續執持位,指第八識之因相而言。此位通至佛果以及盡未來際。因第八識執持色心之萬法種子,令五根不斷失,故稱相續執持位。依此,從凡夫以至佛之轉迷開悟,第八識為眾生所依止,故阿賴耶識又稱所知依。護法之唯識思想,由其弟子戒賢論師傳予玄奘,而盛行於我國。第八識阿賴耶識具有中道性:
(1),非斷非常性。
阿賴耶識性如虛空,無形無色,其體永不壞滅,無量劫來始終自在,將來能至佛地,改名真如,永不壞滅,故名非斷。阿賴耶識本體雖不壞滅,而有異熟性,故能世世隨業受異熟果,受異熟果便有異熟生,種子流注不斷,故有八識心王及諸心所法之運作。
(2),非空非有性。
阿賴耶識有真實體性,眾生日用而不知,故名非空。阿賴耶識雖真實有,但體如虛空,無形無相,故名非有。
(3),不生不滅性。
阿賴耶識本體永不壞滅(集所有的佛的力量也不能破壞一隻螞蟻的第八識),故無老死,既無死滅則無出生,故名不生不滅。
(4),非有變易非無變易性。
阿賴耶識的本體永不轉變改易,故非有變易。於本體不變易中,其體內有諸善惡業有漏無漏法種的染淨種子流注不斷,不停的生滅增減變易,故非無變易。
(5),非有作用非無作用性。
阿賴耶識離見聞覺知,無分別性,故非有作用。阿賴耶識雖離見聞覺知、無分別性,而於熟眠、悶絕昏迷、無相心定、滅盡定等四位中皆能寂照不滅、任運隨緣,醒覺時亦同,故非無作用。若無作用,一切有情頓成死屍。
(6),非一非異性。
五蘊雖因阿賴耶識而生,然非即是阿賴耶識,五蘊若即是阿賴耶識者,老死之後,阿賴耶識應壞,然實不壞,故名非一。阿賴耶識雖非即是五蘊,然離於五蘊則不能覓得阿賴耶識;五蘊由阿賴耶識變現,二者和合似一,故云非異。
第八識阿賴耶識從凡夫地修行到佛地之過程有許多名稱,歸納而言,有三階段:七地及三果以下名為阿賴耶識;八地以上及阿羅漢、辟支佛斷盡一念無明而改名第九識——異熟識、庵摩羅識;佛地斷盡習氣及塵沙無明,改名為第十識——無垢識、真如。未到佛地,不能稱為真如。如是阿賴耶識一體而三名,比如女人小時候叫女孩,生育後叫媽媽,年老後叫奶奶,三種名稱其實是同一個人,只因不同人生階段而有不同的稱謂。因此明心的人所謂的真心真如,其實只是阿賴耶識,是真如的前身,為眾生方便說為真如。
阿賴耶識法身,無始即有,永不壞滅,本性清淨而有染污種子,須由聞法修行淨除染污種子方能成佛。
宗派說法
地論宗
以世親之十地經論為主要根據。主張阿賴耶識為真常淨識,視同於佛性如來藏。
攝論宗
以無著之攝大乘論為主要根據,乃由真諦所譯。主張如來藏緣起,阿賴耶識則為無常有漏法,乃一切煩惱之根本,並於前八識外加上阿摩羅識成為第九識,而以前八識為虛妄,九識為真實。然真諦亦參酌大乘起信論,而以阿賴耶識為無記無明隨眠之識,乃真妄和合之識,以第八識具有解性義為真,具有果報義為妄,故真諦之思想,乃融合真、妄二說而成。
法相唯識宗
以成唯識論為主要根據。玄奘為新譯唯識之代表,排斥如來藏緣起,主張阿賴耶緣起,並立五種種姓,說人、法二空。此種新論說,不僅使我國之唯識思想發生新的大轉變,亦影響日本之唯識思想。[入楞伽經卷二、卷七、決定藏論卷上、法華經玄義卷五下、中觀論疏卷七本、大乘義章卷三末、華嚴孔目章卷一、唯識了義燈卷四本](參閱'賴耶三相'6314、'賴耶四分'6314)
八識心王
佛法唯識學中的“八識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
眼識
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是眼識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見,而不會分別;如果你在區別這個是書、那個是筆,這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耳識
耳朵具有聽的功能,同樣耳朵只是具有聽見的功能,而不會區分這個是長笛的聲音、那個是小號的聲音。一區分,就是意識在作用了。
鼻識
鼻子具有嗅覺,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覺功能,一區分香臭,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舌識
舌頭具有味覺,同樣它也只是具有味覺的功能,一區分甜和鹹,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身識
身體具有觸覺的功能。
前五識是感識,認識具體對象。
意識
意識是第六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
此外,意識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沈之業,皆由意識而作。現在心理學上,研究到前六識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還有第七、第八——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
末那識
末那是梵語manas的音譯。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其本質是恆審思量。因為它是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或其種子為我,使意識生起自我意識,所以末那識又稱為“我識”。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這種我執的具體表現是,我的具體生命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思想所經驗的東西,有其餘勢,以種子的形式,攝藏於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中。末那識在下意識層面執取這些種子,以之為我。實際上,這些種子都是無始來前滅後生、非常非斷的作用。
《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三句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中本來無常,末那識以這樣虛妄的東西為我,因此生起貪、嗔、痴、疑、慢等種種煩惱。
末那識屬於潛意識的範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所以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麼呢?就是最後一個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
阿賴耶是梵音,又稱為藏識,含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是一切善惡種子寄託的所在。
阿賴耶識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由無明(無明二字的含義見我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稱為阿賴耶識的見分,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一種對象的境界,稱為阿賴耶識的相分。
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前七識的作用是能熏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所熏所緣,所以有所藏義。第七識恆定執此識中的見分為我,而為它所愛,所以有我愛執藏義。
《入楞伽經》〈佛性品第十一〉:
“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淨;餘七識者心:意、意識等念念不住,是生滅法。”
《大乘密嚴經》:
“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淨。出過於世同於涅槃。譬如明月現眾國土。世間之人見有虧盈。而月體性未嘗增減。藏識亦爾。普現一切眾生界中。性常圓潔不增不減。” 《大乘起信論》: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
《宗鏡錄(卷47)》:
“若有不信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別求真如理者。如離像覓鏡。即是惡慧!”
第八識,從凡夫位到八地菩薩,叫做“阿賴耶識”。八地到成佛之前,叫做“庵摩羅識”“異熟識”。佛地叫做“無垢識”,進而轉為“大圓鏡智”。
“《大乘密嚴經》雲:「阿賴耶識從無始來,為戲論熏習諸業所繫,輪迴不已;如海因風起諸識浪,恆生恆滅不斷不常,而諸眾生不自覺知,隨於自識現眾境界。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滅,入無漏位,名為聖人。」大乘密嚴經又云: 「賴耶體常住,眾識與之俱。如輪與水精,亦如星共月。從此生習氣,新新自增長,復增長余識,餘識亦復然。如是常輪轉,悟者心方息。譬如火燒木,漸次而轉移,此木既已燒,復更燒餘木;依止賴耶識,無漏心亦然,漸除諸有漏,永息輪迴法。」
相關略解
《八識規矩頌》是唐玄奘法師所作。將心王八識分為四類。前五識作了三頌,意識作了三頌,末那識作了三頌,阿賴耶識作了三頌,共十二頌。
阿賴耶識頌二: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浩浩三藏不可窮)此識為藏識,浩浩是深廣的意義。第一,此識具諸法種子,持而不失,有能藏義。第二,此識受前七識所熏,隨熏成種,有所藏義。第三,此識的見分被第七識所執,認以為我,是我愛的執藏義。因此此識具三藏。持種受熏執以為我,使無邊的有情眾生,無始以來相續流轉生死中,甚深廣大而不可窮盡。
(淵深七浪境為風)藏識猶如大海一樣,前七識就是波浪,波浪一起,其所緣之境形成識風,風浪互為因果,相續生滅,這就是識海。這時,我們就失去了靈明洞徹、圓明朗照的佛性,變成了染淨交參的識,而識海上的風浪越來越大了。
(受熏持種根身器)此識受前七識緣境造業之所熏習,而形成心(精神)色(物質)二法種子。此識種子一旦成熟,就變成正報的根身(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和依報的器世間(物質世界)。實際上,根身和器界,也是此識所執受的相分。
(去後來先作主公)此識既然有執受根身與器界的功能,所以有情生命(包括動物)死時,此識最後離開,有情生命受生時,此識最先來。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有情生命中,此識是主人公。
臨死情形
一般來說,我們在活著時都不願去想“死”這個問題,而佛法就是研究“生從何處來,死到那裡去”,目的就是了生脫死,修解脫道,所以學佛必須要認真分析死,從中找出宇宙人生的真相。
人在臨命終時,四大分離,那四大?就是地大、水大、火大、風大。
地大
地大就是筋、骨、肢體等生理固體的機能。人在臨命終時,必然感到身體的骨節四肢有重物壓下來,痛楚難言,漸漸麻木喪失其知覺。瞳孔放大,聽覺漸漸失去,看眼前之物,或裂變為很多,或大而為小,小而為大,漸離漸遠,耳邊的聲音,好像從遠方傳來,有的人還聽到極為驚恐的巨響。這就是地大分離的狀況。
水大
水大就是血、汗、涕、唾、便、溺等。這時,身體發冷汗,有的人大小便失禁,一切知覺已經漸漸喪失,有的人還聽到波濤巨浪的洶湧之聲。這就是水大分離的狀況。
火大
火大就是身中暖熱。
風大
風大就是呼吸氣息。
此二者,相依為命,氣息在,暖熱也在,氣息一斷,暖熱立即消散,感到跌入冰地獄中。人在臨命終時,嘆出最後一口氣,全身的熱量也隨之消散。死的情形就是這樣
阿賴耶識,梵文作aalaya-vij~naana,意譯為「藏識」;在六識之外,肯定有潛在的阿賴耶識存在,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本文嘗試從語源學的角度,探討阿賴耶識語義的變遷,藉此形構阿賴耶識說發展的軌跡。
《阿含經》中已有「阿賴耶」一詞,意義專重心理學上的貪愛、執著,阿毘達磨時代的論書亦同。瑜伽行派的經論,才使用阿賴耶識一詞,其語義在《解深密經》中,意指「隱藏於肉體中的識」,與肉體形成安危與共的關係,首出的意義為「隱藏」,其次說它有生物學上的執受義;《攝大乘論》側重此識與諸法的關係,將阿賴耶識詮釋成「與諸法相互攝藏的識」,進而是有情會「執藏」以之為自我的識;《成唯識論》立基於種識不一的立場,從能藏、所藏、執藏三義解釋阿賴耶識的語義,有別於《攝大乘論》種識是一的立場,其中又區分以現行賴耶和以種子賴耶為中心的窺基與圓測二系。
識分作九種之義。(一)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再加末那識(即第七識)、阿梨耶識(即阿賴耶識)(以上為八識)、阿摩羅識等,合為九識。小乘佛教立六識,大乘佛教地論宗、唯識宗立八識。真諦系之攝論宗复舉第九阿摩羅識(無垢識、真如識),成立九識義。據宗鏡錄卷四所釋,九識即:(一)眼識,眼與色為緣而生眼識,為能見者。(二)耳識,耳與聲為緣而生耳識,為能聽者。(三)鼻識,鼻與香為緣而生鼻識,為能嗅者。(四)舌識,舌與味為緣而生舌識,為能嘗者。(五)身識,身與觸為緣而生身識,為能覺者。(六)意識,意法為緣而生意識,能分別前五根所緣色等五塵境界。(七)末那識,又稱分別識。此識本無定體,即第八識之染分,依第八識自證分而生,緣第八識見分而執為我,為第六識之主,執轉第六識所緣善惡之境而成染淨者皆由此識。(八)阿賴耶識,意譯作藏識。此識染淨同源,生滅和合,具有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等四分。(九)阿摩羅識,意譯作清淨識、白淨無垢識。此識乃一切眾生清淨本源心地,諸佛如來所證法身果德,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非生死之能羈,非涅槃之能寂,染淨俱泯,湛若太虛。〔大乘密嚴經卷中、卷下、大乘入楞伽經卷九、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末〕
第一能變識
一、此阿賴耶識,約當體自相言,具三藏義,即云藏識。
二、由過去善惡業習成熟之力,所感無記果報總報總主,是為異熟識。
三、此識一類無記,受前七識諸法之熏,持前七識諸法之種,現在未來前七諸法一切現行,皆由此識所藏種子發起,為一切種識。
四、此識能緣行相,極為微細。此識所緣五淨色根及諸種子,亦甚微細。此識所緣外器世間,難可測量。
五、此識所緣相分,執受勝義浮塵五根及諸種子,並依報世間。若於死位,此識最後捨去,若於生位,此識最先來執。
六、此識能緣見分,以了別為現行之相狀。
七、與觸、作意、受、想、思、遍行五心所,恆相應起。
八、此識行相極不可知,不能分別苦樂,故於三受,唯與舍受相應。
九、此識是善惡所招苦樂之果,體非善惡,又不與根隨煩惱相應,故於三性,是無覆無記。
十、觸等五個心所,亦如此識,惟是無覆無記性攝,亦屬異熟,所緣行相,亦不可知。
十一、此識無始以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謂為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是謂為轉。恆則非斷,轉則非常
阿賴耶識的功能分為四分:一、見分;二、相分;三、自證分;四、證自證分。
證自證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r />自證分是未破無始無明而猶迷的佛性。即使佛性雖然在迷,但終究能夠證道,即自體自證自用,所以叫做自證分。
相分是由於真如不守自性,妄動而自生疑,迷住了本來智光圓明的自性,以致使本有的無相真如變成虛空四大的妄相,這虛空四大的妄相複變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叢林了。所以說,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看起來是器世間,但卻均是我們第八識的相分變現出來的。因有無明之故,使我們迷失了本性,佛性被無明包裹住,鑽進軀殼裡面,而執著這個少分的四大為自我,只認取這個身體才是我,才是自身,卻不識一切事物都是我,外面的器世間——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叢林等等,都是我們法身四大種性所變現,都是我們自己,都是八識的相分。把身外的多分的地水火風四大一切物境都認為是身外之物,不關我事,只識得色身為我,而不知空寂為我,把本來的智慧光明,變成為能見的妄見,豈不冤苦!倘若你精進用功,打破了無明,反璞歸真,識得本來面目,方知你的自性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境物無不是你心王的王土。佛性無相,能大能小,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那麼大,但並不在我性之外,俱是我們的圓明真性所顯現,屬於本性的相分。既然在我性之內,那麼不是我又是誰呢?既然是佛性所現,那麼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叢林等器世間也是佛!
所謂見分,就是我們能看見事物的功能。但若看見事物,就執著在上面,則變為妄見了。如看見張長李矮,就住在張長李矮上,而不肯放手,這就是妄見了,這個妄見就是見分。
雖然是妄見,真如在迷中,迷失了本性,但佛性是不減的。只要我們精進用功,是能夠自己證到本體的,這就叫自證分。證自證分就是恢復我們本來,證到真如佛性。這就是八識的四分。《聖鬥士星矢》中的阿賴耶識
日本著名漫畫家車田正美的代表作《聖鬥士星矢冥王12宮篇》第十話<金色的激突>中,處女座的沙加中了水瓶座卡妙,山羊座修羅,雙子座撒加的三位一體必殺技“雅典娜之驚嘆”之後,用右手食指滲出的血在娑羅雙樹的花瓣上寫下“阿賴耶識”四字,並由風傳送給雅典娜,作為辭世遺言。深意是為了領悟第八感。
處女座沙加:花開,然後花謝;星星閃爍,也總有消失之日。這個地球、太陽、銀河系,甚至整個宇宙,都會有死亡的那一天。與這些相比,人類的一生,就好像一眨眼這麼短暫。可就在這段在的一瞬間內,人誕生,歡笑,哭泣,戰鬥,受傷,歡喜,悲傷,憎恨誰,愛上誰•••所有的一切都是剎那間的邂逅。然後,任何人都會進入名為“死亡”的永眠中•••白羊座史昂:阿賴耶識是任何人想活著到達冥界而又不會被冥王的意志力束縛住的惟一的方法。
天平座童虎:必須要比人類生命根源的小宇宙七感更勝一層樓的第八感,也就是必須要讓自己的阿賴耶識覺醒過來才有可能。
釋迦牟尼:永遠不要忘記,死亡,絕不是最後的終點。曾經活在這個世界上的聖人們,他們都超越了死的境界。若你也能領悟到這一點,即使你出身為人,但也可稱為最接近神的人。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2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卷第4【傾奪藏心】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妙和藏心】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在紐約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擔任地球和空間中心主任,也是一個收看率很高的電視科學節目的主持人,寫了很多有關宇宙的書。泰森努力讓更多的人感到科學的樂趣。:“一個多元化的民主國家,需要人民對科學研究有發言權。這就需要人民懂科學”對泰森來說,宇宙離我們不遠。宇宙也是我們。他說,理解這種精神性的事實,讓人覺得幸福,充實: “尤其是當你意識到你的身體是原子構成的,而重原子,尤其是碳原子、氮原子、氧原子,一直到鐵原子,都是在星系的中心形成的,在行將滅亡的恆星發生爆炸的時候產生的,然後,爆炸的恆星把這種含有重原子的成分擴散到星雲那裡,星雲最後再形成恆星、行星、人類。人們想到這些,第一反應就是,'我們在這裡,星系在那裡'。這種想法不對。地球就在宇宙內。我們就在地球上。宇宙就在我們的身體裡。這種意識就只能說是精神性的了(註解:真如:基本粒子。阿賴耶識“能藏”等諸功能:DNA。) 華嚴三聖 改良阿賴耶識與人類基因優化 阿賴耶識與修行——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論》(華夏出版社,2010年) 作為心體的第八阿賴耶識,在《阿含經》中已見提到。如唐譯《本事經》卷三、卷六佛說“害阿賴耶”、“滅阿賴耶”;《增一阿含經﹒如來出現四德經》中佛說世間眾生愛、樂、欣、熹阿賴耶。此阿賴耶,釋為著落處、依處、窟宅、家、藏,指被末那識執為內在自我的深層心識或心體。到部派佛學,對深層心識的探討,成為重大理論問題之一,建立了“細意識”、“有分心”、“根本識”、“一味蘊”、“窮生死蘊”、“果報識”、“實法我”、“勝義補特伽羅”、“異熟果識”、“根本蘊”、“非即蘊非離蘊補特伽羅”等深層心識,以解釋僅用六識說難以說清的輪迴主體和隨眠(潛在的煩惱)等問題,實際上都是阿賴耶識的“密意說”。但其說法較顯粗糙,與諸法無我之佛法核心義較難調和,不足以圓滿解釋心識及輪迴現象,互相之間也爭議不決。後來大乘唯識學依據《解深密經》、《阿毘達磨大乘經》、《楞伽經》、《密嚴經》等,用第八阿賴耶識來代替部派佛學所立細意識、有分心等,對此識作了精緻的論述,建立了以阿賴耶識為本的阿賴耶識緣起論。 阿賴耶(梵ālaya),亦譯阿梨耶、阿黎耶、阿羅耶、阿剌耶等,梵語原意為倉庫、儲藏、窟宅、執著,真諦意譯阿梨耶識為“無沒識”,玄奘意譯為“藏識”,今有譯為“倉庫意識”者。從不同的角度著眼,阿賴耶識有“第八識”、“本識”(一譯“根本識”、“普基識”)、“宅識”、“一切種子識”、“異熟識”、“阿陀那識”(梵ādāna)、“初剎那識”(“初一念識”)、“不可覺知堅住器識”、“義識”、“心”(質多)、“心體”、“識主”、“心王”、“丈夫識”等異名。藏傳寧瑪派、覺朗派佛學說“阿賴耶識”為第八識,而“阿賴耶”則為依如來藏心所起的根本無明。 阿賴耶識被看作生死、涅槃共同的“所依界”(終極因),用以解釋心識結構,建構宇宙模式,說明修行解脫的原理。阿賴耶識不僅關係佛學理論建構,
而且攸關修行,可以用來解釋和解決修行過程中的各種身心問題,特別與參禪開悟關係密切。修學禪宗、唯識、密教、淨土,皆應對阿賴耶識有明確的認識。阿賴耶識更能運用於心理治療尤其是信仰者、修行者的心理治療。
阿賴耶識的攝藏功能
阿賴耶識的主要功能,《攝大乘論》卷一概括為“攝藏”二字。攝,為統攝、包括義,謂此識不僅統攝所儲藏的一切種子,而且統攝前七識,統攝心之全體,甚至統攝三界六趣的各種眾生,統攝整個世界,為一切現像生起的所依,故得獨稱為心,謂之“所知依”,即一切認識對象之最終所依,並以此識為《阿毘達摩大乘經》偈所言出生生死及涅槃一切法的“無始時來界”,亦即“所依界”(梵語asraya dhatu,今譯基界、體性基、本始基)。阿賴耶識的“攝”,略有三義:
1、阿賴耶識統攝前七識,前七識都可看作阿賴耶識的功能,為其“相識”(變現境相的功能)和“見識”(能認知的功能),阿賴耶識則為其“義識”(認識的實體)。《楞伽經》卷一偈將藏識比喻為大海: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其餘一切心識活動,都是這藏識大海上因境界風吹而起的波浪,為大海表面的動相。《大乘入楞伽經》卷七偈謂“意從賴耶生,識依末那起,賴耶起諸心,如海起波浪”——末那識從阿賴耶識生,前六識依末那識起,前七轉識都可以說是阿賴耶識所生。《密嚴經》卷上偈謂“若離阿賴耶,即無有餘識”,並比喻說:
譬如海波浪,與海雖不異,
海靜波去來,亦不可言一。
說阿賴耶識與前七識為非一非異的關係,“藏識為因,生於諸識”,藏識為前七識的依因,前七識有如車輪圍繞車軸一樣圍著阿賴耶轉,亦如眾星捧月。
《瑜伽師地論》卷六三分諸識為本識與轉識二類,本識指阿賴耶識,轉識指前七識,轉,有轉變、生起、運作、生滅之義。該論謂“阿賴耶識是所依,轉識是能依”,被阿賴耶識所攝的前七轉識及其它心理活動(心所),“譬如水浪依止瀑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鏡”。同論卷五一、《顯揚聖教論》卷十七說阿賴耶識作前七轉識生起的二種因緣:一、為其種子生因,前七識皆以阿賴耶所藏種子為其生起的因。二、為其所依止因,由阿賴耶執受眼等五色根,眼等五識依之而生;又由阿賴耶識得有意根末那,由末那為依止,生起意識。
2、阿賴耶識還統攝眾生的身體(根身)及其所依止的世界(器世界)。是此識的執受作用,令一切有色根(生理性的器官)“無有失壞,盡壽隨轉”,還於死後轉世之時,執取所受生者為自體而投生,“執受自體”,故又名阿陀那識。《密嚴經》卷上說:
阿賴耶識與壽、命、暖觸和合而住,意住於此,識复住意。
又說阿賴耶識“攝持諸種子,遍持壽暖識”,阿賴耶識與命根和體溫結合在一起,起著維持生命、體溫的作用,眾生全身從頭到足,“頓生及漸次,無非阿賴耶”。阿賴耶識入胎即有眾生之降生,阿賴耶識最後離身則為死亡,《八識規矩頌》因稱此識“去後來先作主公”。阿賴耶隨眾生生死流轉,可謂貫穿過去、現在、未來的輪迴主體,“藏識持於世,猶如線貫珠”。阿賴耶識還為“能持世間因”,世界是此識相分的一部分,依此識而顯現、而維持,偈云:
依止賴耶識,一切諸種子,
心如境界現,是說為世間。
阿賴耶隨緣現境,就像隨緣顯現眾色的摩尼寶珠。六識所見外境,皆為阿賴耶所變現。
3、阿賴耶識還統攝一切眾生,為眾生相互之間發生關係的所依。《顯揚聖教論》卷十七說阿賴耶識“亦是一切有情互相生起根本,一切有情互為增上緣故”,如同千燈共照,光光交徹。
藏,被視為阿賴耶識主要的、代表性的功能,此識因而多時被稱為藏識,意謂此識是一個具有巨大儲藏功能的心識大倉庫。阿賴耶識所儲藏者有二:
1、一切心識活動及其結果。一切心理活動、行為語言等,皆形成種子,作為活動的結果,藏於此識中,又作為能再生起心理活動及其業報之因,被此識所藏。《入楞伽經》卷九說“心名採集業,意名廣採集”,謂藏識做著採集儲藏業種子的工作,第七識的我執增長這種採集作用。《密嚴經》卷上說,阿賴耶識隨七識的運作及身口意的造業:
從此生習氣,新新自增長,復增長余識,餘識亦復然。
長劫的積累,致使眾生阿賴耶中“習氣如山積”,習氣,即種子。《瑜伽師地論》卷六三說,前七轉識的熏習,能長養、增長阿賴耶種子,如同植物在地裡落下種子,使來年的植物更多更繁茂。《顯揚聖教論》卷十七謂轉識作阿賴耶識的二種因:一於現法中長養七轉識的種子,當轉識生起時,與之同生同滅的種子熏習阿賴耶識,使後來的轉識“轉復增上,轉復熾然,轉復明了而得生起”。二於後法中為阿賴耶識得生攝植彼種子,謂七轉識的熏習,能給阿賴耶識中不斷增添內容,引攝未來的阿賴耶識。
2、諸眾生攝藏此識以為自我。《入楞伽經》卷二說,意識分別自身、外境而起自我執著,產生我、我所執習氣,儲藏於第八識中,被末那識恆審思量,使眾生無意識地執自我及所知見的境界為實有。
《成唯識論》卷二解釋阿賴耶名藏識之“藏”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依次為因、果、自相三相。能藏,謂此識本具儲藏功能,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喪失,這是此識的主要功能,故名“一切種識”,此即因相。所藏,謂此識的儲藏作用,能令眾生輪轉生死,承受來世果報,是眾生生命相續不斷之本,故稱“異熟識”,這是此識主要產生的果,即果相。執藏,謂此識具“藏”的功能,被末那識執為內自我,與雜染相互為緣,能攝持因果,這是此識的主要性質,即自相。
從今電腦及人工智能看,阿賴耶識的“藏”,除儲藏種子之外,還應有處理所藏種子的作用,猶如電腦之處理所儲存信息。阿賴耶識處理所藏信息的工作,應該說是嚴格遵循法界本具的因果法則,不講情面,不受意識主宰。我人的身體、長相、生存環境等,都是阿賴耶識處理所藏而造成,在一定意義或一定程度上,阿賴耶識甚至可以說是命運的製造者。
阿賴耶識的行相、所了境及相應心所
行相(梵ākāra),指活動狀況、特性、性質。經論中對阿賴耶識的行相多有描述,其特點大略有五:
1、隱微難知。隱藏於內心深處,微細難知,《解深密經》卷一偈比喻說: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
謂此識是一種執持處理一切心識種子、恆常活動不息的深層意識之流,其勢如同波濤洶湧、晝夜奔騰不息的地下暗河。《楞伽經》卷一說,微細的藏識之究竟,唯是佛及“見道”以上的菩薩依其智慧眼所知見,非外道凡夫及聲聞緣覺所能覺了。《顯揚聖教論》卷十七說阿賴耶識“緣境微細,世聰慧者難了知故”。《佛性論》卷三謂阿梨耶“依隱為義”——是隱微難知的所依。
2、非有非無、非常非一,生滅相續,作用宛然。《大乘入楞伽經》卷六偈云:
我說如虛空,非有亦非無,
藏識亦如是,有無皆遠離。
說此識如同虛空,既非是有,也非是無。非有,謂沒有可以見聞覺知的物質性形象,非無,謂其作用顯然是有。如《密嚴經》卷上說,阿賴耶識“住於身”,彌綸周遍於內外諸世間,遍於一切,“運動於一切”,就像陶工做瓶子等用的輪,如油遍在胡麻,如鹽中有鹹味,如無常性遍於諸色,如沉香、麝香等散發香味,如日月舒光,如車之輪,雖起著重要的推動、創造等作用,而不可尋求、不可分別。《顯揚聖教論》卷十七說阿賴耶識“於所緣境念念生滅,當知剎那相續流轉,非常非一”,不是一個凝然不動的實體,而是一生滅相續的心識之流。用現代物理學的觀念說,阿賴耶識可能是場態,或曰以身體或身中心臟為中心的“無意識場”。
3、貫通三世,一味恆轉。《顯揚聖教論》卷十七謂阿賴耶識“緣境無廢,時無變易,從初執受剎那乃至命終,一味了別而流轉故”。阿賴耶識了別的工作從人初生到命終,念念不斷,沒有一念停息,其儲藏的內容雖然有異,而攝藏的運作從生到死沒有差別,不斷進行著接收、處理種子等工作,是動態的、連續不斷的活動進程。此識與前七轉識,善、不善、無記心所法及苦、樂、不苦不樂受三受“一時俱轉”(同時運作),為七轉識提供種子生因和依止因。阿賴耶識的運作不僅貫徹人的一生,還貫徹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貫徹全部輪迴過程,沒有暫時間斷,即使在完全沒有前七識活動的熟睡、悶絕、被麻醉、處胎、入無想定及滅盡定等無心位,也有阿賴耶在現行,起著維持生理活動的作用,此識離身,即告死亡。《楞嚴經》卷一所謂起管理“爪生髮長,筋轉脈搖”之生理活動作用者,即是阿賴耶識。
4、性屬無覆無記。無覆,謂其不障覆佛道,性屬無為;無記,謂其非善非惡,屬中性。阿賴耶雖然與前七識及其善、不善等心所共同運作,而不與彼同一所緣,故不應說與七轉識等相應而成為善或不善性,亦不與七轉識相違。猶如眼識與眼,雖然同時運作,非不相應,但不能說眼就是眼識,眼識就是眼。阿賴耶識是一無情的、公正的心靈電腦,是中性的。
5、是多非一。阿賴耶識是一是多?是每一眾生各自有一阿賴耶識?還是大家共同有一阿賴耶識?《成唯識論》卷一明確回答:
然諸有情各有本識,一類相續,任持種子,與一切法更互為因。
也可以說阿賴耶識亦一亦多,多,謂每個眾生各自有其阿賴耶識,因為各自阿賴耶識所儲藏的內容千差萬別,故每一阿賴耶識非一;一,謂眾生各自的無數阿賴耶識雖然內容不同,而具有共同的功能和性質,而且互相共為增上緣,互不相離,有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繫。
阿賴耶所了別、所緣的境,據《瑜伽師地論》卷五一、《顯揚聖教論》卷十七,有內、外二者:於內了別所執受的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習氣(種子),及五色根(眼等五官)、根所依處(意根),於外了別無分別、於一切時無有間斷的器世間相(世界),猶如燈焰生時,內執膏炷,外發光明。
據《顯揚聖教論》卷十七等說,阿賴耶識與觸、作意、受、想、思五遍行心所“恆共相應”。然與其相應的五遍行心所:
亦異熟攝,最極微細,世聰慧者亦難了故。如是心法,亦常一類緣境而轉。
阿賴耶識之恆常觸、作意、受、想、思,是一種本來具有的自然功能,一種無意識地、機械的儲藏、處理信息的工作,與表層意識明顯可見的觸等心所不同,非意識所能知覺。觸、作意,謂其常處於接收信息的警覺狀態,如常打開的電腦;受,謂接受信息剌激而起反應,其受只為不苦不樂的“舍”受;想,謂對所接收儲藏信息相狀的識別,如電腦之識別信息;思,謂對信息的處理,有如電腦運算處理信息。
阿賴耶識的了別作用,屬因明學三量中的“現量”,而且是一種頓了別頓處理的現量,其運算速度極快,大大快於電腦。《楞伽經》卷二:
譬如藏識,頓分別知自心現,及身安立受用境界。
總之,唯識學所說阿賴耶識,是在心理世界和物質世界深層“恆轉如暴流”的一隱性的功能洪流,它默默地、永不停息地進行儲藏和處理有關眾生身心及其所依止的世界之一切信息的工作,對於眾生、世界何以如此及眾生生命的維持、世界的樣相,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其工作忙碌認真,公正無私,完全遵循自然規律辦事,從不失職出錯。太虛《真現實論》稱阿賴耶識為“無始無終、流行變化、潛現相續之生命流”。
關於由阿賴耶識生起眾生、世界一事,《楞伽經》卷四有偈比喻說:
心如工伎兒,意如和伎者,
五識為伴侶,妄想觀伎眾。
整個心理進程猶如演戲,心(阿賴耶識)、意(末那)、前五識為合作演出者,第六意識的分別思維為觀眾。這與近代西方流行過的一種意識好像舞台、各種心理活動就像演員,既可出現於前台,又可退回無意識之幕後的比喻,甚為相近。
有人稱阿賴耶識為“宇宙性的電腦作用”,其儲存、處理信息的功能與電腦確實相近。反過來也可以說,電腦處理信息的功能,以宇宙性的阿賴耶識為終極依據。現在看來,佛學所言阿賴耶識,非心非物而即心即物,是一種起儲藏、處理一切心理、生理、物理信息的電腦意識作用,是宇宙萬有何以如此的最重要因素,古人多將這一因素歸於天和神,今人多只見物質、大腦而忽略這一起最重要作用者。佛學將這種作用歸於每一眾生心,並通過修行去證知其性相,值得珍視。從其作用講,阿賴耶識藏攝信息的功能,亦應為一切物質起碼是所有生物皆悉具有,現代科學發現,植物與動物(佛經所謂非情與有情)之間並無明顯的界線,植物乃至有些金屬,也有儲藏信息、執受自體的能力。太虛《阿陀那識論》將一物與他物、此一微塵與彼一微塵之互不相礙,及章太炎所說礦物植物有身識,也看作由阿賴耶識執持。
阿賴耶識為染淨之本
為一切所依的阿賴耶識,是眾生心受污染而起惑造業之根本,也是得以依法修行淨化心識、獲得解脫自在的根本。《密嚴經》卷上雲:
阿賴耶識恆與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是依。
阿賴耶識是眾生雜染之本。雜染(梵samklesa),與“清淨”相對,為一切有污染、有生滅的“有漏法”的總稱。《瑜伽師地論》卷五一說:
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所以者何?由此識是有情世間生起根本,能生諸根、根所依處及轉識等;亦是器世間生起根本,由能生起器世間故;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為增上緣故。
謂阿賴耶識是眾生被煩惱等有漏法污染的根本,因為它能生起眾生的身體、感知器官和前七識,為諸眾生所以出生、生存的根本;又是生起眾生所依止的日月星球、山河大地等物質世界(器世間)的根本,還是眾生相互之間能發生種種關係的根本。有阿賴耶識為因,才得以有眾生的身心和所依止的世界,眾生被無始以來的無明所蒙蔽,不知阿賴耶識變現根身器界的真相,在染污末那的驅使下,以自我為中心而生起有漏的善噁心,造有漏的善惡業,經阿賴耶識的藏攝作用,自造成三界六道的生命型態和感知方式,嘗受種種苦果。《佛性論》卷三謂阿梨耶者“是生死本”,能生諸見、煩惱、業、果報四種“末”。
阿賴耶識也是一切清淨法——清淨心、菩提、佛果的根本。《密嚴經》卷上比喻說,就像以火燒木,此火更燒餘木,通過長期修行,展轉焚盡煩惱之薪,則輪迴永息;眾生以阿賴耶識所攝藏的有為無漏種子為因,發心修行,探求淨化自心、解脫諸苦之道,以如實知見的智慧造清淨的無漏業,由阿賴耶識藏攝,增長無漏種子,直到心識完全清淨,轉識成智,成就佛果。《顯揚聖教論》卷十六說唯有依“心”才能“入現觀”(見道,證真如),只有依止心,才可以斷滅粗細煩惱,為什麼?
心無常故,為智生因。有所緣故,有智俱時,同取境界,待眾緣故,智不常有。又,心是粗重之所依故,性離我故。
此所謂心,當指阿賴耶識,它雖然生滅無常,而為產生正智之因(指所藏智慧種子),正智,當指第六識的聞思正見及所轉妙觀察智,非常有,必與阿賴耶識同起,又在阿賴耶識中落下正智種子。又,阿賴耶識所藏有漏種子雖然是生起煩惱之因,但阿賴耶識自身從來無我,沒有主觀意識,故為證得無我之根本。
阿賴耶識的真妄
阿賴耶識是真心抑是妄心,是有關修行尤其是禪宗明心見性的一個重大問題,因為所依佛經中的說法及修行者各自體驗及對阿賴耶識內容的界定不同,這一問題直到今天尚有爭議。大體而言,有認阿賴耶識為妄心、真心及真妄和合心三種見解:
1、認為阿賴耶識屬雜染的妄心。
此有《阿含》、《解深密》等經中的佛言為依據。《阿含經》中以阿賴耶識為應“斷”、“害”、“滅”的生死之本,《本事經》卷三、卷七謂“滅阿賴耶”,“害阿賴耶,斷諸徑路,證真空性”,阿賴耶意為“窟宅”,乃眾生錯認的永恆家園,佛陀成佛之初所說偈,有“永離窟宅”義。《解深密經》謂阿陀那識恆轉如暴流,念念生滅無常,屬有為法,當然不是真常無為的真心而是生滅無常的妄心了。《瑜伽師地》、《顯揚聖教》、《攝大乘》等論,皆說阿賴耶識為雜染。《顯揚聖教論》卷十七將阿賴耶識與“轉依”(佛的清淨心,即阿摩羅識、自性清淨心)相對比,說阿賴耶識無常、粗重煩惱所隨、為煩惱產生之因,故是雜染。《攝大乘論》譬喻阿賴耶如幻、陽焰、夢、翳。護法系唯識學發揮無著思想,主張阿賴耶識性屬雜染,經正觀真如,證得唯識實性,才能逐步轉為清淨,名曰“轉依”。這在經中頗多依據,如《華嚴經》卷六三雲:
諸佛菩薩自證悟時,轉阿賴耶,得本覺智。
然這只是就阿賴耶識的所藏攝的內容而言。就功能說,護法系認為阿賴耶識唯現量故,只儲存我法二執及煩惱的種子而自身無我法二執。天台宗智顗《金光明經玄義》卷上稱阿梨耶識“猶有隨眠煩惱,與無明合”,是潛在的煩惱與無明隱藏之處,性屬雜染,是菩薩修道所斷,故名菩薩識。密教《大日經•住心品》以阿賴耶識為“無始生死愚童凡夫”所誤執為實常自我的“我”相之一,意味阿賴耶識是雜染的。
藏傳密典中,亦多以阿賴耶識為雜染,如《覺現自現續》有云:
阿賴耶識執分別,種種迷識所染污,阿賴耶識無明法。
說阿賴耶識為凡夫染污的無明心,又稱“昏昧迷茫識”。麥彭仁波且《大圓滿直指心性》謂阿賴耶識不知真實,迷昧不明,非明覺不昧、能自見真實本面的“法身”。迦舉派《那若六法實修明炬》引《再啟幻化匙》比喻說:如泥土與水,皆不名濁,而水土和合則名濁水,普遍存在的法身如水,不名阿賴耶識,混合泥土的濁水方名阿賴耶識。
世親《唯識三十論》說阿賴耶識有三位:在凡夫及阿羅漢、八地菩薩以下的“有學位”,性屬雜染,名阿賴耶識。在阿羅漢、辟支佛,及八地菩薩以上、佛地以下,斷舍雜染的阿賴耶識之名,其時的第八識只名異熟識,以能攝持異熟果(宿世的果報身)為特性。到佛位,第八識轉為清淨,名阿摩羅識(無垢識)。
2、認為阿賴耶識為真心。
也有經言佛語為證,如《入楞伽經》卷七雲:
阿黎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淨。
說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眾生身中所潛藏的佛果功德,喻如胎中之王子、礦中之金、瓶中之燈。此識本性清淨,非無常,本來無我,可謂真心。宋譯《楞伽經》卷二說如來藏、識藏(阿賴耶識)“自性清淨,客塵所覆故,猶見不淨”。《大乘入楞伽經》卷六偈甚至說阿賴耶識“離於能所取,我說是真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卷十說“賴耶性清淨,妄識所熏習”,當修行成佛證得圓鏡智時,如日出雲翳,其本有清淨性完全顯現。《大乘密嚴經》卷下云:
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淨,出過於世,同於涅槃。譬如明月現眾國土,世間之人見有虧盈,而月體性未嘗增減。藏識亦爾,普現一切眾生界中,性常圓潔,不增不減。
又說阿賴耶“體淨而無垢”、“堅固不動”,為“根本心”,不被習氣污染,猶如水中月及蓮花,雖不離水,而不為水所著,即是如來藏、密嚴佛土、大涅槃。該經卷下偈還比喻如來清淨藏與眾生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該經還說,阿賴耶識雖然與能熏習的心、境及其所儲藏的一切染淨種子恆常同時俱在,而“性恆明潔”,就像波濤雖然洶湧不息,大海則湛然常住,從不失其水的濕性。通過修行照破煩惱妄心,本來清淨的心性便會全體顯現。《金光明經》也有第八根本識即是真心之說,世親《十地經論》據之說阿梨耶識為第一義心、自性清淨心。地論師南道派勒那摩提、慧光、慧遠等,依據此說,認為阿梨耶乃淨識、如來藏、真如,即《楞伽經》所說三類識中的“真識”(汗栗馱),而以“妄識”為阿陀那識,以“事識”為前六識。慧遠《大乘義章》卷三謂阿梨耶識正翻“無沒”,雖在生死,不失沒故。又有藏識(如來之藏為此識故)、“聖識”、“第一義識”、“淨識”(無垢識、為自性淨心)“真識”、“真如識” 、“宅識”、“本識”(與虛妄心為根本故)八種別名。引證經論,證明阿梨耶識乃真心:
前六及七,同名妄識,第八名真。妄中前六,迷於因緣虛假之法,妄取定性,故名為妄。第七妄識,心外無法,妄取有相,故名為妄。第八真識,體如一味,妙出情妄,故說為真。又復隨緣種種故異變,體無失壞,故名為真。
又說第八真識有體、用二義。其體即是法界恒沙佛同一體性,互相集成,一備一切,一切皆空、無性故,說為如如。其用,則恒沙佛法集成心事,在染與惑妄想應,緣集成生死;在淨息染,契窮自體,便成法界差別行德,就此淨用,說為正智。
天台宗慧思大師《隨自意三昧》也認為阿賴耶即佛性、如來藏、自性清淨藏,覺了諸法時名自性清淨心,乃初心菩薩所用:
藏識者,名第八識,從生死際乃至佛道,凡聖愚智未曾變易,湛若虛空,亦無垢淨、生死、涅槃,無一無二,雖假名亦不可得,五根不能見。
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一說“八識別無自體,但是真心”,名乾利陀耶。唐譯密教經典《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屬金剛界經)雲:
藏識本非染,清淨無瑕穢,
長時積福智,喻若淨月輪。
屬無上瑜伽部的《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即《喜金剛本續》)卷三雲:
唯一體性最上莊嚴,為阿賴耶,諸佛寶藏。
都說阿賴耶識乃真心。藏傳佛教界也有依據某些密續,說阿賴耶識乃本性清淨的心體,被無明煩惱所覆蔽而現為雜染者。如《密集》雲:“阿賴耶識在最初,無有做作和染污”,空而周遍,唯因無明風動、尋思造作而被污染,此則意味阿賴耶識本性清淨或原本清淨,而眾生現實的阿賴耶識是雜染的。
3、認為阿賴耶識乃真妄和合。
此乃南北朝地論師北道派及攝論師的觀點。地論師北道派創始人菩提流支所譯《楞伽經疏》說阿賴耶識有真、妄二義,真妄不曾相離,真心被妄心熏習而現為一切妄染法。《大乘義章》卷三說,地論師北道派分第八識為真、妄兩種,真識名阿摩羅,妄識名阿黎耶。“佛性真心與無明地合為本識,名阿梨耶”。八識的生起,是依真識(阿梨耶)起妄識(阿陀那),依妄識起六事識(前六識),依意識起前五識。阿黎耶義譯為“無滅”者,謂其“雖在生死,不失滅故”,其別名有“聖識”、“第一義識”、“淨(無垢)識”、“真識”、“真如識”、“本識”等,意謂此識中含藏無量佛法,自性真實不妄、清淨不染,既是產生佛法的根本,又是產生世間一切虛妄現象的根本。真心與妄心相互依持,真心有體有用:本淨真心為體,隨緣隱顯為用,用必依體,如波依水起。在漢傳佛教界影響極大的《大乘起信論》分一心為真如、生滅二門,謂依如來藏(心真如)而有生滅心: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黎耶識。
此識“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為攝持、生起世間、出世間一切的根本,這種功能出於其所具的覺和不覺二義。覺,謂此識之體即是絕對平等、無差別的“法界一相”或真如,亦即諸佛共證的法身,本來具有如實覺知宇宙真實體性的覺性,名為“本覺”。這種本覺使眾生能夠反思自身的存在,發心修善學佛,從“始覺”、“相似覺”、“隨分覺”漸達“究竟覺”而成佛。不覺,謂由不能如實覺知真如之絕對唯一(“法界一相”),“不覺心起,而有其念”,成為無始無明,由此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念相續的“業識”(心動)、“轉識”(能見相)、“現識”(能現色聲等境界)、“智識”(能分別染淨)、“相續識”(相續不斷),這五種識統稱為“意”。由這妄染的意的活動,“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復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忽然而念,未來之事,不覺妄慮”。總之,阿賴耶識儘管具有本覺,卻因不覺而成為眾生妄染的心識之本,具有處理和成熟善惡業報、令人不自覺地思慮過去未來的作用。其觀點接近地論師北道派,故古今皆有人認為乃地論師所造。
攝論師依印度安慧之說,也以阿黎耶為真妄、染淨之和合。吉藏《中觀論疏》卷七謂攝論師說第八識有真妄二義:有解性義是真,有果報識是妄用。圓測《解深密經疏》卷三說真諦依《決定藏論》立三種阿賴耶識:一、解性梨耶,謂能悟解佛性,為成佛之因;二果報梨耶,以眾生認識中的一切現象為所緣的對象,指能執持根身、緣起器界,作一切能認識的心識和所認識的世界之本;三染污梨耶,緣真如境起四種錯誤的理解,為微細法執(執著本非實有者為實有)或無明之本。喻如藏有金的土,既有染污性的、很賤的土,又含藏有清淨性的、貴重的金。眾生的阿賴耶識只現染污性,如只見土而不見金;佛的阿賴耶識只現清淨性,如土已煉成金。
藏傳寧瑪派有阿賴耶識分三種之說:一無始所依之阿賴耶,即真性、如來藏;二無記性阿賴耶,指能攝藏者,略同異熟識;三雜染的阿賴耶識。
藏傳覺囊派《了義海論》等則認為,阿賴耶識乃世俗諸法之根,依他起性所依,然非最終極者,其根(即最終極者)為勝義有、如來藏,因忽爾障垢生染,現為雜染習氣所依託的阿賴耶識,屬煩惱根、有為法,若轉識成智,則恢復無為法本面。又說阿賴耶識有識、智之分,為染淨之根、根之根,實即一如來藏分位所立假名,並沒有從有為轉無為的問題。其看法接近《起信論》。
迦舉派《那若六法實修明炬》雖說阿賴耶識為雜染而非法身,猶如混水不是清水,而又說“無垢心的本質就是阿賴耶識的淨分”,是則認為阿賴耶識是染淨和合的。
關於阿賴耶識真妄之三說,以第一、第三說為妥當。第一說是從心識結構論、事相的角度,就眾生心之現實,判眾生的阿賴耶識為雜染,這種說法的難點是如何解釋無明煩惱妄心的根源,回答只能說本來就有,然從本體論看,本來就有者應該是真常、清淨的,唯識學的處理是以本來真常者為真如理,以不如實知真如理為無明煩惱之本。
第二以阿賴耶純為清淨之說,從佛果角度觀察如來藏,較難處理眾生現實雜染的問題。經中說阿賴耶識為真心或如來藏、真如,是從體性論的角度著眼,就此而言,不僅可以說阿賴耶識是真如、本性清淨,也可以說一切心包括煩惱亦皆是真如,亦皆 本性清淨,《般若》等經中即常作此說;但在事相上論,眾生現實的阿賴耶識顯然是雜染,只能說它潛在有清淨性,如金礦與金、金與金指環之喻,礦中雖然潛藏有金,指環雖然是金所製成,但需經提煉、製造,不能說現前的金礦就是純金、純金塊就是金指環。說阿賴耶識體性清淨是對的,但若說它相亦清淨,則顯然不合理。魏譯《入楞伽經》卷七雲:
如來藏識不在阿梨耶識中,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如來藏識不生不滅。
明言清淨的如來藏識或真心,非阿賴耶識。宋譯《楞伽經》卷四雲:
菩薩摩訶薩欲求勝進者,當淨如來藏及識藏名。
以如來藏和識藏(藏識)為二。同經卷一以“真識”或“自真相識”為三種識之首,按後文之義並對照另外兩個譯本,雖然應指藏識的真相、真性,而一般從相用上講的雜染或染淨和合的阿賴耶,不大能稱得起真識。經言:
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識實不滅。
謂七轉識及第八藏識與真相識(即真識)非一非異,若異,則雜染生滅的藏識不能作為七轉識的依因,依因必不生不滅故;若不異,則聖者滅七轉識,其藏識亦應隨之而滅,就完全沒有心識了,實則其“自真相識”或真心不滅。《大乘入楞伽經》卷六說阿賴耶識為真如後,又說“轉依離人、法,是則為真如”,意謂雜染的阿賴耶識淨化之後才是真如。將未經淨化的阿賴耶識誤認為即是真如,在修行上可能會出生誤導。隨地論學派的絕傳,漢傳佛學界自唐代以來,談第八識,一般皆不取即是真心說,而取第一妄識說或第三真妄和合說。
第三阿賴耶識真妄合和說,從本體論角度統和前二說,統一性與相、真與妄,提供了為何生起無明煩惱的解釋,在理論上較為圓融。若依此說,則生滅的、雜染的阿賴耶識,乃眾生身中現實具有,說雜染,乃從其相用而言。從體性講,則其性本淨本覺,即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心真如,而這清淨體性,或《楞伽經》所言與藏識、轉識非一非異、實常不滅的真識或真相、自真相識,也可以立為第九識、阿摩羅識。《入楞伽經》卷九謂“心意識八種,俗故相有別”——從世俗的認識慣例來說,心識有八種;又說“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 。《密嚴經》卷中也說:
心有八種,或複有九。與無明俱,為世間因。世間悉是心、心法現,是心、心法及以諸根,生滅流轉,為無明等之所變異,其根本心,堅固不動。
如果立第九識,那只能是“真識”或堅固不動的“根本心”了。此根本心,可溯源於《阿含經》所言“解脫心”、“涅槃識”、“涅槃界”,亦即《菩薩本業瓔珞經》卷二所說無所猗、獨無侶、無所在、不變易、無生滅的“涅槃心”、“無染污識”、“無為識”、“住識”。
阿賴耶識之必有
據《楞伽經》、《顯揚聖教論》等說,阿賴耶識隱密微細,乃佛教聖者由“法眼”所見,非未見道得法眼的凡夫、外道甚至小乘聖者所能觀察,如何能使未得法眼的眾生相信確實有阿賴耶識?《瑜伽師地論》卷五一、《顯揚聖教論》卷十七、《攝大乘論》卷一皆列舉八條理由,論證阿賴耶識“決定是有”。《成唯識論》卷三據之列舉10條理由,論證阿賴耶識離前七識別有其自體,然皆係引據佛經特別是諸宗共認為佛說的《阿含經》。從分析心理現像以探究阿賴耶識的角度看,諸論中論證阿賴耶識必有的理由中,最重要者略有四點:
1、就攝藏種子的功能知應有阿賴耶識。眼等前六識,皆分工明確,即生即滅,有時中斷,無攝藏種子的能力,第七識唯緣內自我而無攝藏作用。若沒有一個貫徹全部心理過程、攝藏信息的心識功能,則心理活動中那種可以觀察、分析到的非自主性及心的染、淨,各人心理素質生性的差別,便難以解釋。煩惱,尤其是與生俱來、被認為是人性本具的煩惱,必應有其因,方可遇緣而生,生已即滅,不會常駐不去。若沒有阿賴耶識儲藏雜染種子,煩惱從何生起?若沒有阿賴耶識儲藏煩惱種子,當一念煩惱自滅後,應永 不再生煩惱,而其實不然。人多被情不受理控制所惱,有意斷除煩惱的佛教徒,更常有欲斷而不斷,“斬不斷,理還亂”的體驗。反之,若沒有阿賴耶識儲藏善心、清淨心種子,善心、清淨心從何生起?若無阿賴耶識儲藏清淨種子,修行者偶起一念煩惱、噁心時,便不可能再生起善心、清淨心,其實亦不然。有了阿賴耶識,心如何生起雜染煩惱,由誰受輪迴、業報,及心如何由修行而臻清淨、誰受善報、誰入涅槃,各人的心理素質、命運為什么生來便千差萬別等理論難題,都可以圓滿解答。
2、由執受作用知應有阿賴耶識。眾生所禀受的物質身體,是被某種具精神性的、有生存意志的作用執受為載體、自體而維持其生命活動的活物,這個執受色身者究竟是誰?物質身體乃既定的異熟果,非身體自己所決定;眼等六根所生的六識,只能各了自境而無執受身體之能,只執內自我末那識亦無執受色身的功用。執受色身令之成活物者,唯有第八阿賴耶識。
又,懷胎未生之時,尚無前六識生起,必應有一種心識作用執受受精卵令之成長為嬰兒,此與受精卵展轉相依的心識,只能說是阿賴耶識。經中說:
壽、暖、識三,更互依持,得相續住。
意謂壽命、體溫(生命熱能)、心識三大件互相依存結合為一體,使眾生的生存得以延續,三者任缺一種,即告死亡。三者中的識,指的是哪個識?
又,在熟睡、悶絕、入無想定、滅盡定時,及今“植物人”、被麻醉失去知覺者,前六識皆中斷活動,而壽命、體溫並不失去,生理活動仍在維持,非同冰冷殭屍。此時與壽命、體溫結合維持生命的心識,只有阿賴耶識。佛經中說眾生生命的維持需要四種食物,第四種“識食”,指一種能執受生命、不斷產生生的意志,擔當此任者,只有阿賴耶識。
又,佛經中說:入了(受想)滅盡定的佛教聖者,前七識的一切活動完全停息,而體溫尚有,身體並不死亡,生命活動還在維持,頭髮指甲還在生長,這是因為有心識未離其身,部派佛學稱這未離身的心識為“細心”, 《大毘婆沙論》卷一五二謂“滅盡定細心不滅”。這未離身、在運作的細心,既非已停息的前七識,那就只能是阿賴耶識了。正因為有第八識在身,故說入了滅盡定(定,是一種心理狀態)。這種入滅盡定者,在古代不乏實例,玄奘取經回國途中便曾親見。
3、從記憶功能知應有阿賴耶識。《楞嚴經》卷十雲:
何因汝等曾於昔年睹一奇物,經歷年歲,憶忘俱無,於後忽然复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
此念念受熏、難以自見的識陰,當指第八阿賴耶識。《成唯識論》卷一也說因有阿賴耶識故,得有憶識、誦習(學習)及記恩懷怨等事,以阿賴耶識的攝藏作用為記憶的根本。
4、從輪迴現象知應有阿賴耶識。佛教及印度教、道教等皆說眾生生死輪迴,受因果報應,眾生禀受的物質身體,顯然不能從今生帶到來生;前七識皆念念生滅,更不能持續到來世。輪迴及承受前生後世業報的主體,只能是阿賴耶識。《八識規矩頌》稱此識“去後來先作主公”,是投生時最先來、臨死時最後去的主人公。輪迴雖然尚非科學所能確證,然具有宿命通、記憶前世等現象,心靈學已調查到許多例,瀕死體驗及死而復生者體驗到死後心靈續存的案例更為多見,透露出輪迴秘機的不少信息。只要認真研究此類現象,大概都會認同阿賴耶識可以對它們作出最佳的解釋。
大乘佛教中,只有應成中觀派後學只立六識而不立第八識,此系代表人物月稱在其《入中論》中說:“由業非以自性滅,故無賴耶亦能生”,從緣起絕無自性的角度否定實有阿賴耶識,判阿賴耶是佛為不了絕無自性者的“不了義說”。從中觀學的立場看,阿賴耶識雖然也是絕無自性(這一點也是唯識學所承認的),但從世俗諦說,也沒有必要去否定它,建立一個阿賴耶識解釋業報、輪迴、我與無我等問題,無疑比不建立更好,也更符合現代心理學、腦科學等的發現。
經論中雖然說阿賴耶識唯是三乘見道者以上聖者所見,乃至唯大菩薩及佛果境界,非一切外道、聲聞緣覺境界,乃是就究竟阿賴耶識的體相用而言。其實,世間的禪定修習者及外道、心理學家,也未必決不能部分地知見阿賴耶識。《楞嚴經》卷九即說,入無色界識無邊處定者,“定中唯餘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此所謂“識無邊”,即唯見阿賴耶識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無量無邊。南傳佛學說修定者達近分定(相當於初禪未到地)時,有分心常常現起,此有分心,亦即阿賴耶識。印度教瑜伽行者所謂內心最深處的“妙樂我”,及五層心靈的第三層能儲藏覺知信息、作記憶儲藏所的“記憶性無意識心靈”、第五層心靈最內核的“真理性無意識心靈”,伊斯蘭教蘇菲派五層心靈的第五層秘密(sirr),大概都接近阿賴耶識的某些部分。魏晉南北朝道教所說人身中能左右人心理活動的“三魂”和維持人生理活動的“七魄”,更可以看作是阿賴耶識的一部分功能。
阿賴耶識常被現代研究者用精神分析學的概念,稱為“無意識”或“潛意識”。與佛教由修行得法眼直觀阿賴耶識不同,近現代心理學則通過分析人的心理和行為而窺探無意識的海下冰山。精神病、心理障礙、夢、“體語”、“腳語”、下意識的動作、表情和生理變化(如撒謊時的臉紅出汗等)、口誤、筆誤、無緣無故的心血來潮等窺探無意識,服飾、習慣、愛好、坐電梯的位置姿勢、握手的方式、常用物品、無緣無故浮現的念頭及哼出的歌曲等,都可被看作窺探人無意識秘密的窗口。算命先生也常根據人無意識的姿勢、動作來揣摩人的心思。弗洛伊德所謂前意識(preconscious“描述性無意識”)、潛意識(subconscious)、無意識(noncon-scious),榮格所謂個人無意識、集體無意識,皆可看作阿賴耶識內容的一部分。
當代心理學家大多承認無意識的存在,認為無意識是各種情感的中心點、創造的源頭,並利用無意識治療疾病。一般說人僅僅在5﹪左右的認知活動中有意識,其餘大多數決定、行動、情緒、行為都決定於無意識。從心跳、耳邊響起某種旋律、喜歡可口可樂、突然看見蛇膽戰心驚、看浪漫電影手出汗,到與配偶結婚、配偶的表情會激起自己的愛欲或怒氣、推購物車、駕車轉過街角、理解有歧義句子,到決定不傷害一窩小貓等,皆決定於“適應性無意識”。
近十幾年來腦科學、神經科學的實驗,證明導致諸如移動一根手指之類自願行為的大腦活動,幾乎在意識到需要移動它的半秒鐘之前就 開始了,說明“無意識”在意識之前進行籌劃,人像木偶一樣受無意識的操縱。利用大腦掃描技術對無意識的活動進行觀察,發現大腦處理信息的大部分過程是在意識層面下由無意識自動進行的,人的判斷可能受到已經存在於無意識中的潛在信息的影響,如昏迷中的病人仍然能在無意識中分辨熟人的照片,神經系統在被認為屬無意識的大腦皮質下區域產生恐懼、悲傷等情緒,大腦在未意識到的情況下識別文字。當代生理學認為由大腦垂體分泌的激素物質控制的生物鐘,歸根結底由人的無 意識控制,由起居習慣化而形成。人和動物經過多次強化刺激後形成的條件反射,也應以無意識的作用為依托。
當然,至今所發現的無意識,只當於阿賴耶識攝藏功能的一部分。欲圖完全通徹阿賴耶識的究竟,恐怕還得通過正觀真如開發能直窺阿賴耶識的“法眼”。按唯識學之說,只有到佛地,才能完全洞見阿賴耶識,並轉此識為“大圓鏡智”。
阿賴耶識在修行中的應用
阿賴耶識原為修行者在瑜伽中所發現,其最大的功用,是應用於佛教徒的修行實踐,其作用大略有三大方面:
1、用於觀心,如實知見自心。
通過觀心,如實知見自心,治理自心,淨化自心,乃諸乘諸宗修行的心要,《阿含經》所言四念處中的心念處,即以“觀心如心”為要。大乘性宗更注重觀心。如實觀察、把握自心,不但須明白自心現前的狀態(心相),明知其是雜染抑或清淨,所起心念是善是惡,情緒是正面抑或負面,還須知自心所起念的因因果果,明白種子與現行互熏互生的密切關係。
任何現行念頭的生起,必以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為因,我們的心理反應方式,是被內心深處的一種力量所決定,往往與理智和道德信條相悖,具有某種不自主性。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對生命和性的激情性吸引、墜入愛河、嫉妒、飢渴、對血的恐懼、害怕蛇和高處的怪物、在陌生人面前羞怯和猜疑、服從權威、崇拜英雄、統治順服者、疼痛和哭泣、歡笑、亂倫禁忌、嬰兒看見家庭成員時的微笑、分離焦慮、母愛等,儘管有文化因素參與,是被建構、固化於我們生命中的,基本上是預先編碼的,這編碼者是誰?碼編在哪裡?佛教唯識學以各自阿賴耶識倉庫中的種子來解釋這些現象,說一切現行者必以其種子為因方能生起。當然,種子只是可能生起現行的因,其成為現行,必須具足所需 諸緣,缺一不可。種子、現行、熏習三者展轉相生,因果同時,就像燈芯產生燈焰、燈焰又燃燒燈芯;又如同三捆蘆葦相互依靠才能直立。種、現互生,其實是同時同處發生,為“俱時因果”關係。
通過隨時觀察自心,明白每一念生起的因果,長期觀察,便能對自心有明確的自我認識,既知道自心的明顯運作狀態,知曉自己的心理活動模式、人格、性格、習氣等,又知曉自己阿賴耶識的庫存,知曉自己的潛力和潛在的煩惱,對自己的根器和修行的進退程度,有比較準確的把握。若發現心理障礙、心理疾病,可從阿賴耶識進行解析,弄清病因,進行對治。
2、識破阿賴耶識中種子的浮現,及時對治。
佛教徒修行過程中,因持戒、念佛、持咒、坐禪等,會逼使阿賴耶識中儲藏的煩惱種子浮現於意識層面,其表現是不自覺地、往往是無緣由地滋生種種妄念、煩惱,或稍起聯想、一觸外境即生煩惱,或妄念、雜念泉湧,難以遏止,如憨山《夢遊集》卷二《答鄭琨岩中丞》說參禪者功夫得力時:
外境不入,唯有心內煩惱無狀橫起,或慾念橫發,或心生煩悶,或起種種障礙,以致心疲力倦,無可奈何。
認為“此乃八識中含藏無量劫來習氣種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現出來”,強調“此處最要分曉,先要識得破,透的過,決不可被他籠罩,決不可隨他調弄,決不可當作實事”。若識不破,不能及時對治,則不僅干擾修定,甚而會導致心理變態及整體的心理失衡,表現為性慾亢進、脾氣變大、嗔怒異常、吝嗇小氣、嫉妒心強、堅執邪見、個人野心膨脹等,及強迫症等心理障礙,心理承受力太弱者則可能導致精神病,佛門謂之“魔事”。智者大師《小止觀》卷下將這種現象稱為“煩惱發相”,煩惱的膨脹還可能導致造作惡業。《摩訶止觀》卷八解釋說,修觀時因“觀察不已,擊動煩惱,貪嗔發作”,比喻為流水看似不急,若以木槳攪動,則漣漪飆起;如健壯之人,貌似無力,若遇觸逆,則勃然大怒,又如觸動睡獅,哮吼震地。當代超個人心理學也發現,靜修可能會導致巨大的潛意識能量活躍,可能會使精神病人或邊緣性人格障礙者受到打擊。“靈性救濟”(走火入魔的處理)乃當今西方心理學家的一項棘手任務。
《大乘要道密集•道果延暉集》從氣脈的角度解釋密乘禪定修習中煩惱妄念增盛的現象:由於觀想心間咒字等,身中之氣集中於心臟部位(阿賴耶識所在處),令人“無由自生種種煩惱”,修習至此,稱“自生煩惱定”。繼而,因氣進入並充滿左右二脈,精血增盛,提供了滋生妄念煩惱的生理基礎,從而不假於境,也會自然生起種種妄念,稱“自生妄念定”。這是修行進程中最艱險的一段路程。
對修行中浮現的煩惱,必須及時對治。《摩訶止觀》卷八說,小乘先用對治、轉治、不轉治、兼治、具治五種方法對被功夫擊發的煩惱,然後以觀四諦之“諦智”觀苦、空、無常、無我。大乘則多用觀所現煩惱妄念本空、無生的“第一義”治之,當觀:
空無生中,誰是煩惱?誰是能治?尚無煩惱,何物而轉?既無所轉,亦不兼具。但以無生一方,遍治一切也。
憨山《夢遊集》卷二《答鄭琨岩中丞》指示參修中妄念煩惱無端生起時的對治之法為:須抖擻精神,奮發勇猛,專心修行,若念佛則猛利念,若參禪,則提起本參話頭,就在此等念頭起處,用力追究:我這裡原無此事,此念向何處來,畢竟是甚麼?決定要見個下落。若藏識中習氣愛根種子堅固深潛,話頭用力不得處,觀心照不及處,自己下手不得,“須禮佛誦經懺悔,又要密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
3 、損伏增益,轉依阿賴耶識。
現行的心理活動模式和特性,受往昔所形成的種子製約規定,本來便具有一定程度的不自主性、外在性,使人天生有種種人欲妄情,再加上人間種種邪見的熏染、物慾的誘惑、惡友的教唆等強大外緣的影響,難免孳生佛教所說的各種煩惱,而前七識現行的活動,雖念念生滅,但念念都會結成種子,落於八識田中,不斷熏習阿賴耶識,令阿賴耶識中已有的種子功能增長,還可以新熏成種,給阿賴耶識倉庫中增添新內容。《大乘入楞伽經》卷三雲:
意識分別境界,起執著時,生諸習氣,長養藏識。
習氣,即種子,長養,即熏習。久熏成習,便有決定人心理活動模式的巨大力量。如初次抽香煙而感到香煙有味,下次看到香煙時,會自然產生再抽一次試試看的慾望,這慾望便以初次抽煙覺得有滋味(受)形成的種子為因。若多次抽煙,則抽煙的種子增長成習,形成難以戒除的煙癮。熏習,使心理活動具有了自行“增益”的性質,就像種子所生的植物能自行生長繁殖,《大乘阿毘達摩雜集論》卷三解釋:
增益者,謂前際修善、不善、無記法故,能令後際善等諸法展轉增勝,後後生起。
我人數十年來浸泡於花花世界中,日日被聲色名利所誘引,貪這愛那,追求不已,在自己的八識田地中不知種下多少貪愛世間的種子,自然會成為來世不自覺地再受生於此世間的因。心理活動的這種特性,使眾生不由自主地陷入煩惱的污泥中難以自拔,也提供了積極行善修德可以自塑美好人格乃至修行解脫的可能性——不僅煩惱可以自行增益,善法、無漏法也可以自行增益。阿賴耶識中的種子,也無非是自己所種,責任還在自己。人的心理活動模式作為一種異熟果報,有一定程度的被動性,但也具有更大程度的自主性、主動性。今研究發現:在決定人類善惡行為的諸因素中,屬於阿賴耶識種子所生的異熟果報的遺傳基因,起百分之四十的作用,那麼還有百分之六十的自主性。人皆禀有思、慧、勝解、精進等作用殊勝的心理功能,完全可以用理性、智慧和意志自控其心,以理制情,以道德勝人欲,自我熏習成美好的心靈。家長、教師、宗教師、社會文化等可以教育、幫助人們樹立正見,熏習成健康心理、完善人格。阿賴耶中的有漏種子,可以由修習佛法,用種種方法不令其煩惱種子遇緣生惡果,以如實知見的智慧將其捨棄、制伏、消滅或轉化,使善、無漏的種子增長。修行者應時刻關照自己的心理狀態,把握自心,警覺煩惱的露頭乃至煩惱種子的發動和新生,以智慧照察潛藏的煩惱種子,自宰其心,止惡修善,多種善法、無漏法種子,將雜染、無序、非自主的凡夫型心理模式逐漸熏習成智慧、清淨、自主的聖智型心理模式。
據《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一,損伏有漏種子的途徑有三:
一、遠離損伏。知曉、厭離染污的過患,決心離染,出家修行。
二、厭患損伏。由修不淨觀等,厭患諸欲。
三、奢摩他損伏。由修習禪定,證得正定,以定力及超過欲樂的禪悅損伏煩惱。
正見及常行善法,也可以損伏不善種子,邪見及常行不善則可以損伏善種子。損伏,只是壓伏有漏種子不生現行,不能消滅、永斷煩惱種子,當然也不能消滅善種子。只有以佛法的出世間正見修觀,或參禪見性,證得與真如相應的智慧時,能永斷一切三界染污種子。同論卷二說,斷煩惱而轉依的小乘聖者,“於一切善、無記法種子,轉令緣缺”而不現行,若入無餘涅槃,則連一切善、無記種子也被損害,不感將來的異熟果。大乘菩薩則“轉得內緣自在”,令其出生善法以利益眾生。
損伏煩惱種子,不僅須注意平時、修法時煩惱種子的浮現,而且須主動地引出潛藏的煩惱種子,予以損伏、轉化。這在顯密教法中有縱念、引出、增益等多種技術。縱念法,謂縱任念頭起滅,其要點是當煩惱惡念洶湧泛起時,不加遏制,而以旁觀者的眼光冷眼看其起落,不讓惡念作主而發起身口的惡業。引出法,是主動地想像能使自己生起煩惱的境相,主動引出潛伏的煩惱而對治之。增益法,謂貪嗔等煩惱熾盛,用其它方法不能製伏時,用增加的方法任其釋放,是一種“以毒攻毒“的技術。
實際上,大乘菩薩行六度,都有深入社會生活和眾生中主動引出煩惱種子以轉化的用意。如修布施度,要在最關係自己利益乃至身家性命的事上無住相布施,如此行時,我法二執的種子必然會被引出,若能以三輪體空的般若智慧慷慨布施,則我法二執種子自然會被轉化。
勤修戒定慧,用主動的方法損伏煩惱種子,修到阿賴耶識中的煩惱種子無力起現行,達阿羅漢、辟支佛或大乘八地以上菩薩,才完成阿賴耶識的轉依,捨棄雜染的阿賴耶識之名,其時的阿賴耶識沒有了藏攝煩惱種子的作用,只起藏攝善法、無漏法種子、編排業報的作用,名異熟識。修到佛地,阿賴耶識中的我法二執種子完全被清淨,阿賴耶識才究竟轉依,其時名為阿摩羅識。
阿賴耶識雖然是染淨之本,解脫必須清淨阿賴耶識,但阿賴耶識自身不能修行,也不能開悟見道及見自身,經言:“心不自見心,如指不自觸。”阿賴耶識的轉依,必須用第六意識,逐漸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大乘義章》卷三雲:
六中意識起聞思修,熏於本識,成聞思修善法種子,本熏無明,令其漸薄,無明薄故,起阿陀那執我亦薄,執我薄故,生起六識起惑亦薄,如是展轉,有過斯盡,有德皆備,真修如是。
又說悟解第八識有三種觀:
一息相觀,觀生死、涅槃,本是真識,隨妄所起,證實返望,由來無妄。妄想既無,焉有隨妄生死涅槃之法相可得?
二實性觀,內照真實如來藏性,唯是法界恒沙佛法,同體緣集,互以相成,不離不脫,不斷不異。以諸法同體緣集互相成故,無有一法別守自性。雖無一性,而無不性。體性常然,古今不變。
三真用觀,觀察一切諸佛菩薩化用之門中,圓具染淨、三乘一切諸法,故能以煩惱作佛事,能善入二乘法門,能善入一切菩薩作用門,雖得涅槃,不捨菩薩行,乃至能示現成佛,充滿法界而無窮盡。
即便參禪,雖然古人說“離心意識參”,但真正下手,也只能用第六識相應的思、尋、伺、疑、慧等心所去參。
阿賴耶識與開悟、見道
阿賴耶識雖然是染淨之根本所知依、所依界,然並非如末那識之為見道、開悟的關鍵。依不講阿賴耶識的小乘及中觀學見地修觀,也可以見道、親證真如。見到阿賴耶識與否,甚至不是區分內外道、大小乘的標準。見道以上的小乘及大乘中觀派聖者,也可能不見阿賴耶識,而未見真道的外道,也可能見阿賴耶識。南傳佛學説在近分定(初禪未到地)定中,常會落入有分心,這有分心即是阿賴耶識的密意説。《楞嚴經》卷九説識無邊處定“唯餘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意謂此定以一點靈明意識緣廣大無邊的阿賴耶識為特徵,末那識也被抑製到只剩一半。一類經論中説阿賴耶識非外道及聲聞、緣覺境界,當是指阿賴耶識的體性及究竟了知阿賴耶識而言。
按此,見到阿賴耶識,起碼不能作為見道、開悟與否的唯一標準。因為:就所見阿賴耶識言,有性、相之分,從相上講,如《阿含經》及唯識今學所言阿賴耶識,是雜染的,生滅恆轉如暴流,並非堪使人獲得解脫的法性、真如、出世間法,見到此阿賴耶識,未必見道。護法系唯識學只以親證諸法二無我性所顯真如為見道。世間與出世間的區別,唯在無我、自性空,在染污末那的俱生我執是否打破。
唐宋以來的禪師們,一般遵循唯識學慈恩宗義及《楞嚴經》卷十破識陰方入菩薩金剛乾慧地之說,認為透過阿賴耶識,才是盡識陰、見心性,多強調在“無明巢窟”——第八識上做功夫,“離心意識參”,掀翻無明巢窟,迸露真常心體。大慧宗杲禪師曾說:
殊不知這猢猻子不死,如何休歇得來?來為先鋒去為殿後的不死,如何休歇得!
猢猻子,喻前六識,來為先鋒去為殿後的指第八識。憨山大師謂由破第八識起修,方名真修,其《夢遊集》卷八〈示玄機參禪人〉曰:
忽然藏識迸裂,露出本來面目,謂之悟道。
從宋代以來宗門流傳的破“三關”說看,參禪者現量見第八識,一般只是破初關,於念頭滅、三際斷處,阿賴耶識呈露,亦即南傳佛學所謂有分心,藏密所謂母光明,此阿賴耶識未必離雜染,也不足以斷疑,若未離染污末那的執著,未斷對佛法的疑惑,即可能墮入外道。在初關破本參基礎上繼續參或觀,到親證諸法無我,阿賴耶識亦空,六祖所謂“本來無一物”,才算是初見心性空的一面,宗門謂之“大死一番”,豁破重關,相當於小乘見道。若止於對此所悟真心的保任,只是“隨緣消舊業,任運著衣裳”,則可能墮於二乘,古代禪人如此者居多。繼續參究或觀修,破末後牢關,才算大徹大悟。太虛大師《曹溪禪之新擊節》說得明白:
禪宗悟本體禪、主人翁禪,所悟雖亦離言法界,在異生位仍即阿賴耶、異熟識。前六剎那不生,末那我愛執藏暫現。此若執實,雖悟唯心,不悟無性,或入外道。了幻無性,取無性空,不透末後,或歸二乘。進悟無性心源含融萬法,乃大徹了。
是故《解深密經》雲:“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執為我,即執為性,我即(自)性,未悟無(自)性,故入外道。然在凡位欲求頓悟,除悟此阿賴耶識,亦別無真體,《楞嚴經》謂“真非真恐迷”,阿賴耶識雖然不能說就是真心,然離阿賴耶識而求真心,終了不可得。
若依地論師南道派等說,以阿賴耶識為清淨如來藏,故見阿賴耶識即是見道、開悟,則此悟,須悟阿賴耶識真空妙有的體性,而非僅見阿賴耶識之相。若依《起信論》等說,以阿賴耶識為真妄和合,則覷破阿賴耶識之妄而見其真,亦即見其如實空又如實不空的體性,方為開悟、見道。若依九識義,以真心為第九識,則見第九識之本來常證真如,或轉第九識為親證真如的法界體性智,方為開悟、見道,而此第九識,亦即雜染及真妄和合阿賴耶識之真如、體性。
總之,不論如何理解阿賴耶識,只有親證人法二無我所顯真如,方為真正開悟、見道,《楞伽經》謂“當依無我如來之藏”,作為“印中之印”、佛法心髓的諸法無我,乃是判別諸乘諸宗見道與否的共同標準。 唯識深層溝通心靈基因改造 第一篇:新時代的唯識學《唯識學》是可以被實踐、靈活運用、被科學化的,除了可以解說人類的心靈結構外,更可以左右每個人的身體、生活、事業、婚姻、人際…… 第二篇:如何“轉識成智—實相圓滿” 人的一生中,不斷的體驗同一個課題,沒通過考驗,勢必會為了同一個課題不斷、不斷的輪迴……真正的轉識成智,要從過去的事件中覺醒,從體驗中得到智慧,不讓自己迷失、困惑,也不再重蹈覆轍! 第三篇:轉“眼識”成智慧—圓滿一切觀 “觀”不只是看物質界,要去看眼睛看不到的內涵與內在,要如何圓滿一切觀?必須是---“如是觀”、“因果觀”、“平等觀”、“慈悲觀”、“宇宙觀”、“無我觀”. “如是觀” 是“我能不能站在一個非常客觀的立場來看待一件事?”,只是“看”,不批評、不評估、不建議。這個“觀”必須是拋棄過去所有的經驗法則來觀,否則很容易落入對個案的評估,或對事件的評估,必須真正保持客觀的立場,培養如是觀,但不是冷漠的,因為你會感同身受個案的感受,對個案的任何反應你很清楚這是正常的,你會感同身受,而且每當個案有任何情緒時,你真的發自內心跟他說:“我了解”。 “因果觀” 從事件流程中,觀出因果的現象,一個人一定要具足兩種智慧—一是由果溯因:從目前的現象得知是一種“果”的現象,溯及過往找出個案果的“因”之所在,這是一種智慧;二是由因推果:從現在現象的“因”得知即將呈現未來會得到什麼樣的“果”,而防範於未來,這也是另一種智慧。如果一個人俱足這樣的因果觀之後,他看待事情的觀點就會跟別人有所不同,不會讓自己身陷其中,甚至他可以做到預知未來的可能,也可以知道這個事情為什麼會發生?來自於過去做了什麼?所以因果觀是讓一個人得到智慧最好的方法,也是讓一個人不會重蹈覆轍的方法,我能不能真正做到因果觀?那就是我們自己的功夫了。 因果觀是每觀一個事件的發生有“因果存在”的現象,而“因”與“果”存在現象就會有“時間”的存在。所以,時間是因為“因果現象”而產生的,時間也是因為“種子”變現的現象而產生時間相續的原理。
“平等觀”
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寫得很清楚:“如果在這個宇宙施予某一種作用力出去時,也必有相等的反作用力會回來。”這是一個不變的定律,這個不變的運動定律正突顯了“平等觀”及“因果觀”的觀念,也就說我曾經做了什麼,我必須承受這個作用力。如果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就可以看待這個世界一切都是平等的,沒有大小、沒有敵我、沒有美醜,因為一切是相對的,一切是平等的。我們能不能從中看到智慧,培養平等觀會看待眾生一切都是平等,人類與動物之間真的有高低之差嗎?其實是沒有。 如果你用平等觀去看的話,人類也是會動的動物,動物也是會動的一種動物,只是體型不同、造型不同,有什麼差別呢?人類要吃喝拉撒睡,動物也一樣要吃喝拉撒睡,並沒有什麼兩樣。人類自以為高人一等,從某個角度來講,人類的智慧並沒有比動物高,很多動物的智慧反而比人類還要高。如果我們能夠真正看到眾生平等這個觀念,我們自然就不會起分別心,不起分別心時,這個世界自然就不會對立,不會有紛爭、不會有戰爭的問題。 過去我們都用不平等的觀念來看待這個人世間的一切,就會做出很多不平等的行為。“平等觀”俱足了,你就俱足了智慧,因為你不再起分別心,看待所有的眾生、所有的萬物都是平等的,內心中自然油然升起對萬物的尊重、對萬物的感恩。 慈悲觀 溝通師只能“慈悲的諦聽”,不能給予任何的建議、分析、評估,只能慈悲地傾聽個案的心聲,看似無情卻是有情。這樣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觀”,能夠用這樣的慈悲觀來觀這個世界、這個宇宙、觀所有的眾生,你將會得到無上的智慧。
宇宙觀
我們看待人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用人的思維在思維,用眼睛看出去的,總認為眼睛看到才算數,有句話叫“眼見為憑”—眼睛看不到就不存在。如果用這個觀點來看世間,就真的是太短淺也太膚淺了,因為還有很多的存在是眼睛所看不到的,就像紫外線、紅外線是你肉眼所看不到,很多無形眾生是你肉眼看不到的,能夠看到眼睛所看不到的,那才叫真正的“觀”。除了 肉眼所看以外,我們能不能用心眼來看,當你用心眼看待這一切時,你會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現象,打開自己的心眼,讓自己的觀點更宏觀,培養自己的宇宙觀,你會發現有不一樣的觀點。
很多不同頻率的存在也是我們肉眼所看不到的。總以及這個宇宙是我們肉眼所看得到的才叫做宇宙,其實,放眼看出去,除了我們所處的地球外,可以看到九大行星,太陽、月亮,可以看到滿天的星斗。於是認為宇宙就是眼中所看到的現象,這樣就是宇宙了,因為每個星星都是你可以看得到的,就算肉眼看不到也可以用望遠鏡。再放大去看可以看到更多的物質星球。
如果是這樣,宇宙觀就太狹隘了。這個宇宙還有不同存在的星球,不同頻率的存在。有些星球是你肉眼所看不到的,有的星球是氣態的,有的星球是液態的,並不是每個星球都是物質界的物質現象。
我們必須培養更宏觀的宇宙觀來看待這個宇宙,我們都說要培養一個世界觀、地球觀,這是一個很好的觀念,但這還不夠,仍然太狹隘。必須培養自己的星際觀、宇宙觀才對,當我們能夠看清楚我們只是宇宙的一分子,這個宇宙仍還有不同的存在,就會知道其實我們一點都不孤單,因為,還有非常多的存在陪伴在我們的旁邊,只是你無法看到而已。
所在不能執著人類固有的觀點,眼睛所看到的未必是算數的,還有眼睛看不到的。
“無我觀”
我們都習慣用“我”主觀的觀點來看待這一切的示現,當你用“我”這個觀點來看待一切事件時,就有了“二元對立”的存在,一旦有了“二元對立”的存在,就會有評估、建議、介入。因為你“看到”了對方是什麼!所以,用我的觀點來看待這一切時,一定是陷入主觀。溝通師在溝通個案時要客觀引導,達到“無我”:用“同理心”感同身受個案的感受,只是扮演個案的“一面鏡子”罷了。這面鏡子會透過轉換不同的角度,讓個案看到以前所看不到的角度,就像背後長一個東西,我怎麼轉頭都看不到的,如果有一個人拿一面鏡子,透過不同的角度來折射,就會看到背後長一顆痣,我就可以有效地來處理那個點,而溝通師就是拿這面鏡子的人,這樣會培養溝通師達到真正的“無我觀”,他只要扮演個案的鏡子,也就是扮演個案的守護靈就好了,守護靈是不會給予任何的評估,守護靈就是陪著個案引導他自己而已,當我們真正的“無我觀”,溝通就可以如魚得水而且無所不能,其實溝通師真的什麼也不必做,就在這個什麼也沒有做的過程中,個案得到了面對,得到了化解、得到了無比的解脫。
《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也就是說真正要做到不能有“我”的觀點,不能有“人”的觀點,不能有任何“存在”的觀點來“觀”這個世界,來看待這一切,“當沒有我了,還有對立嗎?當沒有我了,這些現像不就是假象嗎?當沒有我了,哪來的幻相? ”
我們講的這六種觀,不就是眼“眼識”要去修練的一個功課麼?眼睛不只是向外看而已,必須內觀自己,懂得看的人才是真正俱足智慧的人,我們必須從中得到轉換,從“看”來得到轉換,但不是看外面,而是“往內看”,懂得看,懂得觀,俱足這六種觀,圓滿這一切觀時,你的眼識就得到智慧了,你所看到的絕對會跟別人不一樣。
第四篇:轉“耳識”成智慧—觀世音的智慧
一個人在做決定時,內在會有一股聲音告訴自己怎麼做才對,但是,我們往往不聽自己內在的聲音,老是尋求外在的聲音認同自己……
耳朵會聽到外在的一些頻率,不同的聲音、不同的音波。聽不只是聽外在的聲音,必須聽出外在的問題點,聽出一些重點,在往內聽時你會聽出以前所不會聽過的。“觀世音”意為聽世間的聲音,聽一切的苦,聽眾生的苦,了解眾生的心聲。傾聽眾生的心聲聽出問題,從聽裡面你會得到慈悲與智慧。我們一般在講觀世音菩薩,不說是這個道理麼?
一般的人只是在聽外面的八卦,有的,沒的訊息與內容,聽到一些噪音與是非,因為這些八卦、是非就起了分別的心,就起了憎恨的心,自己被自己聽到懂得聽出人家所講的內容,哪個是問題點?哪個是他正在告訴我們那是他心靈的種子,我閃必須抓到那個心靈的種子,切入那個種子後,逼個案不斷面對那個種子,而且不斷重複那個種子的內容,當他不斷重複穿越過後,他才能夠真正的得到解脫與釋放。
所以溝通師只能聽而且,而且不斷的聽,聽出種子的所在點,聽出個案的心緒在哪裡,聽出他的靈魂卡在什麼時空點,這些問題點都要聽得出來,他不能只是聽個案的內容,這些內容可能是個案非常隱私的內容,過往很不堪的內容,儘管這些內容非常的不堪,對溝通師來講內容是什麼反而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內容有哪些的點是我閃要聽到的,他的心靈、他的靈魂透過這樣的內容露出什麼樣的訊息給我們。
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會很清楚的覺察到個案所講的內容中,其實已經隱含很多的線索,能不能抓到這條線索往下挖,一個不成熟的溝通師,很容易錯失掉個案線索,因為他聽不出問題所在,一個經驗成就的溝通師,他馬上可以從個案的內容中聽出問題。
“耳識”在聽沒有錯,但重點是你能不能聽出問題,這樣才叫智慧,在聽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培養“慈悲的諦聽”,什麼是慈悲的諦聽?你必須很客觀的不落善惡兩邊而且能同理內的方式,慈悲的支聽對方所講的這一切,當你能夠慈悲的諦聽時,你自然會聽出許多的重點,你會聽出很多的智慧,再從那些重點去協助個案、引導個案來面對他的問題,我們要求個案重複的面對,看起來真的很無情、很殘忍,但背後的動機卻是有情,卻是慈悲的。能夠有這種方法來聽出一個人的問題,不就是慈悲的諦聽麼!
第五篇:轉“鼻識”成智慧—處在當下
鼻識是輸入心識種子判別的管道,透過呼吸覺照自己,一呼一吸間清除內在所有的念頭與雜念!一呼一吸間念念分明,處在當下,智慧油然而生!
鼻子會聞到各種味道,透過鼻識可以由味道不同來差別物質的現象,這也是一種鼻識的功用。問題是:如何轉鼻識來成為我們的智慧呢?重點不只是聞而已,鼻子也有一個功能就是呼吸,平常在一呼一吸之間,有沒有真正的觀照到一呼一吸之間的當下,在這當下你聞到的任何東西,為什麼會起判別的心呢?來自於什麼?來自於我們的分別。
所以,鼻識只是一個管道,輸入我們心識種子的一個判別管道而已。例如,我們聞到花香就知道附近有綻放的花,聞到臭的味道就知道附近有污穢的東西,會這樣的判別業自於過往我們對物質界的現象,產生的一種分別與認知,除了這樣的判別外,我們在一呼一吸間,能不能也覺照到那個當下我們正在做什麼?外面也有一些觀呼吸的法,這些方法都很好,他們也是教人們透過觀呼吸,透過呼吸數息的好好來練習的方法,練習讓自己如何念念分明,透過一呼一吸之間清除內心所有的念頭與雜念。
溝通師在溝通過程中,對個案會感同身受,會鼻酸流淚,此時溝通師必須覺照到自己怎麼了,他能不能看到自己在那個當下是被觸動的,通常我們會教導溝通師,如果屬於這個狀態時趕快讓自己深呼吸,在現場簡單做個定位,看看天花板、摸摸自己的鼻子、拉拉耳朵,深呼吸幾次,這個過程只是讓溝通師了解在目前這個當下的目的是什麼,必須全心全意的去傾聽對立,全心全意的協助對立獲得到解脫,清除掉種子才是溝通師主要的目的,這樣才能專注處在當下,處在當下也是一種智慧。
有非常多的人無法處在當下,有人會說:“我目前就處在當下,我不就在你的面前嗎?”雖然,肉體是在這裡,但是有太多人的心靈其實並沒有處在當下,他可能為了一個月前的衝突事件在煩惱,他可能為了兩年前某個事情而擔心、鬱悶,心靈可能卡在小時候某個時間點,或者卡住在前世某一個因緣中。
所以,我們被前世或過去許多的事件卡住了,也就是說很多人並沒有真正的處在當下,一個沒有處在當下的人,他 的靈魂是沒有完全在他身上的,這樣的人可以說做什麼事都會錯的,做什麼事都會犯錯,而且會像行屍走肉一樣沒有自我。
有些禪宗的冥想、禪坐一開始都先訓練人們先數息,數自己的呼吸,能夠清楚明白的數出自己的呼吸時,在那個當下念念分明就已經完全處在當下,重點是心靈也必須專注於那個時間點,而不是被過去許多事件的因緣所困惑、煩惱,這樣的處在當下才是真正的智慧。
鼻子除了聞以外,也在呼吸的過程中提醒我們能不能真正處在當下,當你能真正處在當下時,這個智慧油然而起,這不說是轉成智慧了嗎!鼻子除了這些外,會聞到各種香的、臭的味道,有時這些味道未必是來自於物質界的,我們的鼻子能不能清明到聞到不同空間的味道呢?
我們在共修、冥想、上教堂、在寺院道場時,當我們的心靈達到某一種和諧,一種寧靜時,會升起某一種清香,這種香味鼻子是可以聞到的,當你可以聞到這種味道時,代表你的心已經達到某一種禪定的狀態,也代表你跟周邊的人與法時的物質環境達到某一種共振與和諧振,所以在這些場合特別容易聞到這樣的味道,這是很正常的。
我們的鼻識能不能聞到這些味道呢?所在心香一柱比所有的香都來得好,因為那是你發自內在的味道,有些人肉體也會呈現不同的味道來,例如:體臭、狐臭,甚至有的人身上自然會散發出某一種特定的香味,這是這些人心靈的震盪頻率透過某一種氣味在表達他們自己的和些想法,所以,香也是我們心靈的一種現象,而我們的鼻子能不能聞到這種味道?這就是我們要去研究的領域了。
心靈也會製造香水來,心靈的香水是什麼?就是你的內涵,當你的內在達到某一種寧靜、某一種和諧時,自己可以製造某一種芬芳的味道,一些無法忘懷的味道來,有時,你跟某個高僧大德或某個有修為的人在聊天時,會隱隱約約從他身上聞到味道。
這代表什麼?味道、香味不是只有物質界才有的,鼻子所能夠聞到的也不是只有這些而已,而是能夠聞到更高層次的香味,更高層次不同的味道,你能夠聞到這個味道,代表你的鼻識達到相當不錯的境界。
總括來說,除了這些問題外,呼吸、當下才是我閃智慧的升起,每一個人能不能在走路之間、呼吸之間清楚明白那個當下你正在做什麼?尤其對溝通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能用心的、盡心的、慈悲的傾聽個案所講的一切,不能給個案任何的糾正、打斷、評估、建議、分析,只能在那個當下好好扮演傾聽者,而且全心全意的協助對方面對自己的問題,這就是溝通師要從鼻識轉成智慧的一個要領與方法。
第六篇:轉“舌識”成智慧—正語的力量
從“舌識”轉智慧,要先遠離四種口業,“妄語業”、“兩舌業”、“惡口業”、“綺語業”。
另一個功能就是“問”,透過問,問出動機,問出心靈狀況……
妄語業
就是講謊話,講不真實的話,重點是人為什麼會講謊話,一定是內心有所隱瞞或過去做了不當的行為,害怕別人知道,必須透過語言來掩飾過去所造的業,就必須打妄語,講不真實的語言,會講不真實的語言已經突顯內在的自己是有業種的,也就是說這個人過去 一定有造了某些業,無法面對別人的業,必須透過語言來修飾、隱瞞。
兩舌業
就是習慣性的去講別人的不是,把別人的話講出去,加油添醋、挑撥離間都屬於兩舌業,很多我有這方面的習性,為什麼會兩舌呢?因為唯恐天下不亂,希望透過他們的傳遞、製造兩方的衝突,讓兩方的焦點放在彼此,不要放在自己的身上。會兩舌的人,通常自己都有無法面對的事件,他希望大家把焦點放在另外一個人的身上,不要看自己,這是因為個人本身有了業種。
兩舌的人會習慣性講一些話,如:“大家都這麼說”、“每一個人都知道”、“每個人都這麼認為”等,他會把“大家”、“所有人”、“每個人”這些詞彙掛在嘴上,因為他希望把這些業的責任分攤給大家去承擔,不必他來承擔。這代表這個人無法面對自己的業種。兩舌業其實非常可怕,尤其把個人的隱私用八卦來傳遞,這是非常要命的,這樣無形中會傷害了當事者或者扭曲很多的事實。
惡口業
惡口業的人會習慣性的口出惡言,如:動不動就罵人、說三字經、甚至講負面的話、惡言惡語。是什麼樣的人會有這樣的問題呢?多半是他自己有業種,所以,他必須透過語言去攻擊別人,透過攻擊別人來減輕自己對業的承擔的壓力,也因為這樣造的業就更重,因為惡口的本身也在造口業了。所以,有一些語言會傷人的、會罵人的,這都屬於惡口業。
綺語業
有一些人習慣性講一些誇大不實的語言,或者講一些很神奇的內容吸引別人注意。如“他會預言什麼時候會有大地震”、“什麼時候股票會怎樣”。。。
這些人在講這些綺語時,他的心態是什麼?不外乎想吸引別人對台他的注意,他吸引別人注意的目的是什麼?這個人已經陷入貢高我慢了。他在炫耀,因為他在告訴你:“我能,你不能”,這樣的人不就陷入了貢高我慢的心態嗎?
所以,要遠離口業必須先遠離這四種口業,不再講妄語、不兩舌、不綺語這樣才對,語言的力量是一種很大的力量,因為語言可以傷人也可以幫人,我們要如何發展出語言的力量才正確呢?這就是正語的力量。
正面的語言有鼓勵的作用,有成就別人的作用,而且會讓一個人不斷的往上努力,一句鼓勵的話、一句讚美的話只是讓人更好而已,絕對不會讓人更糟糕的,正語真的是一種力量對比,語言是表現內心深處最直截了當的一種工具,這個語言的工具表達出來之後,是發射一種力量出去的,不要小看這種力量。
我們廛過這宇宙非常的平衡,你發射了什麼力量出去,必會有相等的力量回來給我們,所以語言的力量不能小看。我們隨時隨刻要保持在正語、講正確的話、正確觀點的語言,正面的話、鼓勵讚美的話,這些力量不斷的發射出去,也代表你是一個有正念的人,一個有正念的人所講的語言都是正面的,一個貢面的人講的語言也都是負面的。
除了 語言外,舌頭也嚐遍酸甜苦辣,但不只是一個概念,也代表每人個人在輪迴過程中不也試圖嚐遍酸甜苦辣、嚐遍人生百態嗎?這也是一種嘗,我們透過輪迴體驗人生的人間疾苦、酸甜苦辣、七情六欲,其實都在體驗而已,而舌頭也是一種最好的體驗,以有會講究美食、講究精緻的食物,國為想體驗更精臻的口感,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除了 這些外還有一種很好的功能,也就是“問”,一個懂得問題的學生,他一定懂得很多知識、學問,因為他懂得問,一個不懂得問的人,他 不可能得到智慧的,所以,“問”也是一門智慧,該如何問?怎麼問?這就是學問與智慧了。
你必須問出對方的動機是什麼?問出對方的心靈狀態是什麼?而不是單純的問而已,真正的重點在於要往內問。
在禪宗裡面有一種方法:“參話頭”,即從對方的一句話,一直問對方,逼問對方一直問出對方的內心湧現出來為止,往往很多個案因為這樣問之下,才覺察到自己的內心狀態是什麼,(問到這個話頭的起心動念是什麼?這就是語言的力量,懂得問出內地的聲音。)都讓他們自己非常的震撼,而這樣的方法是可以學習得到的。
第七篇:轉“身識”成智慧--內觀的智慧
肉體形成了對立,對立的目的是在成就彼此,一個你不喜歡、討厭的人,他 其實就是你的鏡子,從鏡子中,你所看到的其實都是自己,你所討厭的、憎恨的、厭惡的也都是自己!
身體這種感官的功能,有觸覺\體覺,我們會覺得今天特別的熱,特別的冷,都是來自於身體的觸覺,五蘊中包含色、聲、味、觸,“觸”就是身體的觸覺,可以判別外境一切現象。人體設計真的難得,我們肉體的結構在所有物種中算是最精妙的一種,人體的比例、眼睛、鼻子、耳朵、五官、四肢,長得非常勻稱,比例非常恰當,也困為這些器官可以成就非常多的事情。
人體的雙手可以創造無限,放眼所見你所看到的每一個物質體、建築物、馬路、港口、機場,包含天上飛的、海上游的、陸地上走的,都是人類用身體、用智慧所創造出來的,在佛法上有講到一句話:“佛法難聞,人身難得”,人身確實難得,有這個機緣就好好這次人身的機會,因為你可以透過這副肉體創造、成就非常多的事情。當然,有的人就出賣了自己的肉體,有的人會讓自己的肉體造很多的業(頹廢、墮落、喝酒、吸毒)殘害肉體,這也是非常不應該的事情。
這個肉體存在時,都會與其他的肉體形成對立現象,這是非常無奈的現象,一旦你與別人形成了對立,就已經落入二元對立的狀態,就會有你、我、他這些對立的狀態。而對立的目的是什麼?就是在成就彼此,但我閃所成就的都是一堆煩惱或者創造一個地獄給自己。我們很少去探討肉體為什麼要存在呢?其實,一方面是了過去的業,同時也是了自己原來的願:業必須是“了”、“面對”,願也必須是“成就”,這個肉體存在人間才有意義,要不然就真的白來了。
有很多人真的是莫名其妙的來,往生後又莫名其妙的走,來世又一樣不清不楚的來,又不清不楚的走,我們能不能真正的做到每一次輪迴過程中,讓自己很清楚明白的來,清楚明白今生要來做什麼,死的時候也是清清楚楚的走,這樣才對。
重點是:你如何讓自己的身體清楚了知今生的目的是什麼?你要成就多少事件?成就多少功德在人間?這都需要你的身體來成就,而我們身體在往外看時,所看到的現像都跟我們對立的,而且身體會有主觀的想法,因為是“我存在”,所以這個我的主觀跟客觀所看到的個體,就會形成二元對立,透過對立的相對應,確實可以成就這副肉體的體驗,所以,很多人會選擇造業來體驗自己所要體驗的一切。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好,重點是:有很多人因為造業又能讓自己沉淪了,而無法自拔、無法解脫,那才是可悲。
我們的身體往外看時,會汲汲營營的往外求、往外看,這是身體的結構,每天早上醒來睜開眼睛第一件事情就是往外看,幾乎很少人會往內觀,其實,身體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往內觀,我們可以閉上眼睛或者關閉你的耳朵,往內觀、往內聽,看看這個肉體到底怎麼了,觀這個肉體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當往內觀時可以看到五臟六邊腑的結構,你可以看到你的細胞、血液、DNA,包括身體裡面所組成最小的粒子結構—夸克,都可以內觀得到。
當你能夠觀到這些現象時,就會知道原來這副肉體只是一群不存在的夸克所組成的,原來里面的DNA只是我們過去想法記錄的檔案而已。肉體依舊要老死,並沒有改變任何的事實,因為肉體是物質,物質還是得遵守物質界的遊戲規則,不能改變的。
佛陀通過內觀看到了所有一切的答案。從答案中得到無上的智慧。
當一個人真正要內觀,至少都要坐十天以上才能夠達到那個境界。對某些人來講,要坐整整十天、二十天簡直就是比登天還難。
溝通師所扮演的角色是引導一個人在二個小時內,讓一個人完全的內觀自己。引導式的內觀,也就是有人引導你來觀自己,這樣會更有效率、更快,而且可以抓到重點。就好像背後長東西,怎麼轉頭都會看不到自己背後的東西,如果有人拿一面鏡子,透過鏡子的折射,可以非常有效快速的看到過去我所看不到的盲點,這個拿鏡子的人就是我們的溝通師,因為他可以引導你快速的內觀。不評估、不分析、不建議、不開處方,不過是扮演一面鏡子而已。
鏡子的原理就是讓我們內觀最好的工具,而我們的肉體能不能也化現成別人的鏡子;同時,我們能不能從別人的身上看到鏡子、看到自己。周邊有很多人示現在你的眼前讓你看到,不管你討厭、喜歡或看不起這個人,都沒關係,把這些人都當作一面鏡子來看,從鏡子中你會看到誰?顯而易見的,答案就是:“自己”。儘管你不喜歡的人,你討厭的人,當你從他身上變成鏡子時其實都會看到自己,因為你會發現你討厭的其實是自己,憎恨的、厭惡的也是自己,那個人只是你厭惡的面向的投射而已。所以,我們的身體是一面鏡子,可以成為別人的鏡子,也可以從別人身上得到鏡子,而最終的目的是什麼?真正的智慧是讓這個身體達到無我的狀態,因為你覺得有個人身體的存在,就會有主觀的存在,有主觀的存在就會有對立,有了對立就會進入二元的狀態,有了對立就會有衝突,有了衝突就會有分裂,傷害就會造 成了。
要讓自己的身體達到無我的狀態,當真正達到無我時,沒有對立、衝突時,就會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緣的示現而已;當真正達到無我時,最高的智慧會透過你的肉體呈現出來,這就是內觀的智慧,也是轉身識成智慧的概念。
第八篇:轉“意識”成智慧—不落兩邊的智慧
第六意識必須分別,但是可怕的是分別心,一旦有分別心,就形成了對立,落不落因果都是對立,“不昧因果”超越肯定與否定的觀念!
第九篇:“末那識”的轉化—放下的智慧
空性是一種智慧。放下的當下,本性與自性本我才會體現!清除心田的種子,無所執、無所著,才是真的放下!
末那識是一種恆番思量的識體,“恆番思量”即指一直在思維、執著於第八意識所儲存的種子,認為這些種子都是對的、都是我的、都要去付出行動的概念。
“末那識”另外一個概念就是“我愛執識”,特別愛執著於第八意識所藏的種子。簡單的說:第七識“末那識”就是種“執著”的識體,其基礎點來自於執著第八意識的種子,不管種子的對錯,它都認為這是對的,因為第八識無法判別。
第八意識的功能是:專責儲存,好壞、對錯、善惡、黑白、是非都照單全收,會判別的是在“第六意識”,如果第六意識沒有經過“判別”。而輸入進來第八意識儲存為種子,對第八意識而言是沒有分別的,所以所有的好壞對錯、是非黑白都照單全收的。
無間道:就是永無止盡的煩惱,無止息的痛苦,無止息的恐懼,這樣的狀態不就是人間地獄嗎!沒有間斷、沒有休息過的。想想看人類,每天不就是煩惱、恐懼、擔憂、害怕、鬱悶掛礙一堆,我們會幾何時真正止息過這些想法!很少,所以,我們不就是存在於永無止息的地獄的眾生嗎?沒有止息過我們的煩惱,這樣的存在就是在無間道地獄裡面了,而這個來自於什麼?第七意識的執執著而已,所以,要你放下談何容易!
佛陀要人“放下”不是指有形的東西,而是六根、六塵,也就是我們講的這六大意識、這六識都能夠放下,舍到無法再舍時,不就是“自性本我的當下”嗎!
當你見識到那個當下時,就會知道什麼叫“空”了,所以空性也是一種智慧。但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什麼都沒有的空是消極、是頑空;而“空中妙有”,不是那種有,也不是那種空,不是二元對立狀態的空或有。所以,放下的那個當下是什麼?你的本性、自性本我才會體現。
問題是:如何做到?唯有清除心田裡面第八意識所有儲存的種子,是非善惡所有的種子都清除掉了,第七識自然無所執、無所著,在那個當下才是真正的放下,當第八識不存在,這一切不就空了嗎!當這一切空的時候,智慧自然升起。末那識的轉化就是“放下的智慧”了。
第十篇:“阿賴耶識”的轉化—圓滿一切智
永恆不的個體儲存生生世世的種子,靈魂根據種子再來輪迴。從種子的輪換過程中,得到領悟,得到智慧,不再重蹈覆轍、不受種子力量的牽絆與影響……就可以得到金剛不壞的智慧!
“阿賴耶”識是一種概念,是一種“儲存”的功能,“庫藏”的意思,庫藏了眼、耳、鼻、舌、身、意各種資料檔案,也就是當時年代所講的“種子”。
心靈裡的庫存體、記憶庫,過去生生世世經過眼、耳、鼻、舌、身所輸入進來的各種事事件、各種內容,都形成我們心田裡面的種子,儲存在第八意識當中。以唯識的觀點來看阿賴耶識與種子,這兩者是不能夠分開計算的。
阿賴耶識其實就是種子本身,如果沒有種子,阿賴耶識就不存在,也就是說:“所有種子的聚集統稱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與種子是無法分開計算的,是完全一體的觀念,如果沒有種子阿賴耶識也不存在了,如果沒有第八意識阿賴耶識的存在,第七識自然也不存在,因為無所依,無所執,無所著。
種子的成立是唯識裡面非常重要的觀 點,要建立生生世世輪迴的基礎,必須有因果相循不滅的原理,必須建立一個基礎來聯繫現在、過去、未來,讓我們的生命相續不斷,因為這樣的原理,種子就是個很重要的觀 念,因為種子的聯繫,才能延續現在、過去、未來,相續不斷,也因為種子的成立,才能夠建立因果循環不滅的道理。
種子也是一種力量的作用力,他並不是一種實體可以摸得到,看得到,種子的觀念是:“一種作用力”,我們在講“業力”其實就是種子的作用力,兩者是一樣的觀念,也就是說我們要從種子的概念來了解阿賴耶識才對,因為阿賴耶識正是建立在種子的基礎上而形成的。
剎那滅義--種子本身有剎那之間的生滅,即生即滅,生了又滅了,因為生滅的過程有不同時間因素的存在,生滅時間長短,就看種子屬性的定義了。
果具有義—目前種子現行所生出來的果,這個果並沒有失去種子原本的功能,也就是兩者是不分開的。
恆隨轉義—
性決定義—說明種子是有類別生的差別,有不同屬性的差別。例如:種了善因,未來絕對會有善的果報,種惡因,就會有惡的果報,這些善惡的果報是來自於過去種子的屬性所決定,這是以種子的屬性來決定未來果報的現象,道理就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待眾緣義—種子在第八意識中,不會因為時間的長短而消失或不見,種子的現前必須有其它因緣的條件來幫助才能起作用,就好像種子種在土地中,必須澆水、施肥及陽光的光合作用後,種子才會慢慢的長出芽,結出果實。陽光、水及泥土的養分就是眾緣,等眾緣和合,種子便起了作用,所以稱“待眾緣義”。佛陀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和合時,果報還自受。”意為:過去所造的業,所種的種子,並不會因為時間過了百千劫,就會消失不見。這些種子在第八意識中是不失不壞的,等到外面的緣俱足了,因緣和合,這個種子就會被引發出來,果報就會現前。
引致果義—種子必定自己能夠生出來果,這樣才叫種子,如果種一個種子都不會開花結果,就不俱足種子的條件,也就是種的種子自己會開花結果,要因緣俱足,這個果就開出來了,迪就是“引致果義”,自己有生長的能力與力量,這樣就是種子。
業種:過去做了一些不當的行為,會讓我們心裡產生掛礙、負擔,這樣的行為所造的業,形成心靈的掛礙,稱為“業種”。過去做了不好的行為或隱瞞的行為、不當的行為,心裡一定會起掛礙,心裡起的掛礙產生心靈的質量,這種質量是檢測得出來的,目前有一種量子物理檢測儀,可以測出一個人的心中業有多少、也就是業障指數有多高,儀器已經測得出來。這是一種量子物理的原理。過去所造的業障礙了我們的生活、婚姻、事業、感情,以佛家的觀點來講,不就是“業障”嗎?這種種子會障礙我們的生活,包括婚姻、事業、感情、財富、疾病,很多都是因為業種所感召、影響的。
無明種:人有時候會起無明,會莫明其妙的發飆,莫名其妙暈倒、莫名其妙暴斃,這種是無明種,一個人為什麼會起無明、有這些行為或有非理性行為讓自己很後悔?無明種的來源在唯識有講到:人在無意識的狀態稱為“悶絕狀態”,前六識被減弱、被關閉,人在無意識狀態下就是悶絕狀態,悶絕以白話來說主是無意識狀態,此時第六意識已經無法分析、判別、過濾,此時經過眼、耳、鼻、舌、身所輸入進來,進入第八意識,所形成的種子,稱為“無明種”。
因緣種:在唯識中有另外一個別名為“親因緣”,種子本身有親因緣的屬性,什麼是親因緣?就是對某個人特別有好感、對某個人特別的喜歡,於是就與某個人結了一段的因緣。例如:我曾經失落、痛苦、無意識、悶絕時,有某個人對我特別的安慰、支持、同情,這個人就會形成我的親因緣。為什麼我對某個人會有特別的好感?這個人很可能在過去或前世曾經對我特別的好,支持過我、安慰過我、同情過我。
業種如何轉換?“面對”業種才會真正的轉換。即你面對一個正知見的人、一個善知識者,講出過去所做的不當行為,還要精確具體的講出所有的行為內容,不能含混帶過,講完後要保證永不再犯。這樣的方法在當時稱為“發露懺”,自我揭露出內心的隱瞞、發露出過往不當的行為,並且必鬚麵對一個人,精確具體的講出所有事件內容。
第十一篇:實相圓滿—覺者的心。
溝通師與個案互為表裡,互為鏡子,溝通師在溝通過程中,察覺自己的問題,心性、覺知力相對提升,壓縮種子體現的過程,更快穿越問題,把體驗快速的轉化成智慧!
第十二篇:心靈基因改造
心靈種子就是人體基因,透過“唯識深層溝通”轉換種子,改善生活、疾病、婚姻、事業……真正的解脫之道---面對自己。
持續打坐+持誦愣嚴咒可優化DNA及阿賴耶識 持續持咒可以迅速肅清業障,調理好身體磁場,修改DNA代碼以及阿賴耶識 應當重視持咒。在我看來,咒語還是有區別的 所以宣化上人說:大佛頂首楞嚴咒沒了,天地正氣就沒了。 所以楞嚴咒是最重要的咒,是觀音菩薩最推崇的咒。
就好像在我看來
文殊師利菩薩最推崇的佛頂尊勝陀羅尼和大威德心真言。
等等!二者均是佛頂咒,這意味著什麼呢?
我必須盡快把楞嚴咒或大威德心真言扶持起來,真正的功夫成片。持誦大威德心真言的障礙遠遠小於楞嚴咒。
阿賴耶識——人身體裡的硬盤 “阿賴耶識”是佛教詞彙。說是人們的行為記錄在這個地方,並產生一種力量左右你的運,也影響你的身體健康,而且可以隨著靈魂帶到下一世,當然也可以遺傳到下一代(我在“射精射出了什麼”文章裡有描述)。 “阿賴耶識”就是一個硬盤,記錄著人們500萬年來的所有生存行為信息。 它還有一個程序,根據人們的行為來選擇被控制的經絡,通過穴位開關或控制信息量,來影響人們經絡的運行狀態,從而影響你的思維、健康和運。佛家稱“業力”。
松果體提供人身體所需要的正確生長信號,通過經絡傳達到身體各個部位。如果某條經絡的某個穴位被關閉或控制了流量,相應的髒器的工作就不正常,從而影響人的思維和臟器的健康。影響健康人就會得病,影響思維人就會產生錯誤判斷而影響運。它還可 以根據這些記錄信息影響到人的生殖,不適合有遺傳的人將不會得到兒子或兒女,以防止這種“不適合”能力的遺傳。
我們肉身生存的這個空間,信息是最重要的介體。“信息體”也是我們生存當中從始至終接觸的無形物體,科學家叫他們“暗物質”。我們在晴天時分,抬頭衝著藍天看眼前,有無數很小的圓形物體,長著三根小尾巴,不斷地轉動,多的不可計數。一般人們以為是眼花了,其實不然。還有一些很亮的信息體劃過,佛家叫“明點”,那是“功能信息體”,當然也有“高級功能信息體”。信息體包括另一個空間的物質、和人類、動物、植物生存和死亡後的信息。亮的是有功能的信息和佛、仙等,佛家叫“舍利子”。 另一空鍵的信息體可以看到或感覺到人們“阿賴耶識”中的信息,根據這些信息提供對人有利或不利的信息外 助。 “業力”和“因果關係”就是這樣產生的。
人體科學研究的根本找到了,當然是理論上的。但離我們看到這些“暗物質”的信息流還是要有些年頭的。美國有科學家說:人的記憶在DNA裡。但那隻是左腦的一部分,右腦的巨大信息庫在那個可以跟著靈魂和精子遷移的硬盤裡。
我們有些疾病,不是單純身體原因才有的。比如:
濫酒暴食死於羅喉疾(酗酒暴食得咽喉疾病),
賭博無度因此胃疾亡(賭博無度得胃病或臍輪周邊疾病),
粗言惡語誹謗喉疾畢(粗言惡語誹謗他人得喉病),
行獵故於肝腸疾患類(經常打獵得肝腸一類疾病)等等。
還有:
長期欺壓愛人患大腦疾病,
虐待老人(搶奪家產)患腸胃疾病,
為人小氣圖小便宜患下肢疾病,極端的患癌症,
心術不正患心髒病,
極端自私易患糖尿病,
當然也包括拋妻棄子窮困潦倒,
只索取不回報反而掙不到錢等等。
而且這些疾病都治不好的,只能約束行為才能減輕,想好病就要重塑自我。
我們知道,經絡是傳導人體正確生長信號的,哪段不通了就患相應的疾病。我們自己造成的或外來的不良信息可以使某些經絡處於休眠狀態,那我們就得了那個經絡不通所引起的疾病(外來信息侵入還可以帶來某段經絡的興奮,興奮過度就是精神病了)。針灸、練功、中藥可以疏通那段經絡,病就好了。如果我們不檢點自己,那個病還會反复。如果有人指點我們,改正了自己錯誤的行為,那個病也會好的。但是,如果是身體原因的疾病(比如,吃肉喝酒無度,血壓高、血脂高等)我們要去醫院治療,同時減少或者不再吃肉喝酒。所以,有些人說得病不吃藥是不對的,一邊吃著藥一邊再修正我們的德行,什麼疾病也會好的。但是,“負面信息”過於強大,也就是“業障”強,可能我們必須有眾佛的力量才能消除。沒有消除強大“業障”的可能時,我們自己的疾病也不會好。
有些神醫不懂消除“業障”的辦法,給別人治病的同時自己代人“受業”,結果是自己不得好死。
有人說,現在的醫生是“死人”醫學的代表(做人體解剖就是研究死人,可是人死後“暗物質”就不存在了,我們看病是治療活人),根本不懂得人身體裡面還有暗物質的存在,現代中醫也不懂得“只有練功的中醫、才有能力治療那些暗物質記錄程序中所得的疾病”。因為他們只看見化驗結果和顯微鏡下的東西,根本不相信那些看不見的東西才是人身體的根本。早些時期的中醫,40歲才有處方權,因為他們無法達到那種“感應”水平。中醫看病,除瞭望、聞、問、切以外,還要感應患者身體中“暗物質”方面的信息,才能使得看病如“神”。40歲我們才懂事(不惑),50歲才知有上天(知天)。年輕人總是相信眼見為實,不相信老人們的經驗,耽誤了人生。我們現代醫學界要研究5000年來中醫文化,研究佛道兩家對“暗物質”的理解,從而找出“暗”“顯”物質之間的聯繫與關係。所以,現代醫學研究要與物理學相結合,與健身氣功相結合,與佛道兩家的哲學相結合,拓展人體科學的多領域研究(這一點,錢學森早有論斷。可參考錢老文集) ,為新醫學的誕生作出貢獻。
有些人說,不吃肉那怎麼行呢,會營養不良的。不對!我們需要的營養,可以從很多物質裡面得到,直接從肉裡面吸取就要將肉裡面不良的負面信息一起吸收過來,也就是將動物身體疾病和“業力”等信息一起吸收到我們身體中。再說,我們人類牙齒的排列證明我們是雜食動物,32顆牙,按比例吃東西肯定身體好。
門牙8顆是吃水果的,虎牙4顆是吃肉的,嚼牙20顆是吃穀物的,我們按比例吃東西就不會得那麼多病。
牛奶就是牛吃的,不是人吃的,在沒有食物的時候,可以暫時作為食物,但是不能長久吃那些動物才能吃的東西。人們在飼料裡面添加動物蛋白,吃草的牛長期吃了動物蛋白,產生了瘋牛病。人長期大量吃肉或長期喝牛奶就會高血壓、高血脂、高脂肪、高膽固醇。但是,人們不去約束自己,甚至放縱自己,使得我們疾病纏身,老了才後悔。廣東人壽短,與他們在吃上面不檢點有直接關係。(今後,世界上人們得肝病的機率不斷增加,與“業”有關聯)。這些問題與當代不懂科學的醫生和“專家”也有關,他們只看見牛奶中的營養,看不見牛奶中的生密碼,更不懂得牛奶中的生密碼與牛身體中的生密碼是相對應的,我們人的生密碼與牛奶中含有的生密碼是有差別的。所以,他們就說牛奶營養好,每天都要喝。而不知道喝牛奶還喝進來很多錯誤生密碼,影響了人身體的正確生長。對人體影響最大的動物就是五大牲畜,離的遠的、象飛禽和魚類影響就小一些。但比起植物來,動物的肉類所含的負面信息對人身體的影響還是很大的。植物中存在的負面信息對人幾乎沒有影響。
有些商人不好好經商,想盡辦法玩兒錢,玩集資人的錢,玩股的錢,還取個好聽的名字“資本運做”。玩不轉了就去拜“師傅”。
現在企業家花錢請佛家做法,消除業障。但你要不改,再產生的業,其力量要增強多少倍,找誰也不好消了。他們說,誰誰誰盡做壞事,怎麼掙多少多少億,子孫滿堂,也沒看見有什麼業障。他們是“魔”或是魔的弟子,來到這個世上引誘眾生,就是讓你看到他們的所作所為,讓你跟著學。可你是“佛”嗎?你是“魔”嗎?可能是,也可能不是。80%的不是。所以你學了就會產生巨大業障,身體壞了,影響壞了,破產了,進了兩院了(醫院、法院)。
佛說:魔發誓在末法時期令他的弟子進入佛教,敗壞佛教聲譽,毀壞其基業。
現有一個號稱大禪寺的,有人穿著僧衣算看卦,詢卦人員張口閉口是“佛”,欺騙良家婦女跟他到內蒙同修,吃人家喝人家還睡人家,人家回來他還信息長信息短的,擾的人家精神恍惚,其家人問明情況要打上門來,但一問,該詢卦人員不在寺冊……。你說影響有多壞。還有,廟里和尚不念經不修煉,經商,連寺廟裡千年鎮寺至寶也外洩於世,罪過,罪過……
我們看問題都是片面的,因為我們了解的再多也沒有看到幾世以前的因果關係。現在有些極少數的高脩大師,也沒有把握說清楚一件事情的原委。所以佛家有“不可說”的結論。我們只能盡量做的好一點。所以我們在事業和人生中出現問題的時候,願意找大師級的高人問問,唉——多少管點用就好。也所以有人說,用唯物加唯心的認識論可以認識世界,但那也是片面的。道家說出了解決辦法:順其自然! 認識阿賴耶識 很多師兄會有這樣的觀念:就是覺得色情的畫面看一下也沒關係,只要不手淫就行了,有些人確實當時是能忍住,但他不知道,他已經深深的種下了邪淫的種子在阿賴耶識裡了,遇緣就會產生作用,這就是為什麼過幾天會破戒的原因,所以認識阿賴耶識是戒邪淫最關鍵的地方。那什麼是阿賴耶識? 簡單說人有八識,前六識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看字面也能理解。第七識是末那識,它就是一個傳遞作用,把我們所有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一切訊息全部傳送給第八識——阿賴耶識。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是專門記錄我們所有善惡事的倉庫。我們所做一切善惡,或非善非惡的種子全都儲存在阿賴耶識裡,縱使百千劫也不會遺失和消亡。因果就是從這裡面來的。為什麼看過色情電影,當時控制住沒有手淫,但過幾天就會破戒呢?那就是阿賴耶識已經記錄下眼睛看到的色情畫面和第六識——意識所產生的淫念,只要機緣成熟了,它就會現前起作用,導致戒淫道路上屢戒屢犯,這就是因果規律。八識一直以來都在主導我們的行為和心理。 這個聚集我們多生累劫善惡種子的阿賴耶識,如同大倉庫,收藏今生已不復記憶的愛恨恩怨種種,不時左右我們現世一切行為的抉擇,佛教稱之為“無明煩惱” 。由於無明煩惱的業力因緣,我們投胎轉世;當過去所種的惡因種子現行時,我們心煩意亂,六神無主,更造惡業,又成惡因種子;當過去所種的善因種子現行時,我們心明智朗,良心不昧,多做善業,善因種子回熏阿賴耶識。這是佛教唯識學理論的“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藉以闡釋人類一切行為的心理動機。 所以今天你以為看一點點色情的東西不要緊,只要不手淫就行了,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只要眼睛看見了染污的東西,第七識末那識就會毫無遺漏的把這些訊息傳送到第八識阿賴耶識儲藏起來,一旦遇緣,就是內心有貪,嗔,癡等顛倒妄想,而外在又有五欲六塵的誘惑。
這顆含藏在阿賴耶識裡的種子就會馬上現行起作用,讓你在戒邪淫道路上屢戒屢犯。這才是戒不掉邪淫的根本。為什麼淨空法師再三強調如果想不受外界染污,保持清淨心,就要“不看電視,不看報紙,不聽廣播。”現在要加上一個“不上網”。就是因為我們六根(眼,耳,鼻,舌,聲,意)接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會起心動念,落下善惡的種子在阿賴耶識,將來遇緣都會開花結果的,這是很可怕,很危險的事。電視看新聞就行了,報紙看個標題,下面的內容不要看,是染污。上網只是為了查閱一些學習工作方面的資料,或者佛教論壇是可以的,但別的網站就千萬不可以上,現在什麼網站上沒有點色情的內容,通通把染污種到阿賴耶識去了,將來的果報全是從這裡來的。 所以色情的東西一眼也不能看,無意彈到你眼前那叫沒辦法,還故意去下載點色情片子不是地獄無門,你偏要入嗎?“禍福無門,唯人自招”,不是老天讓你倒霉的,不是別人欺負了你,更不是佛菩薩不保佑你,而是你問問你自己阿賴耶識裡種下了多少染污的種子。我們平時所遇到的一切境遇皆是阿賴耶識現行起作用而招感到的。 真正能明白八識的作用,尤其是阿賴耶識的功能,你就知道平時要避開哪些事,該熏修哪些善法了。
為什麼不能殺生吃肉,你殺他的時候不但在你的阿賴耶識裡種下了殺生的種子,在對方阿賴耶識裡也種下了仇恨的種子,畜生也有阿賴耶識的啊。將來它投胎做了人,即使還是做畜生,機緣成熟了他是一定會來報復你的,到時候你這筆債會不得不去還,比如你本來是一個聰明人,但你就會被他騙,這就是由業力牽引的。你不要說不親自殺牠就不認識你了,但在你的阿賴耶識裡種下了殺生的種子,將來你自己就會送上門去還債的,這個其實也很容易理解。我們想想自己曾經有沒有自己去招來禍害。而放生能使彼此阿賴耶識裡種下慈悲良善感恩的種子,對方將來遇緣就會來報答你。我們一生當中遇到的貴人有些就是這樣來的。 佛教細說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阿賴耶為梵語alaya之音譯),又作阿羅耶識、阿黎耶識、阿剌耶識等。舊譯作無沒識,新譯作藏識,或作第八識、本識、宅識。為佛法唯識學中的“八識心王”中所說的第八識。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一切善惡種子寄託的所在。關於阿賴耶識不同的宗派又有不同的說法。 簡介 以下引《佛光大辭典》阿賴耶識條 阿賴耶,梵語alaya之音譯。為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識)之一,九識(八識及阿摩羅識)之一。又作阿羅耶識、阿黎耶識、阿剌耶識、阿梨耶識。略稱賴耶、梨耶。舊譯作無沒識,新譯作藏識。或作第八識、本識、宅識。無沒識意謂執持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為諸法之根本,故亦稱本識;以其為諸識作用之最強者,故亦稱識主。此識為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稱藏識。又因其能含藏生長萬有之種子,故亦稱種子識。此外,阿賴耶識亦稱初剎那識、初能變、第一識。因宇宙萬物生成之最初一剎那,唯有此第八識而已,故稱初剎那識。而此識亦為能變現諸境之心識,故亦稱初能變。由本向末數為第一,故稱第一識。由於有阿賴耶識才能變現萬有,故唯識學主張一切萬有皆緣起於阿賴耶識,此亦為唯心論之一種。至於阿賴耶識為清淨之真識,或染污之妄識,乃佛學界所爭論之一大問題。據攝大乘論本卷上所引增一阿含經之說,及俱舍論卷十六所引契經(或即指雜阿含經)之說,可知阿賴耶思想之萌芽,源於原始佛教時代。
據轉識論、攝大乘論本卷上、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三、俱舍論卷十六、大毘婆沙論卷一四五等所舉,部派佛教時代之諸師皆依愛欲緣起說,將阿賴耶解釋為愛著、貪愛,或為愛、樂、欣、喜等。然至大乘佛教時代,則先後有馬鳴造大乘起信論以論釋阿賴耶識之義,彌勒、無著、世親等亦分別造論闡述唯識緣起說,以一切萬有皆緣起於阿賴耶識,遂成立唯識哲學之思想系統。其中,無著依阿毘達磨大乘經、解深密經等,解說第八根本識(阿賴耶識)為有情總報之果體,並於所著顯揚聖教論卷十七中,舉出八種理由以論證阿賴耶識之存在。無著於其另一著作攝大乘論本卷上,將阿賴耶識分為自相、因相、果相三種,並提出迷、悟二種境界,皆由熏習於阿賴耶識中之種子所生起,此即'種子熏習說',亦即主張阿賴耶識為真妄和合之說。又世親著之唯識三十頌,至唯識分流時代,有二十八家之註釋,而較聞名者則為護法、安慧等十大論師之註釋;玄奘即以護法之註釋為主,糅合其餘諸師之說,編譯出成唯識論十卷,對我國、日本、韓國之唯識思想影響甚深。據成唯識論卷二所舉,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即
能藏
謂第八識善於自體中含藏一切萬法之種子。
所藏
指現行熏種子義而說,亦即此識為七轉識熏習諸法種子之場所。
執藏
謂第八識恆被第七末那識妄執為實我、實法,故又稱我愛執藏。
此外,窺基根據成唯識論所述,於所著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末,就自相、因相、果相三相,舉出阿賴耶識體之三位,即︰
(一)我愛執藏現行位,指第八識之自相而言。因第八識自無始以來,恆被第七識愛執為我,故稱我愛執藏現行位。下自凡夫,上至七地以前之菩薩,或二乘中之有學聖者皆屬此位。(二)善惡業果位,指第八識之果相而言。因第八識係由無始以來之善惡業所招感之異熟果,故稱善惡業果位。此位通至十地菩薩之金剛心,或二乘之無學聖者。(三)相續執持位,指第八識之因相而言。此位通至佛果以及盡未來際。因第八識執持色心之萬法種子,令五根不斷失,故稱相續執持位。依此,從凡夫以至佛之轉迷開悟,第八識為眾生所依止,故阿賴耶識又稱所知依。護法之唯識思想,由其弟子戒賢論師傳予玄奘,而盛行於我國。第八識阿賴耶識具有中道性:
(1),非斷非常性。
阿賴耶識性如虛空,無形無色,其體永不壞滅,無量劫來始終自在,將來能至佛地,改名真如,永不壞滅,故名非斷。阿賴耶識本體雖不壞滅,而有異熟性,故能世世隨業受異熟果,受異熟果便有異熟生,種子流注不斷,故有八識心王及諸心所法之運作。
(2),非空非有性。
阿賴耶識有真實體性,眾生日用而不知,故名非空。阿賴耶識雖真實有,但體如虛空,無形無相,故名非有。
(3),不生不滅性。
阿賴耶識本體永不壞滅(集所有的佛的力量也不能破壞一隻螞蟻的第八識),故無老死,既無死滅則無出生,故名不生不滅。
(4),非有變易非無變易性。
阿賴耶識的本體永不轉變改易,故非有變易。於本體不變易中,其體內有諸善惡業有漏無漏法種的染淨種子流注不斷,不停的生滅增減變易,故非無變易。
(5),非有作用非無作用性。
阿賴耶識離見聞覺知,無分別性,故非有作用。阿賴耶識雖離見聞覺知、無分別性,而於熟眠、悶絕昏迷、無相心定、滅盡定等四位中皆能寂照不滅、任運隨緣,醒覺時亦同,故非無作用。若無作用,一切有情頓成死屍。
(6),非一非異性。
五蘊雖因阿賴耶識而生,然非即是阿賴耶識,五蘊若即是阿賴耶識者,老死之後,阿賴耶識應壞,然實不壞,故名非一。阿賴耶識雖非即是五蘊,然離於五蘊則不能覓得阿賴耶識;五蘊由阿賴耶識變現,二者和合似一,故云非異。
第八識阿賴耶識從凡夫地修行到佛地之過程有許多名稱,歸納而言,有三階段:七地及三果以下名為阿賴耶識;八地以上及阿羅漢、辟支佛斷盡一念無明而改名第九識——異熟識、庵摩羅識;佛地斷盡習氣及塵沙無明,改名為第十識——無垢識、真如。未到佛地,不能稱為真如。如是阿賴耶識一體而三名,比如女人小時候叫女孩,生育後叫媽媽,年老後叫奶奶,三種名稱其實是同一個人,只因不同人生階段而有不同的稱謂。因此明心的人所謂的真心真如,其實只是阿賴耶識,是真如的前身,為眾生方便說為真如。
阿賴耶識法身,無始即有,永不壞滅,本性清淨而有染污種子,須由聞法修行淨除染污種子方能成佛。
宗派說法
地論宗
以世親之十地經論為主要根據。主張阿賴耶識為真常淨識,視同於佛性如來藏。
攝論宗
以無著之攝大乘論為主要根據,乃由真諦所譯。主張如來藏緣起,阿賴耶識則為無常有漏法,乃一切煩惱之根本,並於前八識外加上阿摩羅識成為第九識,而以前八識為虛妄,九識為真實。然真諦亦參酌大乘起信論,而以阿賴耶識為無記無明隨眠之識,乃真妄和合之識,以第八識具有解性義為真,具有果報義為妄,故真諦之思想,乃融合真、妄二說而成。
法相唯識宗
以成唯識論為主要根據。玄奘為新譯唯識之代表,排斥如來藏緣起,主張阿賴耶緣起,並立五種種姓,說人、法二空。此種新論說,不僅使我國之唯識思想發生新的大轉變,亦影響日本之唯識思想。[入楞伽經卷二、卷七、決定藏論卷上、法華經玄義卷五下、中觀論疏卷七本、大乘義章卷三末、華嚴孔目章卷一、唯識了義燈卷四本](參閱'賴耶三相'6314、'賴耶四分'6314)
八識心王
佛法唯識學中的“八識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
眼識
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是眼識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見,而不會分別;如果你在區別這個是書、那個是筆,這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耳識
耳朵具有聽的功能,同樣耳朵只是具有聽見的功能,而不會區分這個是長笛的聲音、那個是小號的聲音。一區分,就是意識在作用了。
鼻識
鼻子具有嗅覺,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覺功能,一區分香臭,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舌識
舌頭具有味覺,同樣它也只是具有味覺的功能,一區分甜和鹹,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身識
身體具有觸覺的功能。
前五識是感識,認識具體對象。
意識
意識是第六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
此外,意識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沈之業,皆由意識而作。現在心理學上,研究到前六識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還有第七、第八——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
末那識
末那是梵語manas的音譯。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其本質是恆審思量。因為它是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或其種子為我,使意識生起自我意識,所以末那識又稱為“我識”。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這種我執的具體表現是,我的具體生命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思想所經驗的東西,有其餘勢,以種子的形式,攝藏於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中。末那識在下意識層面執取這些種子,以之為我。實際上,這些種子都是無始來前滅後生、非常非斷的作用。
《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三句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中本來無常,末那識以這樣虛妄的東西為我,因此生起貪、嗔、痴、疑、慢等種種煩惱。
末那識屬於潛意識的範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所以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麼呢?就是最後一個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
阿賴耶是梵音,又稱為藏識,含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是一切善惡種子寄託的所在。
阿賴耶識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由無明(無明二字的含義見我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稱為阿賴耶識的見分,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一種對象的境界,稱為阿賴耶識的相分。
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前七識的作用是能熏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所熏所緣,所以有所藏義。第七識恆定執此識中的見分為我,而為它所愛,所以有我愛執藏義。
《入楞伽經》〈佛性品第十一〉:
“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淨;餘七識者心:意、意識等念念不住,是生滅法。”
《大乘密嚴經》:
“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淨。出過於世同於涅槃。譬如明月現眾國土。世間之人見有虧盈。而月體性未嘗增減。藏識亦爾。普現一切眾生界中。性常圓潔不增不減。” 《大乘起信論》: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
《宗鏡錄(卷47)》:
“若有不信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別求真如理者。如離像覓鏡。即是惡慧!”
第八識,從凡夫位到八地菩薩,叫做“阿賴耶識”。八地到成佛之前,叫做“庵摩羅識”“異熟識”。佛地叫做“無垢識”,進而轉為“大圓鏡智”。
“《大乘密嚴經》雲:「阿賴耶識從無始來,為戲論熏習諸業所繫,輪迴不已;如海因風起諸識浪,恆生恆滅不斷不常,而諸眾生不自覺知,隨於自識現眾境界。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滅,入無漏位,名為聖人。」大乘密嚴經又云: 「賴耶體常住,眾識與之俱。如輪與水精,亦如星共月。從此生習氣,新新自增長,復增長余識,餘識亦復然。如是常輪轉,悟者心方息。譬如火燒木,漸次而轉移,此木既已燒,復更燒餘木;依止賴耶識,無漏心亦然,漸除諸有漏,永息輪迴法。」
相關略解
《八識規矩頌》是唐玄奘法師所作。將心王八識分為四類。前五識作了三頌,意識作了三頌,末那識作了三頌,阿賴耶識作了三頌,共十二頌。
阿賴耶識頌二: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浩浩三藏不可窮)此識為藏識,浩浩是深廣的意義。第一,此識具諸法種子,持而不失,有能藏義。第二,此識受前七識所熏,隨熏成種,有所藏義。第三,此識的見分被第七識所執,認以為我,是我愛的執藏義。因此此識具三藏。持種受熏執以為我,使無邊的有情眾生,無始以來相續流轉生死中,甚深廣大而不可窮盡。
(淵深七浪境為風)藏識猶如大海一樣,前七識就是波浪,波浪一起,其所緣之境形成識風,風浪互為因果,相續生滅,這就是識海。這時,我們就失去了靈明洞徹、圓明朗照的佛性,變成了染淨交參的識,而識海上的風浪越來越大了。
(受熏持種根身器)此識受前七識緣境造業之所熏習,而形成心(精神)色(物質)二法種子。此識種子一旦成熟,就變成正報的根身(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和依報的器世間(物質世界)。實際上,根身和器界,也是此識所執受的相分。
(去後來先作主公)此識既然有執受根身與器界的功能,所以有情生命(包括動物)死時,此識最後離開,有情生命受生時,此識最先來。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有情生命中,此識是主人公。
臨死情形
一般來說,我們在活著時都不願去想“死”這個問題,而佛法就是研究“生從何處來,死到那裡去”,目的就是了生脫死,修解脫道,所以學佛必須要認真分析死,從中找出宇宙人生的真相。
人在臨命終時,四大分離,那四大?就是地大、水大、火大、風大。
地大
地大就是筋、骨、肢體等生理固體的機能。人在臨命終時,必然感到身體的骨節四肢有重物壓下來,痛楚難言,漸漸麻木喪失其知覺。瞳孔放大,聽覺漸漸失去,看眼前之物,或裂變為很多,或大而為小,小而為大,漸離漸遠,耳邊的聲音,好像從遠方傳來,有的人還聽到極為驚恐的巨響。這就是地大分離的狀況。
水大
水大就是血、汗、涕、唾、便、溺等。這時,身體發冷汗,有的人大小便失禁,一切知覺已經漸漸喪失,有的人還聽到波濤巨浪的洶湧之聲。這就是水大分離的狀況。
火大
火大就是身中暖熱。
風大
風大就是呼吸氣息。
此二者,相依為命,氣息在,暖熱也在,氣息一斷,暖熱立即消散,感到跌入冰地獄中。人在臨命終時,嘆出最後一口氣,全身的熱量也隨之消散。死的情形就是這樣
阿賴耶識,梵文作aalaya-vij~naana,意譯為「藏識」;在六識之外,肯定有潛在的阿賴耶識存在,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本文嘗試從語源學的角度,探討阿賴耶識語義的變遷,藉此形構阿賴耶識說發展的軌跡。
《阿含經》中已有「阿賴耶」一詞,意義專重心理學上的貪愛、執著,阿毘達磨時代的論書亦同。瑜伽行派的經論,才使用阿賴耶識一詞,其語義在《解深密經》中,意指「隱藏於肉體中的識」,與肉體形成安危與共的關係,首出的意義為「隱藏」,其次說它有生物學上的執受義;《攝大乘論》側重此識與諸法的關係,將阿賴耶識詮釋成「與諸法相互攝藏的識」,進而是有情會「執藏」以之為自我的識;《成唯識論》立基於種識不一的立場,從能藏、所藏、執藏三義解釋阿賴耶識的語義,有別於《攝大乘論》種識是一的立場,其中又區分以現行賴耶和以種子賴耶為中心的窺基與圓測二系。
識分作九種之義。(一)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再加末那識(即第七識)、阿梨耶識(即阿賴耶識)(以上為八識)、阿摩羅識等,合為九識。小乘佛教立六識,大乘佛教地論宗、唯識宗立八識。真諦系之攝論宗复舉第九阿摩羅識(無垢識、真如識),成立九識義。據宗鏡錄卷四所釋,九識即:(一)眼識,眼與色為緣而生眼識,為能見者。(二)耳識,耳與聲為緣而生耳識,為能聽者。(三)鼻識,鼻與香為緣而生鼻識,為能嗅者。(四)舌識,舌與味為緣而生舌識,為能嘗者。(五)身識,身與觸為緣而生身識,為能覺者。(六)意識,意法為緣而生意識,能分別前五根所緣色等五塵境界。(七)末那識,又稱分別識。此識本無定體,即第八識之染分,依第八識自證分而生,緣第八識見分而執為我,為第六識之主,執轉第六識所緣善惡之境而成染淨者皆由此識。(八)阿賴耶識,意譯作藏識。此識染淨同源,生滅和合,具有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等四分。(九)阿摩羅識,意譯作清淨識、白淨無垢識。此識乃一切眾生清淨本源心地,諸佛如來所證法身果德,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非生死之能羈,非涅槃之能寂,染淨俱泯,湛若太虛。〔大乘密嚴經卷中、卷下、大乘入楞伽經卷九、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末〕
第一能變識
一、此阿賴耶識,約當體自相言,具三藏義,即云藏識。
二、由過去善惡業習成熟之力,所感無記果報總報總主,是為異熟識。
三、此識一類無記,受前七識諸法之熏,持前七識諸法之種,現在未來前七諸法一切現行,皆由此識所藏種子發起,為一切種識。
四、此識能緣行相,極為微細。此識所緣五淨色根及諸種子,亦甚微細。此識所緣外器世間,難可測量。
五、此識所緣相分,執受勝義浮塵五根及諸種子,並依報世間。若於死位,此識最後捨去,若於生位,此識最先來執。
六、此識能緣見分,以了別為現行之相狀。
七、與觸、作意、受、想、思、遍行五心所,恆相應起。
八、此識行相極不可知,不能分別苦樂,故於三受,唯與舍受相應。
九、此識是善惡所招苦樂之果,體非善惡,又不與根隨煩惱相應,故於三性,是無覆無記。
十、觸等五個心所,亦如此識,惟是無覆無記性攝,亦屬異熟,所緣行相,亦不可知。
十一、此識無始以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謂為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是謂為轉。恆則非斷,轉則非常
阿賴耶識的功能分為四分:一、見分;二、相分;三、自證分;四、證自證分。
證自證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r />自證分是未破無始無明而猶迷的佛性。即使佛性雖然在迷,但終究能夠證道,即自體自證自用,所以叫做自證分。
相分是由於真如不守自性,妄動而自生疑,迷住了本來智光圓明的自性,以致使本有的無相真如變成虛空四大的妄相,這虛空四大的妄相複變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叢林了。所以說,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看起來是器世間,但卻均是我們第八識的相分變現出來的。因有無明之故,使我們迷失了本性,佛性被無明包裹住,鑽進軀殼裡面,而執著這個少分的四大為自我,只認取這個身體才是我,才是自身,卻不識一切事物都是我,外面的器世間——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叢林等等,都是我們法身四大種性所變現,都是我們自己,都是八識的相分。把身外的多分的地水火風四大一切物境都認為是身外之物,不關我事,只識得色身為我,而不知空寂為我,把本來的智慧光明,變成為能見的妄見,豈不冤苦!倘若你精進用功,打破了無明,反璞歸真,識得本來面目,方知你的自性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境物無不是你心王的王土。佛性無相,能大能小,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那麼大,但並不在我性之外,俱是我們的圓明真性所顯現,屬於本性的相分。既然在我性之內,那麼不是我又是誰呢?既然是佛性所現,那麼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叢林等器世間也是佛!
所謂見分,就是我們能看見事物的功能。但若看見事物,就執著在上面,則變為妄見了。如看見張長李矮,就住在張長李矮上,而不肯放手,這就是妄見了,這個妄見就是見分。
雖然是妄見,真如在迷中,迷失了本性,但佛性是不減的。只要我們精進用功,是能夠自己證到本體的,這就叫自證分。證自證分就是恢復我們本來,證到真如佛性。這就是八識的四分。《聖鬥士星矢》中的阿賴耶識
日本著名漫畫家車田正美的代表作《聖鬥士星矢冥王12宮篇》第十話<金色的激突>中,處女座的沙加中了水瓶座卡妙,山羊座修羅,雙子座撒加的三位一體必殺技“雅典娜之驚嘆”之後,用右手食指滲出的血在娑羅雙樹的花瓣上寫下“阿賴耶識”四字,並由風傳送給雅典娜,作為辭世遺言。深意是為了領悟第八感。
處女座沙加:花開,然後花謝;星星閃爍,也總有消失之日。這個地球、太陽、銀河系,甚至整個宇宙,都會有死亡的那一天。與這些相比,人類的一生,就好像一眨眼這麼短暫。可就在這段在的一瞬間內,人誕生,歡笑,哭泣,戰鬥,受傷,歡喜,悲傷,憎恨誰,愛上誰•••所有的一切都是剎那間的邂逅。然後,任何人都會進入名為“死亡”的永眠中•••白羊座史昂:阿賴耶識是任何人想活著到達冥界而又不會被冥王的意志力束縛住的惟一的方法。
天平座童虎:必須要比人類生命根源的小宇宙七感更勝一層樓的第八感,也就是必須要讓自己的阿賴耶識覺醒過來才有可能。
釋迦牟尼:永遠不要忘記,死亡,絕不是最後的終點。曾經活在這個世界上的聖人們,他們都超越了死的境界。若你也能領悟到這一點,即使你出身為人,但也可稱為最接近神的人。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2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卷第4【傾奪藏心】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妙和藏心】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在紐約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擔任地球和空間中心主任,也是一個收看率很高的電視科學節目的主持人,寫了很多有關宇宙的書。泰森努力讓更多的人感到科學的樂趣。:“一個多元化的民主國家,需要人民對科學研究有發言權。這就需要人民懂科學”對泰森來說,宇宙離我們不遠。宇宙也是我們。他說,理解這種精神性的事實,讓人覺得幸福,充實: “尤其是當你意識到你的身體是原子構成的,而重原子,尤其是碳原子、氮原子、氧原子,一直到鐵原子,都是在星系的中心形成的,在行將滅亡的恆星發生爆炸的時候產生的,然後,爆炸的恆星把這種含有重原子的成分擴散到星雲那裡,星雲最後再形成恆星、行星、人類。人們想到這些,第一反應就是,'我們在這裡,星系在那裡'。這種想法不對。地球就在宇宙內。我們就在地球上。宇宙就在我們的身體裡。這種意識就只能說是精神性的了(註解:真如:基本粒子。阿賴耶識“能藏”等諸功能:DNA。) 華嚴三聖 改良阿賴耶識與人類基因優化 阿賴耶識與修行——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論》(華夏出版社,2010年) 作為心體的第八阿賴耶識,在《阿含經》中已見提到。如唐譯《本事經》卷三、卷六佛說“害阿賴耶”、“滅阿賴耶”;《增一阿含經﹒如來出現四德經》中佛說世間眾生愛、樂、欣、熹阿賴耶。此阿賴耶,釋為著落處、依處、窟宅、家、藏,指被末那識執為內在自我的深層心識或心體。到部派佛學,對深層心識的探討,成為重大理論問題之一,建立了“細意識”、“有分心”、“根本識”、“一味蘊”、“窮生死蘊”、“果報識”、“實法我”、“勝義補特伽羅”、“異熟果識”、“根本蘊”、“非即蘊非離蘊補特伽羅”等深層心識,以解釋僅用六識說難以說清的輪迴主體和隨眠(潛在的煩惱)等問題,實際上都是阿賴耶識的“密意說”。但其說法較顯粗糙,與諸法無我之佛法核心義較難調和,不足以圓滿解釋心識及輪迴現象,互相之間也爭議不決。後來大乘唯識學依據《解深密經》、《阿毘達磨大乘經》、《楞伽經》、《密嚴經》等,用第八阿賴耶識來代替部派佛學所立細意識、有分心等,對此識作了精緻的論述,建立了以阿賴耶識為本的阿賴耶識緣起論。 阿賴耶(梵ālaya),亦譯阿梨耶、阿黎耶、阿羅耶、阿剌耶等,梵語原意為倉庫、儲藏、窟宅、執著,真諦意譯阿梨耶識為“無沒識”,玄奘意譯為“藏識”,今有譯為“倉庫意識”者。從不同的角度著眼,阿賴耶識有“第八識”、“本識”(一譯“根本識”、“普基識”)、“宅識”、“一切種子識”、“異熟識”、“阿陀那識”(梵ādāna)、“初剎那識”(“初一念識”)、“不可覺知堅住器識”、“義識”、“心”(質多)、“心體”、“識主”、“心王”、“丈夫識”等異名。藏傳寧瑪派、覺朗派佛學說“阿賴耶識”為第八識,而“阿賴耶”則為依如來藏心所起的根本無明。 阿賴耶識被看作生死、涅槃共同的“所依界”(終極因),用以解釋心識結構,建構宇宙模式,說明修行解脫的原理。阿賴耶識不僅關係佛學理論建構,
而且攸關修行,可以用來解釋和解決修行過程中的各種身心問題,特別與參禪開悟關係密切。修學禪宗、唯識、密教、淨土,皆應對阿賴耶識有明確的認識。阿賴耶識更能運用於心理治療尤其是信仰者、修行者的心理治療。
阿賴耶識的攝藏功能
阿賴耶識的主要功能,《攝大乘論》卷一概括為“攝藏”二字。攝,為統攝、包括義,謂此識不僅統攝所儲藏的一切種子,而且統攝前七識,統攝心之全體,甚至統攝三界六趣的各種眾生,統攝整個世界,為一切現像生起的所依,故得獨稱為心,謂之“所知依”,即一切認識對象之最終所依,並以此識為《阿毘達摩大乘經》偈所言出生生死及涅槃一切法的“無始時來界”,亦即“所依界”(梵語asraya dhatu,今譯基界、體性基、本始基)。阿賴耶識的“攝”,略有三義:
1、阿賴耶識統攝前七識,前七識都可看作阿賴耶識的功能,為其“相識”(變現境相的功能)和“見識”(能認知的功能),阿賴耶識則為其“義識”(認識的實體)。《楞伽經》卷一偈將藏識比喻為大海: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其餘一切心識活動,都是這藏識大海上因境界風吹而起的波浪,為大海表面的動相。《大乘入楞伽經》卷七偈謂“意從賴耶生,識依末那起,賴耶起諸心,如海起波浪”——末那識從阿賴耶識生,前六識依末那識起,前七轉識都可以說是阿賴耶識所生。《密嚴經》卷上偈謂“若離阿賴耶,即無有餘識”,並比喻說:
譬如海波浪,與海雖不異,
海靜波去來,亦不可言一。
說阿賴耶識與前七識為非一非異的關係,“藏識為因,生於諸識”,藏識為前七識的依因,前七識有如車輪圍繞車軸一樣圍著阿賴耶轉,亦如眾星捧月。
《瑜伽師地論》卷六三分諸識為本識與轉識二類,本識指阿賴耶識,轉識指前七識,轉,有轉變、生起、運作、生滅之義。該論謂“阿賴耶識是所依,轉識是能依”,被阿賴耶識所攝的前七轉識及其它心理活動(心所),“譬如水浪依止瀑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鏡”。同論卷五一、《顯揚聖教論》卷十七說阿賴耶識作前七轉識生起的二種因緣:一、為其種子生因,前七識皆以阿賴耶所藏種子為其生起的因。二、為其所依止因,由阿賴耶執受眼等五色根,眼等五識依之而生;又由阿賴耶識得有意根末那,由末那為依止,生起意識。
2、阿賴耶識還統攝眾生的身體(根身)及其所依止的世界(器世界)。是此識的執受作用,令一切有色根(生理性的器官)“無有失壞,盡壽隨轉”,還於死後轉世之時,執取所受生者為自體而投生,“執受自體”,故又名阿陀那識。《密嚴經》卷上說:
阿賴耶識與壽、命、暖觸和合而住,意住於此,識复住意。
又說阿賴耶識“攝持諸種子,遍持壽暖識”,阿賴耶識與命根和體溫結合在一起,起著維持生命、體溫的作用,眾生全身從頭到足,“頓生及漸次,無非阿賴耶”。阿賴耶識入胎即有眾生之降生,阿賴耶識最後離身則為死亡,《八識規矩頌》因稱此識“去後來先作主公”。阿賴耶隨眾生生死流轉,可謂貫穿過去、現在、未來的輪迴主體,“藏識持於世,猶如線貫珠”。阿賴耶識還為“能持世間因”,世界是此識相分的一部分,依此識而顯現、而維持,偈云:
依止賴耶識,一切諸種子,
心如境界現,是說為世間。
阿賴耶隨緣現境,就像隨緣顯現眾色的摩尼寶珠。六識所見外境,皆為阿賴耶所變現。
3、阿賴耶識還統攝一切眾生,為眾生相互之間發生關係的所依。《顯揚聖教論》卷十七說阿賴耶識“亦是一切有情互相生起根本,一切有情互為增上緣故”,如同千燈共照,光光交徹。
藏,被視為阿賴耶識主要的、代表性的功能,此識因而多時被稱為藏識,意謂此識是一個具有巨大儲藏功能的心識大倉庫。阿賴耶識所儲藏者有二:
1、一切心識活動及其結果。一切心理活動、行為語言等,皆形成種子,作為活動的結果,藏於此識中,又作為能再生起心理活動及其業報之因,被此識所藏。《入楞伽經》卷九說“心名採集業,意名廣採集”,謂藏識做著採集儲藏業種子的工作,第七識的我執增長這種採集作用。《密嚴經》卷上說,阿賴耶識隨七識的運作及身口意的造業:
從此生習氣,新新自增長,復增長余識,餘識亦復然。
長劫的積累,致使眾生阿賴耶中“習氣如山積”,習氣,即種子。《瑜伽師地論》卷六三說,前七轉識的熏習,能長養、增長阿賴耶種子,如同植物在地裡落下種子,使來年的植物更多更繁茂。《顯揚聖教論》卷十七謂轉識作阿賴耶識的二種因:一於現法中長養七轉識的種子,當轉識生起時,與之同生同滅的種子熏習阿賴耶識,使後來的轉識“轉復增上,轉復熾然,轉復明了而得生起”。二於後法中為阿賴耶識得生攝植彼種子,謂七轉識的熏習,能給阿賴耶識中不斷增添內容,引攝未來的阿賴耶識。
2、諸眾生攝藏此識以為自我。《入楞伽經》卷二說,意識分別自身、外境而起自我執著,產生我、我所執習氣,儲藏於第八識中,被末那識恆審思量,使眾生無意識地執自我及所知見的境界為實有。
《成唯識論》卷二解釋阿賴耶名藏識之“藏”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依次為因、果、自相三相。能藏,謂此識本具儲藏功能,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喪失,這是此識的主要功能,故名“一切種識”,此即因相。所藏,謂此識的儲藏作用,能令眾生輪轉生死,承受來世果報,是眾生生命相續不斷之本,故稱“異熟識”,這是此識主要產生的果,即果相。執藏,謂此識具“藏”的功能,被末那識執為內自我,與雜染相互為緣,能攝持因果,這是此識的主要性質,即自相。
從今電腦及人工智能看,阿賴耶識的“藏”,除儲藏種子之外,還應有處理所藏種子的作用,猶如電腦之處理所儲存信息。阿賴耶識處理所藏信息的工作,應該說是嚴格遵循法界本具的因果法則,不講情面,不受意識主宰。我人的身體、長相、生存環境等,都是阿賴耶識處理所藏而造成,在一定意義或一定程度上,阿賴耶識甚至可以說是命運的製造者。
阿賴耶識的行相、所了境及相應心所
行相(梵ākāra),指活動狀況、特性、性質。經論中對阿賴耶識的行相多有描述,其特點大略有五:
1、隱微難知。隱藏於內心深處,微細難知,《解深密經》卷一偈比喻說: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
謂此識是一種執持處理一切心識種子、恆常活動不息的深層意識之流,其勢如同波濤洶湧、晝夜奔騰不息的地下暗河。《楞伽經》卷一說,微細的藏識之究竟,唯是佛及“見道”以上的菩薩依其智慧眼所知見,非外道凡夫及聲聞緣覺所能覺了。《顯揚聖教論》卷十七說阿賴耶識“緣境微細,世聰慧者難了知故”。《佛性論》卷三謂阿梨耶“依隱為義”——是隱微難知的所依。
2、非有非無、非常非一,生滅相續,作用宛然。《大乘入楞伽經》卷六偈云:
我說如虛空,非有亦非無,
藏識亦如是,有無皆遠離。
說此識如同虛空,既非是有,也非是無。非有,謂沒有可以見聞覺知的物質性形象,非無,謂其作用顯然是有。如《密嚴經》卷上說,阿賴耶識“住於身”,彌綸周遍於內外諸世間,遍於一切,“運動於一切”,就像陶工做瓶子等用的輪,如油遍在胡麻,如鹽中有鹹味,如無常性遍於諸色,如沉香、麝香等散發香味,如日月舒光,如車之輪,雖起著重要的推動、創造等作用,而不可尋求、不可分別。《顯揚聖教論》卷十七說阿賴耶識“於所緣境念念生滅,當知剎那相續流轉,非常非一”,不是一個凝然不動的實體,而是一生滅相續的心識之流。用現代物理學的觀念說,阿賴耶識可能是場態,或曰以身體或身中心臟為中心的“無意識場”。
3、貫通三世,一味恆轉。《顯揚聖教論》卷十七謂阿賴耶識“緣境無廢,時無變易,從初執受剎那乃至命終,一味了別而流轉故”。阿賴耶識了別的工作從人初生到命終,念念不斷,沒有一念停息,其儲藏的內容雖然有異,而攝藏的運作從生到死沒有差別,不斷進行著接收、處理種子等工作,是動態的、連續不斷的活動進程。此識與前七轉識,善、不善、無記心所法及苦、樂、不苦不樂受三受“一時俱轉”(同時運作),為七轉識提供種子生因和依止因。阿賴耶識的運作不僅貫徹人的一生,還貫徹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貫徹全部輪迴過程,沒有暫時間斷,即使在完全沒有前七識活動的熟睡、悶絕、被麻醉、處胎、入無想定及滅盡定等無心位,也有阿賴耶在現行,起著維持生理活動的作用,此識離身,即告死亡。《楞嚴經》卷一所謂起管理“爪生髮長,筋轉脈搖”之生理活動作用者,即是阿賴耶識。
4、性屬無覆無記。無覆,謂其不障覆佛道,性屬無為;無記,謂其非善非惡,屬中性。阿賴耶雖然與前七識及其善、不善等心所共同運作,而不與彼同一所緣,故不應說與七轉識等相應而成為善或不善性,亦不與七轉識相違。猶如眼識與眼,雖然同時運作,非不相應,但不能說眼就是眼識,眼識就是眼。阿賴耶識是一無情的、公正的心靈電腦,是中性的。
5、是多非一。阿賴耶識是一是多?是每一眾生各自有一阿賴耶識?還是大家共同有一阿賴耶識?《成唯識論》卷一明確回答:
然諸有情各有本識,一類相續,任持種子,與一切法更互為因。
也可以說阿賴耶識亦一亦多,多,謂每個眾生各自有其阿賴耶識,因為各自阿賴耶識所儲藏的內容千差萬別,故每一阿賴耶識非一;一,謂眾生各自的無數阿賴耶識雖然內容不同,而具有共同的功能和性質,而且互相共為增上緣,互不相離,有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繫。
阿賴耶所了別、所緣的境,據《瑜伽師地論》卷五一、《顯揚聖教論》卷十七,有內、外二者:於內了別所執受的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習氣(種子),及五色根(眼等五官)、根所依處(意根),於外了別無分別、於一切時無有間斷的器世間相(世界),猶如燈焰生時,內執膏炷,外發光明。
據《顯揚聖教論》卷十七等說,阿賴耶識與觸、作意、受、想、思五遍行心所“恆共相應”。然與其相應的五遍行心所:
亦異熟攝,最極微細,世聰慧者亦難了故。如是心法,亦常一類緣境而轉。
阿賴耶識之恆常觸、作意、受、想、思,是一種本來具有的自然功能,一種無意識地、機械的儲藏、處理信息的工作,與表層意識明顯可見的觸等心所不同,非意識所能知覺。觸、作意,謂其常處於接收信息的警覺狀態,如常打開的電腦;受,謂接受信息剌激而起反應,其受只為不苦不樂的“舍”受;想,謂對所接收儲藏信息相狀的識別,如電腦之識別信息;思,謂對信息的處理,有如電腦運算處理信息。
阿賴耶識的了別作用,屬因明學三量中的“現量”,而且是一種頓了別頓處理的現量,其運算速度極快,大大快於電腦。《楞伽經》卷二:
譬如藏識,頓分別知自心現,及身安立受用境界。
總之,唯識學所說阿賴耶識,是在心理世界和物質世界深層“恆轉如暴流”的一隱性的功能洪流,它默默地、永不停息地進行儲藏和處理有關眾生身心及其所依止的世界之一切信息的工作,對於眾生、世界何以如此及眾生生命的維持、世界的樣相,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其工作忙碌認真,公正無私,完全遵循自然規律辦事,從不失職出錯。太虛《真現實論》稱阿賴耶識為“無始無終、流行變化、潛現相續之生命流”。
關於由阿賴耶識生起眾生、世界一事,《楞伽經》卷四有偈比喻說:
心如工伎兒,意如和伎者,
五識為伴侶,妄想觀伎眾。
整個心理進程猶如演戲,心(阿賴耶識)、意(末那)、前五識為合作演出者,第六意識的分別思維為觀眾。這與近代西方流行過的一種意識好像舞台、各種心理活動就像演員,既可出現於前台,又可退回無意識之幕後的比喻,甚為相近。
有人稱阿賴耶識為“宇宙性的電腦作用”,其儲存、處理信息的功能與電腦確實相近。反過來也可以說,電腦處理信息的功能,以宇宙性的阿賴耶識為終極依據。現在看來,佛學所言阿賴耶識,非心非物而即心即物,是一種起儲藏、處理一切心理、生理、物理信息的電腦意識作用,是宇宙萬有何以如此的最重要因素,古人多將這一因素歸於天和神,今人多只見物質、大腦而忽略這一起最重要作用者。佛學將這種作用歸於每一眾生心,並通過修行去證知其性相,值得珍視。從其作用講,阿賴耶識藏攝信息的功能,亦應為一切物質起碼是所有生物皆悉具有,現代科學發現,植物與動物(佛經所謂非情與有情)之間並無明顯的界線,植物乃至有些金屬,也有儲藏信息、執受自體的能力。太虛《阿陀那識論》將一物與他物、此一微塵與彼一微塵之互不相礙,及章太炎所說礦物植物有身識,也看作由阿賴耶識執持。
阿賴耶識為染淨之本
為一切所依的阿賴耶識,是眾生心受污染而起惑造業之根本,也是得以依法修行淨化心識、獲得解脫自在的根本。《密嚴經》卷上雲:
阿賴耶識恆與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是依。
阿賴耶識是眾生雜染之本。雜染(梵samklesa),與“清淨”相對,為一切有污染、有生滅的“有漏法”的總稱。《瑜伽師地論》卷五一說:
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所以者何?由此識是有情世間生起根本,能生諸根、根所依處及轉識等;亦是器世間生起根本,由能生起器世間故;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為增上緣故。
謂阿賴耶識是眾生被煩惱等有漏法污染的根本,因為它能生起眾生的身體、感知器官和前七識,為諸眾生所以出生、生存的根本;又是生起眾生所依止的日月星球、山河大地等物質世界(器世間)的根本,還是眾生相互之間能發生種種關係的根本。有阿賴耶識為因,才得以有眾生的身心和所依止的世界,眾生被無始以來的無明所蒙蔽,不知阿賴耶識變現根身器界的真相,在染污末那的驅使下,以自我為中心而生起有漏的善噁心,造有漏的善惡業,經阿賴耶識的藏攝作用,自造成三界六道的生命型態和感知方式,嘗受種種苦果。《佛性論》卷三謂阿梨耶者“是生死本”,能生諸見、煩惱、業、果報四種“末”。
阿賴耶識也是一切清淨法——清淨心、菩提、佛果的根本。《密嚴經》卷上比喻說,就像以火燒木,此火更燒餘木,通過長期修行,展轉焚盡煩惱之薪,則輪迴永息;眾生以阿賴耶識所攝藏的有為無漏種子為因,發心修行,探求淨化自心、解脫諸苦之道,以如實知見的智慧造清淨的無漏業,由阿賴耶識藏攝,增長無漏種子,直到心識完全清淨,轉識成智,成就佛果。《顯揚聖教論》卷十六說唯有依“心”才能“入現觀”(見道,證真如),只有依止心,才可以斷滅粗細煩惱,為什麼?
心無常故,為智生因。有所緣故,有智俱時,同取境界,待眾緣故,智不常有。又,心是粗重之所依故,性離我故。
此所謂心,當指阿賴耶識,它雖然生滅無常,而為產生正智之因(指所藏智慧種子),正智,當指第六識的聞思正見及所轉妙觀察智,非常有,必與阿賴耶識同起,又在阿賴耶識中落下正智種子。又,阿賴耶識所藏有漏種子雖然是生起煩惱之因,但阿賴耶識自身從來無我,沒有主觀意識,故為證得無我之根本。
阿賴耶識的真妄
阿賴耶識是真心抑是妄心,是有關修行尤其是禪宗明心見性的一個重大問題,因為所依佛經中的說法及修行者各自體驗及對阿賴耶識內容的界定不同,這一問題直到今天尚有爭議。大體而言,有認阿賴耶識為妄心、真心及真妄和合心三種見解:
1、認為阿賴耶識屬雜染的妄心。
此有《阿含》、《解深密》等經中的佛言為依據。《阿含經》中以阿賴耶識為應“斷”、“害”、“滅”的生死之本,《本事經》卷三、卷七謂“滅阿賴耶”,“害阿賴耶,斷諸徑路,證真空性”,阿賴耶意為“窟宅”,乃眾生錯認的永恆家園,佛陀成佛之初所說偈,有“永離窟宅”義。《解深密經》謂阿陀那識恆轉如暴流,念念生滅無常,屬有為法,當然不是真常無為的真心而是生滅無常的妄心了。《瑜伽師地》、《顯揚聖教》、《攝大乘》等論,皆說阿賴耶識為雜染。《顯揚聖教論》卷十七將阿賴耶識與“轉依”(佛的清淨心,即阿摩羅識、自性清淨心)相對比,說阿賴耶識無常、粗重煩惱所隨、為煩惱產生之因,故是雜染。《攝大乘論》譬喻阿賴耶如幻、陽焰、夢、翳。護法系唯識學發揮無著思想,主張阿賴耶識性屬雜染,經正觀真如,證得唯識實性,才能逐步轉為清淨,名曰“轉依”。這在經中頗多依據,如《華嚴經》卷六三雲:
諸佛菩薩自證悟時,轉阿賴耶,得本覺智。
然這只是就阿賴耶識的所藏攝的內容而言。就功能說,護法系認為阿賴耶識唯現量故,只儲存我法二執及煩惱的種子而自身無我法二執。天台宗智顗《金光明經玄義》卷上稱阿梨耶識“猶有隨眠煩惱,與無明合”,是潛在的煩惱與無明隱藏之處,性屬雜染,是菩薩修道所斷,故名菩薩識。密教《大日經•住心品》以阿賴耶識為“無始生死愚童凡夫”所誤執為實常自我的“我”相之一,意味阿賴耶識是雜染的。
藏傳密典中,亦多以阿賴耶識為雜染,如《覺現自現續》有云:
阿賴耶識執分別,種種迷識所染污,阿賴耶識無明法。
說阿賴耶識為凡夫染污的無明心,又稱“昏昧迷茫識”。麥彭仁波且《大圓滿直指心性》謂阿賴耶識不知真實,迷昧不明,非明覺不昧、能自見真實本面的“法身”。迦舉派《那若六法實修明炬》引《再啟幻化匙》比喻說:如泥土與水,皆不名濁,而水土和合則名濁水,普遍存在的法身如水,不名阿賴耶識,混合泥土的濁水方名阿賴耶識。
世親《唯識三十論》說阿賴耶識有三位:在凡夫及阿羅漢、八地菩薩以下的“有學位”,性屬雜染,名阿賴耶識。在阿羅漢、辟支佛,及八地菩薩以上、佛地以下,斷舍雜染的阿賴耶識之名,其時的第八識只名異熟識,以能攝持異熟果(宿世的果報身)為特性。到佛位,第八識轉為清淨,名阿摩羅識(無垢識)。
2、認為阿賴耶識為真心。
也有經言佛語為證,如《入楞伽經》卷七雲:
阿黎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淨。
說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眾生身中所潛藏的佛果功德,喻如胎中之王子、礦中之金、瓶中之燈。此識本性清淨,非無常,本來無我,可謂真心。宋譯《楞伽經》卷二說如來藏、識藏(阿賴耶識)“自性清淨,客塵所覆故,猶見不淨”。《大乘入楞伽經》卷六偈甚至說阿賴耶識“離於能所取,我說是真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卷十說“賴耶性清淨,妄識所熏習”,當修行成佛證得圓鏡智時,如日出雲翳,其本有清淨性完全顯現。《大乘密嚴經》卷下云:
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淨,出過於世,同於涅槃。譬如明月現眾國土,世間之人見有虧盈,而月體性未嘗增減。藏識亦爾,普現一切眾生界中,性常圓潔,不增不減。
又說阿賴耶“體淨而無垢”、“堅固不動”,為“根本心”,不被習氣污染,猶如水中月及蓮花,雖不離水,而不為水所著,即是如來藏、密嚴佛土、大涅槃。該經卷下偈還比喻如來清淨藏與眾生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該經還說,阿賴耶識雖然與能熏習的心、境及其所儲藏的一切染淨種子恆常同時俱在,而“性恆明潔”,就像波濤雖然洶湧不息,大海則湛然常住,從不失其水的濕性。通過修行照破煩惱妄心,本來清淨的心性便會全體顯現。《金光明經》也有第八根本識即是真心之說,世親《十地經論》據之說阿梨耶識為第一義心、自性清淨心。地論師南道派勒那摩提、慧光、慧遠等,依據此說,認為阿梨耶乃淨識、如來藏、真如,即《楞伽經》所說三類識中的“真識”(汗栗馱),而以“妄識”為阿陀那識,以“事識”為前六識。慧遠《大乘義章》卷三謂阿梨耶識正翻“無沒”,雖在生死,不失沒故。又有藏識(如來之藏為此識故)、“聖識”、“第一義識”、“淨識”(無垢識、為自性淨心)“真識”、“真如識” 、“宅識”、“本識”(與虛妄心為根本故)八種別名。引證經論,證明阿梨耶識乃真心:
前六及七,同名妄識,第八名真。妄中前六,迷於因緣虛假之法,妄取定性,故名為妄。第七妄識,心外無法,妄取有相,故名為妄。第八真識,體如一味,妙出情妄,故說為真。又復隨緣種種故異變,體無失壞,故名為真。
又說第八真識有體、用二義。其體即是法界恒沙佛同一體性,互相集成,一備一切,一切皆空、無性故,說為如如。其用,則恒沙佛法集成心事,在染與惑妄想應,緣集成生死;在淨息染,契窮自體,便成法界差別行德,就此淨用,說為正智。
天台宗慧思大師《隨自意三昧》也認為阿賴耶即佛性、如來藏、自性清淨藏,覺了諸法時名自性清淨心,乃初心菩薩所用:
藏識者,名第八識,從生死際乃至佛道,凡聖愚智未曾變易,湛若虛空,亦無垢淨、生死、涅槃,無一無二,雖假名亦不可得,五根不能見。
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一說“八識別無自體,但是真心”,名乾利陀耶。唐譯密教經典《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屬金剛界經)雲:
藏識本非染,清淨無瑕穢,
長時積福智,喻若淨月輪。
屬無上瑜伽部的《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即《喜金剛本續》)卷三雲:
唯一體性最上莊嚴,為阿賴耶,諸佛寶藏。
都說阿賴耶識乃真心。藏傳佛教界也有依據某些密續,說阿賴耶識乃本性清淨的心體,被無明煩惱所覆蔽而現為雜染者。如《密集》雲:“阿賴耶識在最初,無有做作和染污”,空而周遍,唯因無明風動、尋思造作而被污染,此則意味阿賴耶識本性清淨或原本清淨,而眾生現實的阿賴耶識是雜染的。
3、認為阿賴耶識乃真妄和合。
此乃南北朝地論師北道派及攝論師的觀點。地論師北道派創始人菩提流支所譯《楞伽經疏》說阿賴耶識有真、妄二義,真妄不曾相離,真心被妄心熏習而現為一切妄染法。《大乘義章》卷三說,地論師北道派分第八識為真、妄兩種,真識名阿摩羅,妄識名阿黎耶。“佛性真心與無明地合為本識,名阿梨耶”。八識的生起,是依真識(阿梨耶)起妄識(阿陀那),依妄識起六事識(前六識),依意識起前五識。阿黎耶義譯為“無滅”者,謂其“雖在生死,不失滅故”,其別名有“聖識”、“第一義識”、“淨(無垢)識”、“真識”、“真如識”、“本識”等,意謂此識中含藏無量佛法,自性真實不妄、清淨不染,既是產生佛法的根本,又是產生世間一切虛妄現象的根本。真心與妄心相互依持,真心有體有用:本淨真心為體,隨緣隱顯為用,用必依體,如波依水起。在漢傳佛教界影響極大的《大乘起信論》分一心為真如、生滅二門,謂依如來藏(心真如)而有生滅心: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黎耶識。
此識“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為攝持、生起世間、出世間一切的根本,這種功能出於其所具的覺和不覺二義。覺,謂此識之體即是絕對平等、無差別的“法界一相”或真如,亦即諸佛共證的法身,本來具有如實覺知宇宙真實體性的覺性,名為“本覺”。這種本覺使眾生能夠反思自身的存在,發心修善學佛,從“始覺”、“相似覺”、“隨分覺”漸達“究竟覺”而成佛。不覺,謂由不能如實覺知真如之絕對唯一(“法界一相”),“不覺心起,而有其念”,成為無始無明,由此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念相續的“業識”(心動)、“轉識”(能見相)、“現識”(能現色聲等境界)、“智識”(能分別染淨)、“相續識”(相續不斷),這五種識統稱為“意”。由這妄染的意的活動,“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復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忽然而念,未來之事,不覺妄慮”。總之,阿賴耶識儘管具有本覺,卻因不覺而成為眾生妄染的心識之本,具有處理和成熟善惡業報、令人不自覺地思慮過去未來的作用。其觀點接近地論師北道派,故古今皆有人認為乃地論師所造。
攝論師依印度安慧之說,也以阿黎耶為真妄、染淨之和合。吉藏《中觀論疏》卷七謂攝論師說第八識有真妄二義:有解性義是真,有果報識是妄用。圓測《解深密經疏》卷三說真諦依《決定藏論》立三種阿賴耶識:一、解性梨耶,謂能悟解佛性,為成佛之因;二果報梨耶,以眾生認識中的一切現象為所緣的對象,指能執持根身、緣起器界,作一切能認識的心識和所認識的世界之本;三染污梨耶,緣真如境起四種錯誤的理解,為微細法執(執著本非實有者為實有)或無明之本。喻如藏有金的土,既有染污性的、很賤的土,又含藏有清淨性的、貴重的金。眾生的阿賴耶識只現染污性,如只見土而不見金;佛的阿賴耶識只現清淨性,如土已煉成金。
藏傳寧瑪派有阿賴耶識分三種之說:一無始所依之阿賴耶,即真性、如來藏;二無記性阿賴耶,指能攝藏者,略同異熟識;三雜染的阿賴耶識。
藏傳覺囊派《了義海論》等則認為,阿賴耶識乃世俗諸法之根,依他起性所依,然非最終極者,其根(即最終極者)為勝義有、如來藏,因忽爾障垢生染,現為雜染習氣所依託的阿賴耶識,屬煩惱根、有為法,若轉識成智,則恢復無為法本面。又說阿賴耶識有識、智之分,為染淨之根、根之根,實即一如來藏分位所立假名,並沒有從有為轉無為的問題。其看法接近《起信論》。
迦舉派《那若六法實修明炬》雖說阿賴耶識為雜染而非法身,猶如混水不是清水,而又說“無垢心的本質就是阿賴耶識的淨分”,是則認為阿賴耶識是染淨和合的。
關於阿賴耶識真妄之三說,以第一、第三說為妥當。第一說是從心識結構論、事相的角度,就眾生心之現實,判眾生的阿賴耶識為雜染,這種說法的難點是如何解釋無明煩惱妄心的根源,回答只能說本來就有,然從本體論看,本來就有者應該是真常、清淨的,唯識學的處理是以本來真常者為真如理,以不如實知真如理為無明煩惱之本。
第二以阿賴耶純為清淨之說,從佛果角度觀察如來藏,較難處理眾生現實雜染的問題。經中說阿賴耶識為真心或如來藏、真如,是從體性論的角度著眼,就此而言,不僅可以說阿賴耶識是真如、本性清淨,也可以說一切心包括煩惱亦皆是真如,亦皆 本性清淨,《般若》等經中即常作此說;但在事相上論,眾生現實的阿賴耶識顯然是雜染,只能說它潛在有清淨性,如金礦與金、金與金指環之喻,礦中雖然潛藏有金,指環雖然是金所製成,但需經提煉、製造,不能說現前的金礦就是純金、純金塊就是金指環。說阿賴耶識體性清淨是對的,但若說它相亦清淨,則顯然不合理。魏譯《入楞伽經》卷七雲:
如來藏識不在阿梨耶識中,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如來藏識不生不滅。
明言清淨的如來藏識或真心,非阿賴耶識。宋譯《楞伽經》卷四雲:
菩薩摩訶薩欲求勝進者,當淨如來藏及識藏名。
以如來藏和識藏(藏識)為二。同經卷一以“真識”或“自真相識”為三種識之首,按後文之義並對照另外兩個譯本,雖然應指藏識的真相、真性,而一般從相用上講的雜染或染淨和合的阿賴耶,不大能稱得起真識。經言:
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識實不滅。
謂七轉識及第八藏識與真相識(即真識)非一非異,若異,則雜染生滅的藏識不能作為七轉識的依因,依因必不生不滅故;若不異,則聖者滅七轉識,其藏識亦應隨之而滅,就完全沒有心識了,實則其“自真相識”或真心不滅。《大乘入楞伽經》卷六說阿賴耶識為真如後,又說“轉依離人、法,是則為真如”,意謂雜染的阿賴耶識淨化之後才是真如。將未經淨化的阿賴耶識誤認為即是真如,在修行上可能會出生誤導。隨地論學派的絕傳,漢傳佛學界自唐代以來,談第八識,一般皆不取即是真心說,而取第一妄識說或第三真妄和合說。
第三阿賴耶識真妄合和說,從本體論角度統和前二說,統一性與相、真與妄,提供了為何生起無明煩惱的解釋,在理論上較為圓融。若依此說,則生滅的、雜染的阿賴耶識,乃眾生身中現實具有,說雜染,乃從其相用而言。從體性講,則其性本淨本覺,即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心真如,而這清淨體性,或《楞伽經》所言與藏識、轉識非一非異、實常不滅的真識或真相、自真相識,也可以立為第九識、阿摩羅識。《入楞伽經》卷九謂“心意識八種,俗故相有別”——從世俗的認識慣例來說,心識有八種;又說“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 。《密嚴經》卷中也說:
心有八種,或複有九。與無明俱,為世間因。世間悉是心、心法現,是心、心法及以諸根,生滅流轉,為無明等之所變異,其根本心,堅固不動。
如果立第九識,那只能是“真識”或堅固不動的“根本心”了。此根本心,可溯源於《阿含經》所言“解脫心”、“涅槃識”、“涅槃界”,亦即《菩薩本業瓔珞經》卷二所說無所猗、獨無侶、無所在、不變易、無生滅的“涅槃心”、“無染污識”、“無為識”、“住識”。
阿賴耶識之必有
據《楞伽經》、《顯揚聖教論》等說,阿賴耶識隱密微細,乃佛教聖者由“法眼”所見,非未見道得法眼的凡夫、外道甚至小乘聖者所能觀察,如何能使未得法眼的眾生相信確實有阿賴耶識?《瑜伽師地論》卷五一、《顯揚聖教論》卷十七、《攝大乘論》卷一皆列舉八條理由,論證阿賴耶識“決定是有”。《成唯識論》卷三據之列舉10條理由,論證阿賴耶識離前七識別有其自體,然皆係引據佛經特別是諸宗共認為佛說的《阿含經》。從分析心理現像以探究阿賴耶識的角度看,諸論中論證阿賴耶識必有的理由中,最重要者略有四點:
1、就攝藏種子的功能知應有阿賴耶識。眼等前六識,皆分工明確,即生即滅,有時中斷,無攝藏種子的能力,第七識唯緣內自我而無攝藏作用。若沒有一個貫徹全部心理過程、攝藏信息的心識功能,則心理活動中那種可以觀察、分析到的非自主性及心的染、淨,各人心理素質生性的差別,便難以解釋。煩惱,尤其是與生俱來、被認為是人性本具的煩惱,必應有其因,方可遇緣而生,生已即滅,不會常駐不去。若沒有阿賴耶識儲藏雜染種子,煩惱從何生起?若沒有阿賴耶識儲藏煩惱種子,當一念煩惱自滅後,應永 不再生煩惱,而其實不然。人多被情不受理控制所惱,有意斷除煩惱的佛教徒,更常有欲斷而不斷,“斬不斷,理還亂”的體驗。反之,若沒有阿賴耶識儲藏善心、清淨心種子,善心、清淨心從何生起?若無阿賴耶識儲藏清淨種子,修行者偶起一念煩惱、噁心時,便不可能再生起善心、清淨心,其實亦不然。有了阿賴耶識,心如何生起雜染煩惱,由誰受輪迴、業報,及心如何由修行而臻清淨、誰受善報、誰入涅槃,各人的心理素質、命運為什么生來便千差萬別等理論難題,都可以圓滿解答。
2、由執受作用知應有阿賴耶識。眾生所禀受的物質身體,是被某種具精神性的、有生存意志的作用執受為載體、自體而維持其生命活動的活物,這個執受色身者究竟是誰?物質身體乃既定的異熟果,非身體自己所決定;眼等六根所生的六識,只能各了自境而無執受身體之能,只執內自我末那識亦無執受色身的功用。執受色身令之成活物者,唯有第八阿賴耶識。
又,懷胎未生之時,尚無前六識生起,必應有一種心識作用執受受精卵令之成長為嬰兒,此與受精卵展轉相依的心識,只能說是阿賴耶識。經中說:
壽、暖、識三,更互依持,得相續住。
意謂壽命、體溫(生命熱能)、心識三大件互相依存結合為一體,使眾生的生存得以延續,三者任缺一種,即告死亡。三者中的識,指的是哪個識?
又,在熟睡、悶絕、入無想定、滅盡定時,及今“植物人”、被麻醉失去知覺者,前六識皆中斷活動,而壽命、體溫並不失去,生理活動仍在維持,非同冰冷殭屍。此時與壽命、體溫結合維持生命的心識,只有阿賴耶識。佛經中說眾生生命的維持需要四種食物,第四種“識食”,指一種能執受生命、不斷產生生的意志,擔當此任者,只有阿賴耶識。
又,佛經中說:入了(受想)滅盡定的佛教聖者,前七識的一切活動完全停息,而體溫尚有,身體並不死亡,生命活動還在維持,頭髮指甲還在生長,這是因為有心識未離其身,部派佛學稱這未離身的心識為“細心”, 《大毘婆沙論》卷一五二謂“滅盡定細心不滅”。這未離身、在運作的細心,既非已停息的前七識,那就只能是阿賴耶識了。正因為有第八識在身,故說入了滅盡定(定,是一種心理狀態)。這種入滅盡定者,在古代不乏實例,玄奘取經回國途中便曾親見。
3、從記憶功能知應有阿賴耶識。《楞嚴經》卷十雲:
何因汝等曾於昔年睹一奇物,經歷年歲,憶忘俱無,於後忽然复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
此念念受熏、難以自見的識陰,當指第八阿賴耶識。《成唯識論》卷一也說因有阿賴耶識故,得有憶識、誦習(學習)及記恩懷怨等事,以阿賴耶識的攝藏作用為記憶的根本。
4、從輪迴現象知應有阿賴耶識。佛教及印度教、道教等皆說眾生生死輪迴,受因果報應,眾生禀受的物質身體,顯然不能從今生帶到來生;前七識皆念念生滅,更不能持續到來世。輪迴及承受前生後世業報的主體,只能是阿賴耶識。《八識規矩頌》稱此識“去後來先作主公”,是投生時最先來、臨死時最後去的主人公。輪迴雖然尚非科學所能確證,然具有宿命通、記憶前世等現象,心靈學已調查到許多例,瀕死體驗及死而復生者體驗到死後心靈續存的案例更為多見,透露出輪迴秘機的不少信息。只要認真研究此類現象,大概都會認同阿賴耶識可以對它們作出最佳的解釋。
大乘佛教中,只有應成中觀派後學只立六識而不立第八識,此系代表人物月稱在其《入中論》中說:“由業非以自性滅,故無賴耶亦能生”,從緣起絕無自性的角度否定實有阿賴耶識,判阿賴耶是佛為不了絕無自性者的“不了義說”。從中觀學的立場看,阿賴耶識雖然也是絕無自性(這一點也是唯識學所承認的),但從世俗諦說,也沒有必要去否定它,建立一個阿賴耶識解釋業報、輪迴、我與無我等問題,無疑比不建立更好,也更符合現代心理學、腦科學等的發現。
經論中雖然說阿賴耶識唯是三乘見道者以上聖者所見,乃至唯大菩薩及佛果境界,非一切外道、聲聞緣覺境界,乃是就究竟阿賴耶識的體相用而言。其實,世間的禪定修習者及外道、心理學家,也未必決不能部分地知見阿賴耶識。《楞嚴經》卷九即說,入無色界識無邊處定者,“定中唯餘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此所謂“識無邊”,即唯見阿賴耶識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無量無邊。南傳佛學說修定者達近分定(相當於初禪未到地)時,有分心常常現起,此有分心,亦即阿賴耶識。印度教瑜伽行者所謂內心最深處的“妙樂我”,及五層心靈的第三層能儲藏覺知信息、作記憶儲藏所的“記憶性無意識心靈”、第五層心靈最內核的“真理性無意識心靈”,伊斯蘭教蘇菲派五層心靈的第五層秘密(sirr),大概都接近阿賴耶識的某些部分。魏晉南北朝道教所說人身中能左右人心理活動的“三魂”和維持人生理活動的“七魄”,更可以看作是阿賴耶識的一部分功能。
阿賴耶識常被現代研究者用精神分析學的概念,稱為“無意識”或“潛意識”。與佛教由修行得法眼直觀阿賴耶識不同,近現代心理學則通過分析人的心理和行為而窺探無意識的海下冰山。精神病、心理障礙、夢、“體語”、“腳語”、下意識的動作、表情和生理變化(如撒謊時的臉紅出汗等)、口誤、筆誤、無緣無故的心血來潮等窺探無意識,服飾、習慣、愛好、坐電梯的位置姿勢、握手的方式、常用物品、無緣無故浮現的念頭及哼出的歌曲等,都可被看作窺探人無意識秘密的窗口。算命先生也常根據人無意識的姿勢、動作來揣摩人的心思。弗洛伊德所謂前意識(preconscious“描述性無意識”)、潛意識(subconscious)、無意識(noncon-scious),榮格所謂個人無意識、集體無意識,皆可看作阿賴耶識內容的一部分。
當代心理學家大多承認無意識的存在,認為無意識是各種情感的中心點、創造的源頭,並利用無意識治療疾病。一般說人僅僅在5﹪左右的認知活動中有意識,其餘大多數決定、行動、情緒、行為都決定於無意識。從心跳、耳邊響起某種旋律、喜歡可口可樂、突然看見蛇膽戰心驚、看浪漫電影手出汗,到與配偶結婚、配偶的表情會激起自己的愛欲或怒氣、推購物車、駕車轉過街角、理解有歧義句子,到決定不傷害一窩小貓等,皆決定於“適應性無意識”。
近十幾年來腦科學、神經科學的實驗,證明導致諸如移動一根手指之類自願行為的大腦活動,幾乎在意識到需要移動它的半秒鐘之前就 開始了,說明“無意識”在意識之前進行籌劃,人像木偶一樣受無意識的操縱。利用大腦掃描技術對無意識的活動進行觀察,發現大腦處理信息的大部分過程是在意識層面下由無意識自動進行的,人的判斷可能受到已經存在於無意識中的潛在信息的影響,如昏迷中的病人仍然能在無意識中分辨熟人的照片,神經系統在被認為屬無意識的大腦皮質下區域產生恐懼、悲傷等情緒,大腦在未意識到的情況下識別文字。當代生理學認為由大腦垂體分泌的激素物質控制的生物鐘,歸根結底由人的無 意識控制,由起居習慣化而形成。人和動物經過多次強化刺激後形成的條件反射,也應以無意識的作用為依托。
當然,至今所發現的無意識,只當於阿賴耶識攝藏功能的一部分。欲圖完全通徹阿賴耶識的究竟,恐怕還得通過正觀真如開發能直窺阿賴耶識的“法眼”。按唯識學之說,只有到佛地,才能完全洞見阿賴耶識,並轉此識為“大圓鏡智”。
阿賴耶識在修行中的應用
阿賴耶識原為修行者在瑜伽中所發現,其最大的功用,是應用於佛教徒的修行實踐,其作用大略有三大方面:
1、用於觀心,如實知見自心。
通過觀心,如實知見自心,治理自心,淨化自心,乃諸乘諸宗修行的心要,《阿含經》所言四念處中的心念處,即以“觀心如心”為要。大乘性宗更注重觀心。如實觀察、把握自心,不但須明白自心現前的狀態(心相),明知其是雜染抑或清淨,所起心念是善是惡,情緒是正面抑或負面,還須知自心所起念的因因果果,明白種子與現行互熏互生的密切關係。
任何現行念頭的生起,必以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為因,我們的心理反應方式,是被內心深處的一種力量所決定,往往與理智和道德信條相悖,具有某種不自主性。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對生命和性的激情性吸引、墜入愛河、嫉妒、飢渴、對血的恐懼、害怕蛇和高處的怪物、在陌生人面前羞怯和猜疑、服從權威、崇拜英雄、統治順服者、疼痛和哭泣、歡笑、亂倫禁忌、嬰兒看見家庭成員時的微笑、分離焦慮、母愛等,儘管有文化因素參與,是被建構、固化於我們生命中的,基本上是預先編碼的,這編碼者是誰?碼編在哪裡?佛教唯識學以各自阿賴耶識倉庫中的種子來解釋這些現象,說一切現行者必以其種子為因方能生起。當然,種子只是可能生起現行的因,其成為現行,必須具足所需 諸緣,缺一不可。種子、現行、熏習三者展轉相生,因果同時,就像燈芯產生燈焰、燈焰又燃燒燈芯;又如同三捆蘆葦相互依靠才能直立。種、現互生,其實是同時同處發生,為“俱時因果”關係。
通過隨時觀察自心,明白每一念生起的因果,長期觀察,便能對自心有明確的自我認識,既知道自心的明顯運作狀態,知曉自己的心理活動模式、人格、性格、習氣等,又知曉自己阿賴耶識的庫存,知曉自己的潛力和潛在的煩惱,對自己的根器和修行的進退程度,有比較準確的把握。若發現心理障礙、心理疾病,可從阿賴耶識進行解析,弄清病因,進行對治。
2、識破阿賴耶識中種子的浮現,及時對治。
佛教徒修行過程中,因持戒、念佛、持咒、坐禪等,會逼使阿賴耶識中儲藏的煩惱種子浮現於意識層面,其表現是不自覺地、往往是無緣由地滋生種種妄念、煩惱,或稍起聯想、一觸外境即生煩惱,或妄念、雜念泉湧,難以遏止,如憨山《夢遊集》卷二《答鄭琨岩中丞》說參禪者功夫得力時:
外境不入,唯有心內煩惱無狀橫起,或慾念橫發,或心生煩悶,或起種種障礙,以致心疲力倦,無可奈何。
認為“此乃八識中含藏無量劫來習氣種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現出來”,強調“此處最要分曉,先要識得破,透的過,決不可被他籠罩,決不可隨他調弄,決不可當作實事”。若識不破,不能及時對治,則不僅干擾修定,甚而會導致心理變態及整體的心理失衡,表現為性慾亢進、脾氣變大、嗔怒異常、吝嗇小氣、嫉妒心強、堅執邪見、個人野心膨脹等,及強迫症等心理障礙,心理承受力太弱者則可能導致精神病,佛門謂之“魔事”。智者大師《小止觀》卷下將這種現象稱為“煩惱發相”,煩惱的膨脹還可能導致造作惡業。《摩訶止觀》卷八解釋說,修觀時因“觀察不已,擊動煩惱,貪嗔發作”,比喻為流水看似不急,若以木槳攪動,則漣漪飆起;如健壯之人,貌似無力,若遇觸逆,則勃然大怒,又如觸動睡獅,哮吼震地。當代超個人心理學也發現,靜修可能會導致巨大的潛意識能量活躍,可能會使精神病人或邊緣性人格障礙者受到打擊。“靈性救濟”(走火入魔的處理)乃當今西方心理學家的一項棘手任務。
《大乘要道密集•道果延暉集》從氣脈的角度解釋密乘禪定修習中煩惱妄念增盛的現象:由於觀想心間咒字等,身中之氣集中於心臟部位(阿賴耶識所在處),令人“無由自生種種煩惱”,修習至此,稱“自生煩惱定”。繼而,因氣進入並充滿左右二脈,精血增盛,提供了滋生妄念煩惱的生理基礎,從而不假於境,也會自然生起種種妄念,稱“自生妄念定”。這是修行進程中最艱險的一段路程。
對修行中浮現的煩惱,必須及時對治。《摩訶止觀》卷八說,小乘先用對治、轉治、不轉治、兼治、具治五種方法對被功夫擊發的煩惱,然後以觀四諦之“諦智”觀苦、空、無常、無我。大乘則多用觀所現煩惱妄念本空、無生的“第一義”治之,當觀:
空無生中,誰是煩惱?誰是能治?尚無煩惱,何物而轉?既無所轉,亦不兼具。但以無生一方,遍治一切也。
憨山《夢遊集》卷二《答鄭琨岩中丞》指示參修中妄念煩惱無端生起時的對治之法為:須抖擻精神,奮發勇猛,專心修行,若念佛則猛利念,若參禪,則提起本參話頭,就在此等念頭起處,用力追究:我這裡原無此事,此念向何處來,畢竟是甚麼?決定要見個下落。若藏識中習氣愛根種子堅固深潛,話頭用力不得處,觀心照不及處,自己下手不得,“須禮佛誦經懺悔,又要密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
3 、損伏增益,轉依阿賴耶識。
現行的心理活動模式和特性,受往昔所形成的種子製約規定,本來便具有一定程度的不自主性、外在性,使人天生有種種人欲妄情,再加上人間種種邪見的熏染、物慾的誘惑、惡友的教唆等強大外緣的影響,難免孳生佛教所說的各種煩惱,而前七識現行的活動,雖念念生滅,但念念都會結成種子,落於八識田中,不斷熏習阿賴耶識,令阿賴耶識中已有的種子功能增長,還可以新熏成種,給阿賴耶識倉庫中增添新內容。《大乘入楞伽經》卷三雲:
意識分別境界,起執著時,生諸習氣,長養藏識。
習氣,即種子,長養,即熏習。久熏成習,便有決定人心理活動模式的巨大力量。如初次抽香煙而感到香煙有味,下次看到香煙時,會自然產生再抽一次試試看的慾望,這慾望便以初次抽煙覺得有滋味(受)形成的種子為因。若多次抽煙,則抽煙的種子增長成習,形成難以戒除的煙癮。熏習,使心理活動具有了自行“增益”的性質,就像種子所生的植物能自行生長繁殖,《大乘阿毘達摩雜集論》卷三解釋:
增益者,謂前際修善、不善、無記法故,能令後際善等諸法展轉增勝,後後生起。
我人數十年來浸泡於花花世界中,日日被聲色名利所誘引,貪這愛那,追求不已,在自己的八識田地中不知種下多少貪愛世間的種子,自然會成為來世不自覺地再受生於此世間的因。心理活動的這種特性,使眾生不由自主地陷入煩惱的污泥中難以自拔,也提供了積極行善修德可以自塑美好人格乃至修行解脫的可能性——不僅煩惱可以自行增益,善法、無漏法也可以自行增益。阿賴耶識中的種子,也無非是自己所種,責任還在自己。人的心理活動模式作為一種異熟果報,有一定程度的被動性,但也具有更大程度的自主性、主動性。今研究發現:在決定人類善惡行為的諸因素中,屬於阿賴耶識種子所生的異熟果報的遺傳基因,起百分之四十的作用,那麼還有百分之六十的自主性。人皆禀有思、慧、勝解、精進等作用殊勝的心理功能,完全可以用理性、智慧和意志自控其心,以理制情,以道德勝人欲,自我熏習成美好的心靈。家長、教師、宗教師、社會文化等可以教育、幫助人們樹立正見,熏習成健康心理、完善人格。阿賴耶中的有漏種子,可以由修習佛法,用種種方法不令其煩惱種子遇緣生惡果,以如實知見的智慧將其捨棄、制伏、消滅或轉化,使善、無漏的種子增長。修行者應時刻關照自己的心理狀態,把握自心,警覺煩惱的露頭乃至煩惱種子的發動和新生,以智慧照察潛藏的煩惱種子,自宰其心,止惡修善,多種善法、無漏法種子,將雜染、無序、非自主的凡夫型心理模式逐漸熏習成智慧、清淨、自主的聖智型心理模式。
據《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一,損伏有漏種子的途徑有三:
一、遠離損伏。知曉、厭離染污的過患,決心離染,出家修行。
二、厭患損伏。由修不淨觀等,厭患諸欲。
三、奢摩他損伏。由修習禪定,證得正定,以定力及超過欲樂的禪悅損伏煩惱。
正見及常行善法,也可以損伏不善種子,邪見及常行不善則可以損伏善種子。損伏,只是壓伏有漏種子不生現行,不能消滅、永斷煩惱種子,當然也不能消滅善種子。只有以佛法的出世間正見修觀,或參禪見性,證得與真如相應的智慧時,能永斷一切三界染污種子。同論卷二說,斷煩惱而轉依的小乘聖者,“於一切善、無記法種子,轉令緣缺”而不現行,若入無餘涅槃,則連一切善、無記種子也被損害,不感將來的異熟果。大乘菩薩則“轉得內緣自在”,令其出生善法以利益眾生。
損伏煩惱種子,不僅須注意平時、修法時煩惱種子的浮現,而且須主動地引出潛藏的煩惱種子,予以損伏、轉化。這在顯密教法中有縱念、引出、增益等多種技術。縱念法,謂縱任念頭起滅,其要點是當煩惱惡念洶湧泛起時,不加遏制,而以旁觀者的眼光冷眼看其起落,不讓惡念作主而發起身口的惡業。引出法,是主動地想像能使自己生起煩惱的境相,主動引出潛伏的煩惱而對治之。增益法,謂貪嗔等煩惱熾盛,用其它方法不能製伏時,用增加的方法任其釋放,是一種“以毒攻毒“的技術。
實際上,大乘菩薩行六度,都有深入社會生活和眾生中主動引出煩惱種子以轉化的用意。如修布施度,要在最關係自己利益乃至身家性命的事上無住相布施,如此行時,我法二執的種子必然會被引出,若能以三輪體空的般若智慧慷慨布施,則我法二執種子自然會被轉化。
勤修戒定慧,用主動的方法損伏煩惱種子,修到阿賴耶識中的煩惱種子無力起現行,達阿羅漢、辟支佛或大乘八地以上菩薩,才完成阿賴耶識的轉依,捨棄雜染的阿賴耶識之名,其時的阿賴耶識沒有了藏攝煩惱種子的作用,只起藏攝善法、無漏法種子、編排業報的作用,名異熟識。修到佛地,阿賴耶識中的我法二執種子完全被清淨,阿賴耶識才究竟轉依,其時名為阿摩羅識。
阿賴耶識雖然是染淨之本,解脫必須清淨阿賴耶識,但阿賴耶識自身不能修行,也不能開悟見道及見自身,經言:“心不自見心,如指不自觸。”阿賴耶識的轉依,必須用第六意識,逐漸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大乘義章》卷三雲:
六中意識起聞思修,熏於本識,成聞思修善法種子,本熏無明,令其漸薄,無明薄故,起阿陀那執我亦薄,執我薄故,生起六識起惑亦薄,如是展轉,有過斯盡,有德皆備,真修如是。
又說悟解第八識有三種觀:
一息相觀,觀生死、涅槃,本是真識,隨妄所起,證實返望,由來無妄。妄想既無,焉有隨妄生死涅槃之法相可得?
二實性觀,內照真實如來藏性,唯是法界恒沙佛法,同體緣集,互以相成,不離不脫,不斷不異。以諸法同體緣集互相成故,無有一法別守自性。雖無一性,而無不性。體性常然,古今不變。
三真用觀,觀察一切諸佛菩薩化用之門中,圓具染淨、三乘一切諸法,故能以煩惱作佛事,能善入二乘法門,能善入一切菩薩作用門,雖得涅槃,不捨菩薩行,乃至能示現成佛,充滿法界而無窮盡。
即便參禪,雖然古人說“離心意識參”,但真正下手,也只能用第六識相應的思、尋、伺、疑、慧等心所去參。
阿賴耶識與開悟、見道
阿賴耶識雖然是染淨之根本所知依、所依界,然並非如末那識之為見道、開悟的關鍵。依不講阿賴耶識的小乘及中觀學見地修觀,也可以見道、親證真如。見到阿賴耶識與否,甚至不是區分內外道、大小乘的標準。見道以上的小乘及大乘中觀派聖者,也可能不見阿賴耶識,而未見真道的外道,也可能見阿賴耶識。南傳佛學説在近分定(初禪未到地)定中,常會落入有分心,這有分心即是阿賴耶識的密意説。《楞嚴經》卷九説識無邊處定“唯餘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意謂此定以一點靈明意識緣廣大無邊的阿賴耶識為特徵,末那識也被抑製到只剩一半。一類經論中説阿賴耶識非外道及聲聞、緣覺境界,當是指阿賴耶識的體性及究竟了知阿賴耶識而言。
按此,見到阿賴耶識,起碼不能作為見道、開悟與否的唯一標準。因為:就所見阿賴耶識言,有性、相之分,從相上講,如《阿含經》及唯識今學所言阿賴耶識,是雜染的,生滅恆轉如暴流,並非堪使人獲得解脫的法性、真如、出世間法,見到此阿賴耶識,未必見道。護法系唯識學只以親證諸法二無我性所顯真如為見道。世間與出世間的區別,唯在無我、自性空,在染污末那的俱生我執是否打破。
唐宋以來的禪師們,一般遵循唯識學慈恩宗義及《楞嚴經》卷十破識陰方入菩薩金剛乾慧地之說,認為透過阿賴耶識,才是盡識陰、見心性,多強調在“無明巢窟”——第八識上做功夫,“離心意識參”,掀翻無明巢窟,迸露真常心體。大慧宗杲禪師曾說:
殊不知這猢猻子不死,如何休歇得來?來為先鋒去為殿後的不死,如何休歇得!
猢猻子,喻前六識,來為先鋒去為殿後的指第八識。憨山大師謂由破第八識起修,方名真修,其《夢遊集》卷八〈示玄機參禪人〉曰:
忽然藏識迸裂,露出本來面目,謂之悟道。
從宋代以來宗門流傳的破“三關”說看,參禪者現量見第八識,一般只是破初關,於念頭滅、三際斷處,阿賴耶識呈露,亦即南傳佛學所謂有分心,藏密所謂母光明,此阿賴耶識未必離雜染,也不足以斷疑,若未離染污末那的執著,未斷對佛法的疑惑,即可能墮入外道。在初關破本參基礎上繼續參或觀,到親證諸法無我,阿賴耶識亦空,六祖所謂“本來無一物”,才算是初見心性空的一面,宗門謂之“大死一番”,豁破重關,相當於小乘見道。若止於對此所悟真心的保任,只是“隨緣消舊業,任運著衣裳”,則可能墮於二乘,古代禪人如此者居多。繼續參究或觀修,破末後牢關,才算大徹大悟。太虛大師《曹溪禪之新擊節》說得明白:
禪宗悟本體禪、主人翁禪,所悟雖亦離言法界,在異生位仍即阿賴耶、異熟識。前六剎那不生,末那我愛執藏暫現。此若執實,雖悟唯心,不悟無性,或入外道。了幻無性,取無性空,不透末後,或歸二乘。進悟無性心源含融萬法,乃大徹了。
是故《解深密經》雲:“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執為我,即執為性,我即(自)性,未悟無(自)性,故入外道。然在凡位欲求頓悟,除悟此阿賴耶識,亦別無真體,《楞嚴經》謂“真非真恐迷”,阿賴耶識雖然不能說就是真心,然離阿賴耶識而求真心,終了不可得。
若依地論師南道派等說,以阿賴耶識為清淨如來藏,故見阿賴耶識即是見道、開悟,則此悟,須悟阿賴耶識真空妙有的體性,而非僅見阿賴耶識之相。若依《起信論》等說,以阿賴耶識為真妄和合,則覷破阿賴耶識之妄而見其真,亦即見其如實空又如實不空的體性,方為開悟、見道。若依九識義,以真心為第九識,則見第九識之本來常證真如,或轉第九識為親證真如的法界體性智,方為開悟、見道,而此第九識,亦即雜染及真妄和合阿賴耶識之真如、體性。
總之,不論如何理解阿賴耶識,只有親證人法二無我所顯真如,方為真正開悟、見道,《楞伽經》謂“當依無我如來之藏”,作為“印中之印”、佛法心髓的諸法無我,乃是判別諸乘諸宗見道與否的共同標準。 唯識深層溝通心靈基因改造 第一篇:新時代的唯識學《唯識學》是可以被實踐、靈活運用、被科學化的,除了可以解說人類的心靈結構外,更可以左右每個人的身體、生活、事業、婚姻、人際…… 第二篇:如何“轉識成智—實相圓滿” 人的一生中,不斷的體驗同一個課題,沒通過考驗,勢必會為了同一個課題不斷、不斷的輪迴……真正的轉識成智,要從過去的事件中覺醒,從體驗中得到智慧,不讓自己迷失、困惑,也不再重蹈覆轍! 第三篇:轉“眼識”成智慧—圓滿一切觀 “觀”不只是看物質界,要去看眼睛看不到的內涵與內在,要如何圓滿一切觀?必須是---“如是觀”、“因果觀”、“平等觀”、“慈悲觀”、“宇宙觀”、“無我觀”. “如是觀” 是“我能不能站在一個非常客觀的立場來看待一件事?”,只是“看”,不批評、不評估、不建議。這個“觀”必須是拋棄過去所有的經驗法則來觀,否則很容易落入對個案的評估,或對事件的評估,必須真正保持客觀的立場,培養如是觀,但不是冷漠的,因為你會感同身受個案的感受,對個案的任何反應你很清楚這是正常的,你會感同身受,而且每當個案有任何情緒時,你真的發自內心跟他說:“我了解”。 “因果觀” 從事件流程中,觀出因果的現象,一個人一定要具足兩種智慧—一是由果溯因:從目前的現象得知是一種“果”的現象,溯及過往找出個案果的“因”之所在,這是一種智慧;二是由因推果:從現在現象的“因”得知即將呈現未來會得到什麼樣的“果”,而防範於未來,這也是另一種智慧。如果一個人俱足這樣的因果觀之後,他看待事情的觀點就會跟別人有所不同,不會讓自己身陷其中,甚至他可以做到預知未來的可能,也可以知道這個事情為什麼會發生?來自於過去做了什麼?所以因果觀是讓一個人得到智慧最好的方法,也是讓一個人不會重蹈覆轍的方法,我能不能真正做到因果觀?那就是我們自己的功夫了。 因果觀是每觀一個事件的發生有“因果存在”的現象,而“因”與“果”存在現象就會有“時間”的存在。所以,時間是因為“因果現象”而產生的,時間也是因為“種子”變現的現象而產生時間相續的原理。
“平等觀”
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寫得很清楚:“如果在這個宇宙施予某一種作用力出去時,也必有相等的反作用力會回來。”這是一個不變的定律,這個不變的運動定律正突顯了“平等觀”及“因果觀”的觀念,也就說我曾經做了什麼,我必須承受這個作用力。如果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就可以看待這個世界一切都是平等的,沒有大小、沒有敵我、沒有美醜,因為一切是相對的,一切是平等的。我們能不能從中看到智慧,培養平等觀會看待眾生一切都是平等,人類與動物之間真的有高低之差嗎?其實是沒有。 如果你用平等觀去看的話,人類也是會動的動物,動物也是會動的一種動物,只是體型不同、造型不同,有什麼差別呢?人類要吃喝拉撒睡,動物也一樣要吃喝拉撒睡,並沒有什麼兩樣。人類自以為高人一等,從某個角度來講,人類的智慧並沒有比動物高,很多動物的智慧反而比人類還要高。如果我們能夠真正看到眾生平等這個觀念,我們自然就不會起分別心,不起分別心時,這個世界自然就不會對立,不會有紛爭、不會有戰爭的問題。 過去我們都用不平等的觀念來看待這個人世間的一切,就會做出很多不平等的行為。“平等觀”俱足了,你就俱足了智慧,因為你不再起分別心,看待所有的眾生、所有的萬物都是平等的,內心中自然油然升起對萬物的尊重、對萬物的感恩。 慈悲觀 溝通師只能“慈悲的諦聽”,不能給予任何的建議、分析、評估,只能慈悲地傾聽個案的心聲,看似無情卻是有情。這樣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觀”,能夠用這樣的慈悲觀來觀這個世界、這個宇宙、觀所有的眾生,你將會得到無上的智慧。
宇宙觀
我們看待人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用人的思維在思維,用眼睛看出去的,總認為眼睛看到才算數,有句話叫“眼見為憑”—眼睛看不到就不存在。如果用這個觀點來看世間,就真的是太短淺也太膚淺了,因為還有很多的存在是眼睛所看不到的,就像紫外線、紅外線是你肉眼所看不到,很多無形眾生是你肉眼看不到的,能夠看到眼睛所看不到的,那才叫真正的“觀”。除了 肉眼所看以外,我們能不能用心眼來看,當你用心眼看待這一切時,你會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現象,打開自己的心眼,讓自己的觀點更宏觀,培養自己的宇宙觀,你會發現有不一樣的觀點。
很多不同頻率的存在也是我們肉眼所看不到的。總以及這個宇宙是我們肉眼所看得到的才叫做宇宙,其實,放眼看出去,除了我們所處的地球外,可以看到九大行星,太陽、月亮,可以看到滿天的星斗。於是認為宇宙就是眼中所看到的現象,這樣就是宇宙了,因為每個星星都是你可以看得到的,就算肉眼看不到也可以用望遠鏡。再放大去看可以看到更多的物質星球。
如果是這樣,宇宙觀就太狹隘了。這個宇宙還有不同存在的星球,不同頻率的存在。有些星球是你肉眼所看不到的,有的星球是氣態的,有的星球是液態的,並不是每個星球都是物質界的物質現象。
我們必須培養更宏觀的宇宙觀來看待這個宇宙,我們都說要培養一個世界觀、地球觀,這是一個很好的觀念,但這還不夠,仍然太狹隘。必須培養自己的星際觀、宇宙觀才對,當我們能夠看清楚我們只是宇宙的一分子,這個宇宙仍還有不同的存在,就會知道其實我們一點都不孤單,因為,還有非常多的存在陪伴在我們的旁邊,只是你無法看到而已。
所在不能執著人類固有的觀點,眼睛所看到的未必是算數的,還有眼睛看不到的。
“無我觀”
我們都習慣用“我”主觀的觀點來看待這一切的示現,當你用“我”這個觀點來看待一切事件時,就有了“二元對立”的存在,一旦有了“二元對立”的存在,就會有評估、建議、介入。因為你“看到”了對方是什麼!所以,用我的觀點來看待這一切時,一定是陷入主觀。溝通師在溝通個案時要客觀引導,達到“無我”:用“同理心”感同身受個案的感受,只是扮演個案的“一面鏡子”罷了。這面鏡子會透過轉換不同的角度,讓個案看到以前所看不到的角度,就像背後長一個東西,我怎麼轉頭都看不到的,如果有一個人拿一面鏡子,透過不同的角度來折射,就會看到背後長一顆痣,我就可以有效地來處理那個點,而溝通師就是拿這面鏡子的人,這樣會培養溝通師達到真正的“無我觀”,他只要扮演個案的鏡子,也就是扮演個案的守護靈就好了,守護靈是不會給予任何的評估,守護靈就是陪著個案引導他自己而已,當我們真正的“無我觀”,溝通就可以如魚得水而且無所不能,其實溝通師真的什麼也不必做,就在這個什麼也沒有做的過程中,個案得到了面對,得到了化解、得到了無比的解脫。
《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也就是說真正要做到不能有“我”的觀點,不能有“人”的觀點,不能有任何“存在”的觀點來“觀”這個世界,來看待這一切,“當沒有我了,還有對立嗎?當沒有我了,這些現像不就是假象嗎?當沒有我了,哪來的幻相? ”
我們講的這六種觀,不就是眼“眼識”要去修練的一個功課麼?眼睛不只是向外看而已,必須內觀自己,懂得看的人才是真正俱足智慧的人,我們必須從中得到轉換,從“看”來得到轉換,但不是看外面,而是“往內看”,懂得看,懂得觀,俱足這六種觀,圓滿這一切觀時,你的眼識就得到智慧了,你所看到的絕對會跟別人不一樣。
第四篇:轉“耳識”成智慧—觀世音的智慧
一個人在做決定時,內在會有一股聲音告訴自己怎麼做才對,但是,我們往往不聽自己內在的聲音,老是尋求外在的聲音認同自己……
耳朵會聽到外在的一些頻率,不同的聲音、不同的音波。聽不只是聽外在的聲音,必須聽出外在的問題點,聽出一些重點,在往內聽時你會聽出以前所不會聽過的。“觀世音”意為聽世間的聲音,聽一切的苦,聽眾生的苦,了解眾生的心聲。傾聽眾生的心聲聽出問題,從聽裡面你會得到慈悲與智慧。我們一般在講觀世音菩薩,不說是這個道理麼?
一般的人只是在聽外面的八卦,有的,沒的訊息與內容,聽到一些噪音與是非,因為這些八卦、是非就起了分別的心,就起了憎恨的心,自己被自己聽到懂得聽出人家所講的內容,哪個是問題點?哪個是他正在告訴我們那是他心靈的種子,我閃必須抓到那個心靈的種子,切入那個種子後,逼個案不斷面對那個種子,而且不斷重複那個種子的內容,當他不斷重複穿越過後,他才能夠真正的得到解脫與釋放。
所以溝通師只能聽而且,而且不斷的聽,聽出種子的所在點,聽出個案的心緒在哪裡,聽出他的靈魂卡在什麼時空點,這些問題點都要聽得出來,他不能只是聽個案的內容,這些內容可能是個案非常隱私的內容,過往很不堪的內容,儘管這些內容非常的不堪,對溝通師來講內容是什麼反而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內容有哪些的點是我閃要聽到的,他的心靈、他的靈魂透過這樣的內容露出什麼樣的訊息給我們。
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會很清楚的覺察到個案所講的內容中,其實已經隱含很多的線索,能不能抓到這條線索往下挖,一個不成熟的溝通師,很容易錯失掉個案線索,因為他聽不出問題所在,一個經驗成就的溝通師,他馬上可以從個案的內容中聽出問題。
“耳識”在聽沒有錯,但重點是你能不能聽出問題,這樣才叫智慧,在聽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培養“慈悲的諦聽”,什麼是慈悲的諦聽?你必須很客觀的不落善惡兩邊而且能同理內的方式,慈悲的支聽對方所講的這一切,當你能夠慈悲的諦聽時,你自然會聽出許多的重點,你會聽出很多的智慧,再從那些重點去協助個案、引導個案來面對他的問題,我們要求個案重複的面對,看起來真的很無情、很殘忍,但背後的動機卻是有情,卻是慈悲的。能夠有這種方法來聽出一個人的問題,不就是慈悲的諦聽麼!
第五篇:轉“鼻識”成智慧—處在當下
鼻識是輸入心識種子判別的管道,透過呼吸覺照自己,一呼一吸間清除內在所有的念頭與雜念!一呼一吸間念念分明,處在當下,智慧油然而生!
鼻子會聞到各種味道,透過鼻識可以由味道不同來差別物質的現象,這也是一種鼻識的功用。問題是:如何轉鼻識來成為我們的智慧呢?重點不只是聞而已,鼻子也有一個功能就是呼吸,平常在一呼一吸之間,有沒有真正的觀照到一呼一吸之間的當下,在這當下你聞到的任何東西,為什麼會起判別的心呢?來自於什麼?來自於我們的分別。
所以,鼻識只是一個管道,輸入我們心識種子的一個判別管道而已。例如,我們聞到花香就知道附近有綻放的花,聞到臭的味道就知道附近有污穢的東西,會這樣的判別業自於過往我們對物質界的現象,產生的一種分別與認知,除了這樣的判別外,我們在一呼一吸間,能不能也覺照到那個當下我們正在做什麼?外面也有一些觀呼吸的法,這些方法都很好,他們也是教人們透過觀呼吸,透過呼吸數息的好好來練習的方法,練習讓自己如何念念分明,透過一呼一吸之間清除內心所有的念頭與雜念。
溝通師在溝通過程中,對個案會感同身受,會鼻酸流淚,此時溝通師必須覺照到自己怎麼了,他能不能看到自己在那個當下是被觸動的,通常我們會教導溝通師,如果屬於這個狀態時趕快讓自己深呼吸,在現場簡單做個定位,看看天花板、摸摸自己的鼻子、拉拉耳朵,深呼吸幾次,這個過程只是讓溝通師了解在目前這個當下的目的是什麼,必須全心全意的去傾聽對立,全心全意的協助對立獲得到解脫,清除掉種子才是溝通師主要的目的,這樣才能專注處在當下,處在當下也是一種智慧。
有非常多的人無法處在當下,有人會說:“我目前就處在當下,我不就在你的面前嗎?”雖然,肉體是在這裡,但是有太多人的心靈其實並沒有處在當下,他可能為了一個月前的衝突事件在煩惱,他可能為了兩年前某個事情而擔心、鬱悶,心靈可能卡在小時候某個時間點,或者卡住在前世某一個因緣中。
所以,我們被前世或過去許多的事件卡住了,也就是說很多人並沒有真正的處在當下,一個沒有處在當下的人,他 的靈魂是沒有完全在他身上的,這樣的人可以說做什麼事都會錯的,做什麼事都會犯錯,而且會像行屍走肉一樣沒有自我。
有些禪宗的冥想、禪坐一開始都先訓練人們先數息,數自己的呼吸,能夠清楚明白的數出自己的呼吸時,在那個當下念念分明就已經完全處在當下,重點是心靈也必須專注於那個時間點,而不是被過去許多事件的因緣所困惑、煩惱,這樣的處在當下才是真正的智慧。
鼻子除了聞以外,也在呼吸的過程中提醒我們能不能真正處在當下,當你能真正處在當下時,這個智慧油然而起,這不說是轉成智慧了嗎!鼻子除了這些外,會聞到各種香的、臭的味道,有時這些味道未必是來自於物質界的,我們的鼻子能不能清明到聞到不同空間的味道呢?
我們在共修、冥想、上教堂、在寺院道場時,當我們的心靈達到某一種和諧,一種寧靜時,會升起某一種清香,這種香味鼻子是可以聞到的,當你可以聞到這種味道時,代表你的心已經達到某一種禪定的狀態,也代表你跟周邊的人與法時的物質環境達到某一種共振與和諧振,所以在這些場合特別容易聞到這樣的味道,這是很正常的。
我們的鼻識能不能聞到這些味道呢?所在心香一柱比所有的香都來得好,因為那是你發自內在的味道,有些人肉體也會呈現不同的味道來,例如:體臭、狐臭,甚至有的人身上自然會散發出某一種特定的香味,這是這些人心靈的震盪頻率透過某一種氣味在表達他們自己的和些想法,所以,香也是我們心靈的一種現象,而我們的鼻子能不能聞到這種味道?這就是我們要去研究的領域了。
心靈也會製造香水來,心靈的香水是什麼?就是你的內涵,當你的內在達到某一種寧靜、某一種和諧時,自己可以製造某一種芬芳的味道,一些無法忘懷的味道來,有時,你跟某個高僧大德或某個有修為的人在聊天時,會隱隱約約從他身上聞到味道。
這代表什麼?味道、香味不是只有物質界才有的,鼻子所能夠聞到的也不是只有這些而已,而是能夠聞到更高層次的香味,更高層次不同的味道,你能夠聞到這個味道,代表你的鼻識達到相當不錯的境界。
總括來說,除了這些問題外,呼吸、當下才是我閃智慧的升起,每一個人能不能在走路之間、呼吸之間清楚明白那個當下你正在做什麼?尤其對溝通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能用心的、盡心的、慈悲的傾聽個案所講的一切,不能給個案任何的糾正、打斷、評估、建議、分析,只能在那個當下好好扮演傾聽者,而且全心全意的協助對方面對自己的問題,這就是溝通師要從鼻識轉成智慧的一個要領與方法。
第六篇:轉“舌識”成智慧—正語的力量
從“舌識”轉智慧,要先遠離四種口業,“妄語業”、“兩舌業”、“惡口業”、“綺語業”。
另一個功能就是“問”,透過問,問出動機,問出心靈狀況……
妄語業
就是講謊話,講不真實的話,重點是人為什麼會講謊話,一定是內心有所隱瞞或過去做了不當的行為,害怕別人知道,必須透過語言來掩飾過去所造的業,就必須打妄語,講不真實的語言,會講不真實的語言已經突顯內在的自己是有業種的,也就是說這個人過去 一定有造了某些業,無法面對別人的業,必須透過語言來修飾、隱瞞。
兩舌業
就是習慣性的去講別人的不是,把別人的話講出去,加油添醋、挑撥離間都屬於兩舌業,很多我有這方面的習性,為什麼會兩舌呢?因為唯恐天下不亂,希望透過他們的傳遞、製造兩方的衝突,讓兩方的焦點放在彼此,不要放在自己的身上。會兩舌的人,通常自己都有無法面對的事件,他希望大家把焦點放在另外一個人的身上,不要看自己,這是因為個人本身有了業種。
兩舌的人會習慣性講一些話,如:“大家都這麼說”、“每一個人都知道”、“每個人都這麼認為”等,他會把“大家”、“所有人”、“每個人”這些詞彙掛在嘴上,因為他希望把這些業的責任分攤給大家去承擔,不必他來承擔。這代表這個人無法面對自己的業種。兩舌業其實非常可怕,尤其把個人的隱私用八卦來傳遞,這是非常要命的,這樣無形中會傷害了當事者或者扭曲很多的事實。
惡口業
惡口業的人會習慣性的口出惡言,如:動不動就罵人、說三字經、甚至講負面的話、惡言惡語。是什麼樣的人會有這樣的問題呢?多半是他自己有業種,所以,他必須透過語言去攻擊別人,透過攻擊別人來減輕自己對業的承擔的壓力,也因為這樣造的業就更重,因為惡口的本身也在造口業了。所以,有一些語言會傷人的、會罵人的,這都屬於惡口業。
綺語業
有一些人習慣性講一些誇大不實的語言,或者講一些很神奇的內容吸引別人注意。如“他會預言什麼時候會有大地震”、“什麼時候股票會怎樣”。。。
這些人在講這些綺語時,他的心態是什麼?不外乎想吸引別人對台他的注意,他吸引別人注意的目的是什麼?這個人已經陷入貢高我慢了。他在炫耀,因為他在告訴你:“我能,你不能”,這樣的人不就陷入了貢高我慢的心態嗎?
所以,要遠離口業必須先遠離這四種口業,不再講妄語、不兩舌、不綺語這樣才對,語言的力量是一種很大的力量,因為語言可以傷人也可以幫人,我們要如何發展出語言的力量才正確呢?這就是正語的力量。
正面的語言有鼓勵的作用,有成就別人的作用,而且會讓一個人不斷的往上努力,一句鼓勵的話、一句讚美的話只是讓人更好而已,絕對不會讓人更糟糕的,正語真的是一種力量對比,語言是表現內心深處最直截了當的一種工具,這個語言的工具表達出來之後,是發射一種力量出去的,不要小看這種力量。
我們廛過這宇宙非常的平衡,你發射了什麼力量出去,必會有相等的力量回來給我們,所以語言的力量不能小看。我們隨時隨刻要保持在正語、講正確的話、正確觀點的語言,正面的話、鼓勵讚美的話,這些力量不斷的發射出去,也代表你是一個有正念的人,一個有正念的人所講的語言都是正面的,一個貢面的人講的語言也都是負面的。
除了 語言外,舌頭也嚐遍酸甜苦辣,但不只是一個概念,也代表每人個人在輪迴過程中不也試圖嚐遍酸甜苦辣、嚐遍人生百態嗎?這也是一種嘗,我們透過輪迴體驗人生的人間疾苦、酸甜苦辣、七情六欲,其實都在體驗而已,而舌頭也是一種最好的體驗,以有會講究美食、講究精緻的食物,國為想體驗更精臻的口感,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除了 這些外還有一種很好的功能,也就是“問”,一個懂得問題的學生,他一定懂得很多知識、學問,因為他懂得問,一個不懂得問的人,他 不可能得到智慧的,所以,“問”也是一門智慧,該如何問?怎麼問?這就是學問與智慧了。
你必須問出對方的動機是什麼?問出對方的心靈狀態是什麼?而不是單純的問而已,真正的重點在於要往內問。
在禪宗裡面有一種方法:“參話頭”,即從對方的一句話,一直問對方,逼問對方一直問出對方的內心湧現出來為止,往往很多個案因為這樣問之下,才覺察到自己的內心狀態是什麼,(問到這個話頭的起心動念是什麼?這就是語言的力量,懂得問出內地的聲音。)都讓他們自己非常的震撼,而這樣的方法是可以學習得到的。
第七篇:轉“身識”成智慧--內觀的智慧
肉體形成了對立,對立的目的是在成就彼此,一個你不喜歡、討厭的人,他 其實就是你的鏡子,從鏡子中,你所看到的其實都是自己,你所討厭的、憎恨的、厭惡的也都是自己!
身體這種感官的功能,有觸覺\體覺,我們會覺得今天特別的熱,特別的冷,都是來自於身體的觸覺,五蘊中包含色、聲、味、觸,“觸”就是身體的觸覺,可以判別外境一切現象。人體設計真的難得,我們肉體的結構在所有物種中算是最精妙的一種,人體的比例、眼睛、鼻子、耳朵、五官、四肢,長得非常勻稱,比例非常恰當,也困為這些器官可以成就非常多的事情。
人體的雙手可以創造無限,放眼所見你所看到的每一個物質體、建築物、馬路、港口、機場,包含天上飛的、海上游的、陸地上走的,都是人類用身體、用智慧所創造出來的,在佛法上有講到一句話:“佛法難聞,人身難得”,人身確實難得,有這個機緣就好好這次人身的機會,因為你可以透過這副肉體創造、成就非常多的事情。當然,有的人就出賣了自己的肉體,有的人會讓自己的肉體造很多的業(頹廢、墮落、喝酒、吸毒)殘害肉體,這也是非常不應該的事情。
這個肉體存在時,都會與其他的肉體形成對立現象,這是非常無奈的現象,一旦你與別人形成了對立,就已經落入二元對立的狀態,就會有你、我、他這些對立的狀態。而對立的目的是什麼?就是在成就彼此,但我閃所成就的都是一堆煩惱或者創造一個地獄給自己。我們很少去探討肉體為什麼要存在呢?其實,一方面是了過去的業,同時也是了自己原來的願:業必須是“了”、“面對”,願也必須是“成就”,這個肉體存在人間才有意義,要不然就真的白來了。
有很多人真的是莫名其妙的來,往生後又莫名其妙的走,來世又一樣不清不楚的來,又不清不楚的走,我們能不能真正的做到每一次輪迴過程中,讓自己很清楚明白的來,清楚明白今生要來做什麼,死的時候也是清清楚楚的走,這樣才對。
重點是:你如何讓自己的身體清楚了知今生的目的是什麼?你要成就多少事件?成就多少功德在人間?這都需要你的身體來成就,而我們身體在往外看時,所看到的現像都跟我們對立的,而且身體會有主觀的想法,因為是“我存在”,所以這個我的主觀跟客觀所看到的個體,就會形成二元對立,透過對立的相對應,確實可以成就這副肉體的體驗,所以,很多人會選擇造業來體驗自己所要體驗的一切。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好,重點是:有很多人因為造業又能讓自己沉淪了,而無法自拔、無法解脫,那才是可悲。
我們的身體往外看時,會汲汲營營的往外求、往外看,這是身體的結構,每天早上醒來睜開眼睛第一件事情就是往外看,幾乎很少人會往內觀,其實,身體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往內觀,我們可以閉上眼睛或者關閉你的耳朵,往內觀、往內聽,看看這個肉體到底怎麼了,觀這個肉體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當往內觀時可以看到五臟六邊腑的結構,你可以看到你的細胞、血液、DNA,包括身體裡面所組成最小的粒子結構—夸克,都可以內觀得到。
當你能夠觀到這些現象時,就會知道原來這副肉體只是一群不存在的夸克所組成的,原來里面的DNA只是我們過去想法記錄的檔案而已。肉體依舊要老死,並沒有改變任何的事實,因為肉體是物質,物質還是得遵守物質界的遊戲規則,不能改變的。
佛陀通過內觀看到了所有一切的答案。從答案中得到無上的智慧。
當一個人真正要內觀,至少都要坐十天以上才能夠達到那個境界。對某些人來講,要坐整整十天、二十天簡直就是比登天還難。
溝通師所扮演的角色是引導一個人在二個小時內,讓一個人完全的內觀自己。引導式的內觀,也就是有人引導你來觀自己,這樣會更有效率、更快,而且可以抓到重點。就好像背後長東西,怎麼轉頭都會看不到自己背後的東西,如果有人拿一面鏡子,透過鏡子的折射,可以非常有效快速的看到過去我所看不到的盲點,這個拿鏡子的人就是我們的溝通師,因為他可以引導你快速的內觀。不評估、不分析、不建議、不開處方,不過是扮演一面鏡子而已。
鏡子的原理就是讓我們內觀最好的工具,而我們的肉體能不能也化現成別人的鏡子;同時,我們能不能從別人的身上看到鏡子、看到自己。周邊有很多人示現在你的眼前讓你看到,不管你討厭、喜歡或看不起這個人,都沒關係,把這些人都當作一面鏡子來看,從鏡子中你會看到誰?顯而易見的,答案就是:“自己”。儘管你不喜歡的人,你討厭的人,當你從他身上變成鏡子時其實都會看到自己,因為你會發現你討厭的其實是自己,憎恨的、厭惡的也是自己,那個人只是你厭惡的面向的投射而已。所以,我們的身體是一面鏡子,可以成為別人的鏡子,也可以從別人身上得到鏡子,而最終的目的是什麼?真正的智慧是讓這個身體達到無我的狀態,因為你覺得有個人身體的存在,就會有主觀的存在,有主觀的存在就會有對立,有了對立就會進入二元的狀態,有了對立就會有衝突,有了衝突就會有分裂,傷害就會造 成了。
要讓自己的身體達到無我的狀態,當真正達到無我時,沒有對立、衝突時,就會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緣的示現而已;當真正達到無我時,最高的智慧會透過你的肉體呈現出來,這就是內觀的智慧,也是轉身識成智慧的概念。
第八篇:轉“意識”成智慧—不落兩邊的智慧
第六意識必須分別,但是可怕的是分別心,一旦有分別心,就形成了對立,落不落因果都是對立,“不昧因果”超越肯定與否定的觀念!
第九篇:“末那識”的轉化—放下的智慧
空性是一種智慧。放下的當下,本性與自性本我才會體現!清除心田的種子,無所執、無所著,才是真的放下!
末那識是一種恆番思量的識體,“恆番思量”即指一直在思維、執著於第八意識所儲存的種子,認為這些種子都是對的、都是我的、都要去付出行動的概念。
“末那識”另外一個概念就是“我愛執識”,特別愛執著於第八意識所藏的種子。簡單的說:第七識“末那識”就是種“執著”的識體,其基礎點來自於執著第八意識的種子,不管種子的對錯,它都認為這是對的,因為第八識無法判別。
第八意識的功能是:專責儲存,好壞、對錯、善惡、黑白、是非都照單全收,會判別的是在“第六意識”,如果第六意識沒有經過“判別”。而輸入進來第八意識儲存為種子,對第八意識而言是沒有分別的,所以所有的好壞對錯、是非黑白都照單全收的。
無間道:就是永無止盡的煩惱,無止息的痛苦,無止息的恐懼,這樣的狀態不就是人間地獄嗎!沒有間斷、沒有休息過的。想想看人類,每天不就是煩惱、恐懼、擔憂、害怕、鬱悶掛礙一堆,我們會幾何時真正止息過這些想法!很少,所以,我們不就是存在於永無止息的地獄的眾生嗎?沒有止息過我們的煩惱,這樣的存在就是在無間道地獄裡面了,而這個來自於什麼?第七意識的執執著而已,所以,要你放下談何容易!
佛陀要人“放下”不是指有形的東西,而是六根、六塵,也就是我們講的這六大意識、這六識都能夠放下,舍到無法再舍時,不就是“自性本我的當下”嗎!
當你見識到那個當下時,就會知道什麼叫“空”了,所以空性也是一種智慧。但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什麼都沒有的空是消極、是頑空;而“空中妙有”,不是那種有,也不是那種空,不是二元對立狀態的空或有。所以,放下的那個當下是什麼?你的本性、自性本我才會體現。
問題是:如何做到?唯有清除心田裡面第八意識所有儲存的種子,是非善惡所有的種子都清除掉了,第七識自然無所執、無所著,在那個當下才是真正的放下,當第八識不存在,這一切不就空了嗎!當這一切空的時候,智慧自然升起。末那識的轉化就是“放下的智慧”了。
第十篇:“阿賴耶識”的轉化—圓滿一切智
永恆不的個體儲存生生世世的種子,靈魂根據種子再來輪迴。從種子的輪換過程中,得到領悟,得到智慧,不再重蹈覆轍、不受種子力量的牽絆與影響……就可以得到金剛不壞的智慧!
“阿賴耶”識是一種概念,是一種“儲存”的功能,“庫藏”的意思,庫藏了眼、耳、鼻、舌、身、意各種資料檔案,也就是當時年代所講的“種子”。
心靈裡的庫存體、記憶庫,過去生生世世經過眼、耳、鼻、舌、身所輸入進來的各種事事件、各種內容,都形成我們心田裡面的種子,儲存在第八意識當中。以唯識的觀點來看阿賴耶識與種子,這兩者是不能夠分開計算的。
阿賴耶識其實就是種子本身,如果沒有種子,阿賴耶識就不存在,也就是說:“所有種子的聚集統稱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與種子是無法分開計算的,是完全一體的觀念,如果沒有種子阿賴耶識也不存在了,如果沒有第八意識阿賴耶識的存在,第七識自然也不存在,因為無所依,無所執,無所著。
種子的成立是唯識裡面非常重要的觀 點,要建立生生世世輪迴的基礎,必須有因果相循不滅的原理,必須建立一個基礎來聯繫現在、過去、未來,讓我們的生命相續不斷,因為這樣的原理,種子就是個很重要的觀 念,因為種子的聯繫,才能延續現在、過去、未來,相續不斷,也因為種子的成立,才能夠建立因果循環不滅的道理。
種子也是一種力量的作用力,他並不是一種實體可以摸得到,看得到,種子的觀念是:“一種作用力”,我們在講“業力”其實就是種子的作用力,兩者是一樣的觀念,也就是說我們要從種子的概念來了解阿賴耶識才對,因為阿賴耶識正是建立在種子的基礎上而形成的。
剎那滅義--種子本身有剎那之間的生滅,即生即滅,生了又滅了,因為生滅的過程有不同時間因素的存在,生滅時間長短,就看種子屬性的定義了。
果具有義—目前種子現行所生出來的果,這個果並沒有失去種子原本的功能,也就是兩者是不分開的。
恆隨轉義—
性決定義—說明種子是有類別生的差別,有不同屬性的差別。例如:種了善因,未來絕對會有善的果報,種惡因,就會有惡的果報,這些善惡的果報是來自於過去種子的屬性所決定,這是以種子的屬性來決定未來果報的現象,道理就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待眾緣義—種子在第八意識中,不會因為時間的長短而消失或不見,種子的現前必須有其它因緣的條件來幫助才能起作用,就好像種子種在土地中,必須澆水、施肥及陽光的光合作用後,種子才會慢慢的長出芽,結出果實。陽光、水及泥土的養分就是眾緣,等眾緣和合,種子便起了作用,所以稱“待眾緣義”。佛陀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和合時,果報還自受。”意為:過去所造的業,所種的種子,並不會因為時間過了百千劫,就會消失不見。這些種子在第八意識中是不失不壞的,等到外面的緣俱足了,因緣和合,這個種子就會被引發出來,果報就會現前。
引致果義—種子必定自己能夠生出來果,這樣才叫種子,如果種一個種子都不會開花結果,就不俱足種子的條件,也就是種的種子自己會開花結果,要因緣俱足,這個果就開出來了,迪就是“引致果義”,自己有生長的能力與力量,這樣就是種子。
業種:過去做了一些不當的行為,會讓我們心裡產生掛礙、負擔,這樣的行為所造的業,形成心靈的掛礙,稱為“業種”。過去做了不好的行為或隱瞞的行為、不當的行為,心裡一定會起掛礙,心裡起的掛礙產生心靈的質量,這種質量是檢測得出來的,目前有一種量子物理檢測儀,可以測出一個人的心中業有多少、也就是業障指數有多高,儀器已經測得出來。這是一種量子物理的原理。過去所造的業障礙了我們的生活、婚姻、事業、感情,以佛家的觀點來講,不就是“業障”嗎?這種種子會障礙我們的生活,包括婚姻、事業、感情、財富、疾病,很多都是因為業種所感召、影響的。
無明種:人有時候會起無明,會莫明其妙的發飆,莫名其妙暈倒、莫名其妙暴斃,這種是無明種,一個人為什麼會起無明、有這些行為或有非理性行為讓自己很後悔?無明種的來源在唯識有講到:人在無意識的狀態稱為“悶絕狀態”,前六識被減弱、被關閉,人在無意識狀態下就是悶絕狀態,悶絕以白話來說主是無意識狀態,此時第六意識已經無法分析、判別、過濾,此時經過眼、耳、鼻、舌、身所輸入進來,進入第八意識,所形成的種子,稱為“無明種”。
因緣種:在唯識中有另外一個別名為“親因緣”,種子本身有親因緣的屬性,什麼是親因緣?就是對某個人特別有好感、對某個人特別的喜歡,於是就與某個人結了一段的因緣。例如:我曾經失落、痛苦、無意識、悶絕時,有某個人對我特別的安慰、支持、同情,這個人就會形成我的親因緣。為什麼我對某個人會有特別的好感?這個人很可能在過去或前世曾經對我特別的好,支持過我、安慰過我、同情過我。
業種如何轉換?“面對”業種才會真正的轉換。即你面對一個正知見的人、一個善知識者,講出過去所做的不當行為,還要精確具體的講出所有的行為內容,不能含混帶過,講完後要保證永不再犯。這樣的方法在當時稱為“發露懺”,自我揭露出內心的隱瞞、發露出過往不當的行為,並且必鬚麵對一個人,精確具體的講出所有事件內容。
第十一篇:實相圓滿—覺者的心。
溝通師與個案互為表裡,互為鏡子,溝通師在溝通過程中,察覺自己的問題,心性、覺知力相對提升,壓縮種子體現的過程,更快穿越問題,把體驗快速的轉化成智慧!
第十二篇:心靈基因改造
心靈種子就是人體基因,透過“唯識深層溝通”轉換種子,改善生活、疾病、婚姻、事業……真正的解脫之道---面對自己。
持續打坐+持誦愣嚴咒可優化DNA及阿賴耶識 持續持咒可以迅速肅清業障,調理好身體磁場,修改DNA代碼以及阿賴耶識 應當重視持咒。在我看來,咒語還是有區別的 所以宣化上人說:大佛頂首楞嚴咒沒了,天地正氣就沒了。 所以楞嚴咒是最重要的咒,是觀音菩薩最推崇的咒。
就好像在我看來
文殊師利菩薩最推崇的佛頂尊勝陀羅尼和大威德心真言。
等等!二者均是佛頂咒,這意味著什麼呢?
我必須盡快把楞嚴咒或大威德心真言扶持起來,真正的功夫成片。持誦大威德心真言的障礙遠遠小於楞嚴咒。
quote
http://857andy520.blogspot.tw/2015/04/blog-post_66.html
【轉載】細說阿賴耶識(八識) 與人類基因DNA優化 【轉識成智】(淨化心靈/ 意識)🔴(道化陰陽)獨一真神+神獨生女+神獨生子=三一真神名稱🔴
想知-道(三一真神)的累世名稱?→請到 http://jeva668.tk 彌勒元年-家園啟動
【轉載】【生命科學的智慧】身心靈平衡『宗教教育救地球』【天地人和諧之道】自然療法 能量醫學🔴(道化陰陽)獨一真神+神獨生女+神獨生子=三一真神名稱🔴
● 修心養性從何開始?心藥乃是大醫王!
↑ 【影片】點出眾生離苦得樂及身心靈平衡的解脫之道!方法和答案都在佛法裡面。其實每個眾生們(包含自己)都是自己最好的老師,有緣人可以先從此影片開始學習!
有緣的朋友們,您們想回家了嗎?
要趕緊找到回家的路!
有緣的朋友們,您們想回家了嗎?
要趕緊找到回家的路!
【下面有投影片的原始圖檔】
●●●●●●●●●●●●●●●●●●●●●●●●●●●●●●●●●●●●●●●●●●●
【生命科學的智慧】身心靈平衡『宗教教育救地球』【天地人和諧之道】自然療法 能量醫學
宗教的共通性,開拓心量,超越宗教/國界/種族/文化,包容一切!
佛教.道教.儒家.基督教.回教
佛教.道教.儒家.基督教.回教
相信就會產生力量!
外求一物是一物,內求一心是全部!
愛人如己,超越是非善惡對立!
地球危機,根源在心!(水知道答案 水結晶實驗)
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
愛因斯坦:我願意成為一名佛教徒
佛教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
善惡能量頻率/振動頻率
人類靈性覺醒的過程
人體能量系統
人的身心靈會互相影響
七情六慾平衡(失衡)與人體彩虹能量系統
人體彩虹能量系統與馬斯洛人類需求法則
科學和靈性,科學和宗教越走越近!
人體氣場與DNA螺旋結構
宇宙意識,集體意識,全息宇宙
人體是小宇宙,外在是大宇宙!
盤古開天 女媧造人:東方文化
上帝創造萬物:西方文化
麥田圈:神祕圖案 生命之花
道家 生命密碼:無極(宇宙) 太極 兩儀 三才 四象 五行 六合 七政 八卦 九宮(腦) 萬物
天地人的和諧之道 (易經/論語/道德經/黃帝內經)
每個人這輩子要修的功課都是配合的功課
天人合一,天地人和諧之道的究竟!
任督二脈:任脈與自律神經、交感神經系統有關,督脈與中樞神經系統有關
道法自然,萬法自然
身心意不動,心意識不動是關鍵 (陰陽調和/反璞歸真/七情六慾平衡)
精氣神為養生三寶
陰陽五行與人體五臟及自然能量的關係
三魂七魄 (七情六慾、七大、法報化三身、三位一體)
五行與性格
五行與健康及性格
預防勝於治療
那些在影響命運? 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
外求一物是一物 內求一心是全部
外求一物是一物 內求一心是全部
7招搞定自律神經失調
松果體(第三隻眼)活化及退化 (鈣化)
松果體排毒方法,提升精氣神
肢體伸展,活化暢通能量系統
修行要超越表意識、超越潛意識!
腦波與意識狀態
念佛法門普被三根
推廣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儒釋道文化)
弟子規
三字經
張貼者: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身心靈善知識
quote
http://toeshe.blogspot.tw/2016/06/2017_15.html
【轉載】【生命科學的智慧】身心靈平衡『宗教教育救地球』【天地人和諧之道】自然療法 能量醫學🔴(道化陰陽)獨一真神+神獨生女+神獨生子=三一真神名稱🔴
想知-道(三一真神)的累世名稱?→請到 http://jeva668.tk 彌勒元年-家園啟動
訂閱:
文章 (Atom)